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摄大乘论》笔录 第一章、序说▪P6

  ..续本文上一页怎么有的?这个原因你要先要通达,就是要通达一切法的缘起。你要知道一切法各有各的因缘,主要就是阿赖耶识是一切法的因。所以第一章就需要说明,什么叫做阿赖耶识了。

  「要先善已,方于缘起应得善巧」,你若通达了阿赖耶识为诸法因的道理,你就能知道一切法缘起,缘起的事情就明白了。「应得善巧」,你就会得到善巧。「善巧」,就是通达了一切法的缘起,而能够没有错误的想法;对于一切法的缘起通达了,没有其他的邪知邪见,有正确的知见了,就叫做善巧。你先应该得到善巧的正知正见,叫做「应得善巧」。

  佛教是主张一切法是缘起的,那么非佛教徒有两种错误的说法:第一个就是不平等因,第二个就是无因。第一个「不平等因」怎么讲呢?譬如:印度的宗教,说世间上的一切众生、一切的山河大地是梵天创造的,那么世间上的万事万物,世间上的一切有情,都是有因的;梵天是一切万物的因。那么梵天怎么有的?梵天是无因的,没有人能创造梵天,梵天是自然有的,这就是「不平等」。喔!我有因,你无因,这不一样,不平等。这不平等,所以就不能成立的,一定要平等才可以。这个印度的婆罗门教,相信梵天的人就是这样说法。第二个是「无因」,就是世界上宇宙万物是没有因缘,自然就是这样子的。

  这两种说法都是不善巧,都是不合道理,所以来到佛教里面的佛教徒,「于诸法因要先善已,方于缘起应得善巧」。你要明白一切法各有各的因缘,善有善的因缘,恶有恶的因缘,人有人的因缘,天有天的因缘,三恶道有三恶道的因缘;而不是一个因能生一切法的,是各有各的因缘的。这样子,你才能得到善巧的智慧,而不犯错误的。

  这个「缘起」和「缘生」有一点不同。「缘生」是在果上讲的,「缘起」是在因上讲的。这个因缘能生起一切法,就是「因」能生起一切法。若是「缘生」,就是因缘所生的一切法;所生的一切法就是果了。在果上讲,叫「缘生」;在因上讲,叫「缘起」。现在是,「于缘起」就是诸法因;诸法因「应得善巧」,你先得到正知正见,你先要有这样的思想。所以第一就先要说这个「所知依」。

  

  「次后于缘所生诸法,应善其相,善能远离增益损减二边过故。」

  于诸法因应得善巧了以后,「于缘所生诸法,应善其相」,你要善能了别它的体相,还是要知道的。「于缘所生诸法」就是果了,所生诸法的果「应善其相」。这个「缘所生诸法」,就是依他起相;依他起是说一切有为法都是因缘所生的,染缘起、净缘起都是因缘所生,那么这就是依他起。这个遍计执,遍计执是没有体性的。我们执着因缘生法里面有我可得,有一切法可得的,其实都是虚妄分别,没有那件事,那么是遍计执了。遍计执是怎么一回事呢?就是无中生有。没有我,而执着有一个我,这是无中生有,就是增益的,叫做增益。

  下面说「善能远离增益损减二边过故」:没有那件事,你增加上去了,那叫做增益的过失。这个损减过失怎么讲呢?就是本来是有的,你认为没有,这就是损减,去掉了,这是错误,这是一种过失。这个增益的过失,就是我们凡夫的境界在一切虚妄法上,身、口、意、蕴、处、界,这一切法上面是没有我可得的,没有这个补特伽罗的我,我们就认为是有,所以叫增益执。这个圣人所见的第一义谛、圆成实的境界是有的,但是我们凡夫看不见,就认为是没有,所以就是损减的过失。

  这样说呢,「遍计执」是增益的过失,你去掉了它,这是最好了,这不犯损减的过失。「圆成实性」,我们若觉悟了,那就没有损减的过失;而认为有圆成实性的体性,那不是增益,因为本来是有嘛!你说是有,就是对了。这是「遍计执」和「圆成实」这两部分的情形。这个「依他起」是怎么一个情形呢?「依他起自性」,在《辩中边论》上说:「非实有全无」,这样解释。这个因缘所生法,它不是真实有,不是真实的。譬如我们这个身体也好,山河大地也好,我们的虚妄分别心也好,它不是真实的,它是随时变化的,是因缘所生;如水中月,如镜中像,如梦中境,都是假的,是不真实的,它「非实有」。「非全无」,也不是完全没有,还是有,有而不实。因为「非实有」,所以你不犯损减的过失。说是把这个依他起取消了,不犯损减的过失。你说它是有,也不犯增益的过失,因为它还是有这么一个虚妄的相貌,所以也不犯增益的过失,也不犯损减的过失。你若执着它是实有,那就不对了。你若说是完全没有,这也不对了。若说它完全没有,那就有损减的过失;说它是真实有,那就有增益的过失。这依他起性是这样。

  现在这里说「次后于缘所生诸法,应善其相」,你要善巧地通达它的相貌,你不要违犯增益的过失和损减的过失,要远离增益、损减这两个边的过失;增益是一边,损减是一边。这个「边」,就是不是中道,就是有一点偏了,有点偏邪的事情,叫做边;就是不正确,有过失的。

  「善远离增益损减二边过故」,所以对于阿赖耶识是诸法因,你这样通达了以后,你对于因缘所生的果上的一切法,应善巧地通达它的相状,什么是遍计执,什么是依他起,什么是圆成实,要「善远离增益损减二边过故」,这就是第二章「所知相」,你要通达这个意思。

  

  「次后如是善修菩萨,应正通达善所取相,令从诸障心得解脱。」

  阿赖耶识是属于依他起。在《摄大乘论》里边看,这个阿赖耶识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你在生死里流转,也是因为它;能转凡成圣,也是因为它。或者是向上升,或者是向下坠,以此为中心,以阿赖耶识为中心的。而阿赖耶识就是在依他起里面的,属于依他起;圆成实和遍计执都是包括在依他起里面。

  第一章「所知依」主要是说明什么是阿赖耶识这个诸法因,等到第二章「所知相」才把它更详细地说明了,所以这两章加起来就是说明缘起缘生的事情。

  「次后如是善修菩萨」,对于前两章你通达了以后,你就应该好好地修行,发心修学圣道,把你这个正知正见继续努力地修。因为你在理论上、在文字上学习的佛法,你知道什么是白的,什么是黑的,什么是正知正见,什么是邪知邪见,但是你做不到;你明白是明白了,但是你做不得主,你还会颠倒迷惑的,所以你这时候应该要修,要加强你正知正见的力量,要损减你自己的邪知邪见,这叫做「善修菩萨」。这时候他能够修行了,能够改正自己,改造自己。但是应该怎么修行呢?「应正通达,善所取相」,你时时地要注意自己这一念心,你要明白一切法是心所变现的,你对所变现的这一切法,你要善巧地通达它;通达所变现的这一切都是空无所有的。

  「善所取相」,你要善巧的通达你心所取着的一切相的境界,要通达它都是虚妄分别心变的,它不是有真实体性的,是假的,如梦中境、如镜中像似的,是空无所有的,这叫做「善所取相」。若善巧通达心所取相是空无所有的,心如是如是生,境就如是如是现;心若不这样分别,就没有那件事。你要这样通达,时时这样想,不要说「他怎么在骂我呢?」其实没有他,他没有骂我,是我自己心分别。这个唯识它是这样意思,先这样子来调整自己。「善修菩萨应正通达」,心所变现的一切相,要通达所取的相是空无所有的,你从这里开始修唯识观去改造自己。

  「令从诸障心得解脱」,使令你这一念心从烦恼障里面、从所知障里面解脱出来,不要被烦恼障、所知障所困扰,要从那里得解脱。你修这唯识观,常常这样修,然后心也不可得了,觅心了不可得,那么就得初欢喜地了,就得无生法忍了,就入圣位了。入了圣位的时候,就开始从诸障里面得解脱了,就能得解脱。当然初开始得无生法忍,有的时候还是有障,但是正念一提起来,障就没有了,它不是那么困难。不像我们凡夫,烦恼来了,很久很久它不能过去,它还留在你的心里面来烦恼你。

  

  「次后通达所知相已,先加行位六波罗密多,由证得故应更成满,增上意乐得清净故。」

  前面是修唯识观,就是由加行位到了见道位,得无生法忍了。那么这个时候的情形呢,其实只是说出来主要的一点,并没有完全说明。「次后通达所知相已」,你能善巧地通达这一切法的真实相了,一切法的真实相都是假的、都是空的。「先加行位」,你没有通达所知相的时候,没有通达一切法实相的时候,就是「先」,那个时候是加行位,不是见道位。就是一次又一次地修行,一个禅七又一个禅七,不断地努力用功修行的时候,叫做「加行」。在那个身份、那个地位的时候,你努力地修行六波罗蜜,今天也修行,明天也修行,就是修行了十二年,一下子成功了。「由证得故」,一下子你得到无生法忍了。得了无生法忍之后,开始入圣位而已,你不应该得少为足,你不应该就到这就停下来了,不可以。「应更成满」,你应该再努力,再去努力成就圆满「增上意乐」,应该再努力。就是你成就了,得了初欢喜的时候,你成就无所得的般若智慧,用这个智慧再去修六波罗蜜的时候,六波罗蜜就得成满了。

  「增上意乐」怎么讲呢?这个「意乐」是以欲胜解为体。「欲」,就是我们相信了佛法的人,在佛法里面有一个坚强的愿力,有一个很坚固的希望心「我想要得无生法忍」,就是这种心。「我想要得首楞伽摩三摩地,我想要得虚空三昧,我想要得三明六通八解脱」,就是想要得圣人的功德,有这种欲,有这样的善法欲,很坚强的一个愿望。若从这件事想,我们信佛的人多数都应该有这种心情。从经论上看,这个人一下子得须陀洹了,那个人得无生法忍了;当然我心里也要动,我也要得!自然是有这个心情。可是有这心情的时候,就会觉悟到这是一个长时期的事情;功德是很多很多的,不是一下子就圆满了,是个长时期的事情。如果你对这件事,在心里面多多地注意的时候,也会减少自己的过失,减少自己的烦恼,你…

《《摄大乘论》笔录 第一章、序说》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