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這個世親菩薩來的時候,一個比丘晚間給他背《無盡慧經》,到第二天早晨就背《十地品》,背這個十地經,就這樣安排。
安排好了,這個世親菩薩來了的時候,那麼就這樣做。這文上沒有多說,就是沒有提到和哥哥見面說什麼話。就是見到他聽到這個比丘念《無盡慧經》,聽完了的時候,「喔,這大乘佛法在因果的因上也不錯嘛!」等到第二天早晨他聽到這個比丘念《十地品經》,「喔,大乘佛法的果也很好呀!那麼這個大乘因果的佛法這樣微妙,唉呀,我以前常常毀謗大乘佛法,我有罪!」他就對這兩比丘說:「我以前謗毀這樣無上甚深微妙法,我有罪,我怎麼辦呢?我把我的舌頭割掉它吧。」這兩比丘說:「你割掉一千個舌頭也不能滅罪,你去請問無著菩薩,他有滅罪的方法。」那麼他就來拜見他哥哥,拜見的時候,他哥哥說:「你以前用舌頭謗毀佛法,你現在用舌頭來贊歎佛法,那麼罪就滅了嘛。」由此,回小向大。那麼這個印度佛教史上是這樣說。
在我們中國佛教上看,並沒有提這件事,只是說把《攝大乘論》交給世親菩薩,讓他作注釋,弘揚大乘。只是這麼說。這是世親菩薩回小向大的因緣。
在我們中國,真谛叁藏翻譯的《世親菩薩傳》,那上面說無著菩薩入滅以後,世親菩薩大弘佛法,說到這裏。而《大唐西域記》上說的那一段因緣,又和這裏相反。《大唐西域記》說是:無著菩薩、世親菩薩、另外還有一個師子覺菩薩,他們叁個是兄弟。叁個人在一起的時候就商議,說是將來誰先過世了的時候,到彌勒菩薩,願生兜率內院去,生到那裏以後就回來報告消息,大家這麼約定這件事。約定好了以後,這個師子覺(也叫作覺師子)他先過世了;過世了以後,叁年也沒有回來報告消息。沒報告消息,其他不同思想的人說:「他一定流轉到惡趣去了,回不來了,所以不能報告消息。」就是這麼講。
過了以後呢,世親菩薩也往生了;往生了,到六個月都沒有回來報告消息。六個月以後,這一天夜間放大光明,那麼就來拜見無著菩薩。
無著菩薩就問他說:你現在叫什麼名字?
說:我一生到兜率內院的時候,彌勒菩薩就稱我爲「廣慧」,廣慧菩薩。
說是:你到那裏怎麼那麼久才回來呢?
他說:我到那裏,只是繞彌勒菩薩叁匝,我就回來了,我並沒有在那裏耽擱。
說是:那麼師子覺到那裏去了呢,怎麼都沒有消息呢?
他說:我在旋繞彌勒菩薩的時候,看見師子覺在外院。(兜率天有內院、外院之分,內院就是彌勒菩薩在那裏住的地方,那是聖人的地方;外院就是凡夫天的地方。)
他說:我在看師子覺在外院享受,享受天福,他沒有時間來報告消息。這是在《大唐西域記》上有這一段記載。
這樣說呢,無著菩薩是最後圓寂,世親菩薩和師子覺是先圓寂的;但是在《世親菩薩傳》上看呢,是無著菩薩先往生,世親菩薩後往生。不過,這算是個故事,而那個故事是玄奘法師講的,《大唐西域記》是玄奘法師講的。
這個《攝大乘論》是無著菩薩造。據印順老法師的考證,《瑜伽師地論》在先,我們中國玄奘法師翻譯過來以後,那上面當然說是彌勒菩薩說的,但是在西藏的佛教裏面,說《瑜伽師地論》是無著菩薩造的。我們看印順老法師的講記會知道,印順老法師的推測,應該說《瑜伽師地論》的(本地分)是彌勒菩薩說,「抉擇分」應該是無著菩薩造,應該這樣說比較合道理,這是他的推測。那麼《瑜伽師地論》是在先,《攝大乘論》是在後。
另外有一本書也是無著菩薩造,就是《莊嚴大乘經論》,但是在藏經的本子是《大乘莊嚴經論》。窺基法師說,應該把「莊嚴」放在前面,《莊嚴大乘經論》,這個名字應該是這樣子。這一部也說是無著菩薩造,但是窺基法師說:《莊嚴大乘經論》的頌是彌勒菩薩說,那個長行的文,解釋這個頌文是世親菩薩造。但是現在這個藏經的本子裏說是無著菩薩造,這說法也不一致。這個印順老法師推測,《大乘莊嚴經論》是在《攝大乘論》之先,《攝大乘論》是在《莊嚴大乘經論》之後的;他是從這裏面的內容來推測應該是這樣子。因爲《攝大乘論》對唯識的教理到這裏應該是圓滿了,成立了,有這樣的說法。
叁、譯者(本)
唐叁藏法師玄奘奉诏譯
這個《攝大乘論》在我們中國有四個譯本:
一、元魏:佛陀扇多這位梵僧,這是在少林寺翻譯這個《攝大乘論》。他只翻譯一個正文,就攝大乘論本,沒有翻譯《世親菩薩釋》、《無性菩薩釋》。
二、陳:真谛叁藏,他也翻譯一個攝大乘論。
叁、隋:達磨笈多這位梵僧,他也翻譯了攝大乘論。
四、唐:玄奘法師翻的。
這四個本子裏邊,當然是玄奘法師翻的好,我們讀起來似乎順一點。
至于這個參考書,我們現在從藏經上看,只有世親菩薩釋、無性菩薩釋,在藏經裏面有這兩個解釋。世親菩薩釋有叁種:達磨笈多他有個翻譯,陳真谛叁藏有譯本,再來就是玄奘法師翻的譯本,這是有叁種譯本。無性菩薩釋只有玄奘法師翻的譯本,其他的人沒有翻譯,所以從印度翻譯過來的參考書只有這兩種。
在我們中國,古代的時候也是有注釋的,但是現在都看不見了。我們現在看見就是近代的,一個印順老法師的講記,加上王恩洋有個疏。另外在南嶽衡山有個忻車法師,忻車法師就是臺灣以前有個道安法師的法師。南嶽有個祝聖寺,那裏辦了一個佛學院,忻車法師是那裏的老師,他有一個隨錄,《攝大乘論隨錄》。這個書我是有,但是很簡略,解釋的不是那麼多。
另外有一個華嚴宗的宗密法師,他有一個注解,他就是參考了無性菩薩釋、世親菩薩釋,並沒有什麼發揮。現在有發揮的,就是印順老法師的講記和王恩洋的本子。這兩個本子,我感覺各有所長,都是我們應該去參考的。我也就這麼多參考書,另外的我也沒有了。
「唐叁藏法師玄奘奉诏譯」,還有其他的,也不解釋了,我們看看《玄奘法師傳》就好了,不說了。
另外太虛大師的《攝大乘論》第一章所知依,這一章也有一點解釋,在這個海潮音文庫裏面有。另外就是歐陽竟無他有簡單的《攝大乘論》大意,也有一點解釋,不過這個流通本不是很多。
正釋
前言:
每一部經、每一部論,在我們學習的時候,當然先應該介紹這一部經、這一部論的大意。可是這一部論,它本身在第一段裏面就介紹了,就已經說了它的大意,所以我們不必再多說。
我們在學習經論的時候,在古德的注解裏面都是有分科的這件事。分科這件事,說起來倒是很重要,因爲你從科上就可以看出來這部論的大意,它的綱要就看出來了,所以這個科倒是很重要的。我們現在還是用印順老法師的科,印順老法師一共是分十大章,第一章是序說。經論一般都是有序分、正宗分、流通分,這個序說也就等于是序分,先說它的大意的意思。
《《攝大乘論》筆錄 前言 懸論 作者 譯者 正釋》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