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摄大乘论》笔录 前言 悬论 作者 译者 正释▪P2

  ..续本文上一页这个世亲菩萨来的时候,一个比丘晚间给他背《无尽慧经》,到第二天早晨就背《十地品》,背这个十地经,就这样安排。

  安排好了,这个世亲菩萨来了的时候,那么就这样做。这文上没有多说,就是没有提到和哥哥见面说什么话。就是见到他听到这个比丘念《无尽慧经》,听完了的时候,「喔,这大乘佛法在因果的因上也不错嘛!」等到第二天早晨他听到这个比丘念《十地品经》,「喔,大乘佛法的果也很好呀!那么这个大乘因果的佛法这样微妙,唉呀,我以前常常毁谤大乘佛法,我有罪!」他就对这两比丘说:「我以前谤毁这样无上甚深微妙法,我有罪,我怎么办呢?我把我的舌头割掉它吧。」这两比丘说:「你割掉一千个舌头也不能灭罪,你去请问无著菩萨,他有灭罪的方法。」那么他就来拜见他哥哥,拜见的时候,他哥哥说:「你以前用舌头谤毁佛法,你现在用舌头来赞叹佛法,那么罪就灭了嘛。」由此,回小向大。那么这个印度佛教史上是这样说。

  在我们中国佛教上看,并没有提这件事,只是说把《摄大乘论》交给世亲菩萨,让他作注释,弘扬大乘。只是这么说。这是世亲菩萨回小向大的因缘。

  在我们中国,真谛三藏翻译的《世亲菩萨传》,那上面说无著菩萨入灭以后,世亲菩萨大弘佛法,说到这里。而《大唐西域记》上说的那一段因缘,又和这里相反。《大唐西域记》说是:无著菩萨、世亲菩萨、另外还有一个师子觉菩萨,他们三个是兄弟。三个人在一起的时候就商议,说是将来谁先过世了的时候,到弥勒菩萨,愿生兜率内院去,生到那里以后就回来报告消息,大家这么约定这件事。约定好了以后,这个师子觉(也叫作觉师子)他先过世了;过世了以后,三年也没有回来报告消息。没报告消息,其他不同思想的人说:「他一定流转到恶趣去了,回不来了,所以不能报告消息。」就是这么讲。

  过了以后呢,世亲菩萨也往生了;往生了,到六个月都没有回来报告消息。六个月以后,这一天夜间放大光明,那么就来拜见无著菩萨。

  无著菩萨就问他说:你现在叫什么名字?

  说:我一生到兜率内院的时候,弥勒菩萨就称我为「广慧」,广慧菩萨。

  说是:你到那里怎么那么久才回来呢?

  他说:我到那里,只是绕弥勒菩萨三匝,我就回来了,我并没有在那里耽搁。

  说是:那么师子觉到那里去了呢,怎么都没有消息呢?

  他说:我在旋绕弥勒菩萨的时候,看见师子觉在外院。(兜率天有内院、外院之分,内院就是弥勒菩萨在那里住的地方,那是圣人的地方;外院就是凡夫天的地方。)

  他说:我在看师子觉在外院享受,享受天福,他没有时间来报告消息。这是在《大唐西域记》上有这一段记载。

  这样说呢,无著菩萨是最后圆寂,世亲菩萨和师子觉是先圆寂的;但是在《世亲菩萨传》上看呢,是无著菩萨先往生,世亲菩萨后往生。不过,这算是个故事,而那个故事是玄奘法师讲的,《大唐西域记》是玄奘法师讲的。

  这个《摄大乘论》是无著菩萨造。据印顺老法师的考证,《瑜伽师地论》在先,我们中国玄奘法师翻译过来以后,那上面当然说是弥勒菩萨说的,但是在西藏的佛教里面,说《瑜伽师地论》是无著菩萨造的。我们看印顺老法师的讲记会知道,印顺老法师的推测,应该说《瑜伽师地论》的(本地分)是弥勒菩萨说,「抉择分」应该是无著菩萨造,应该这样说比较合道理,这是他的推测。那么《瑜伽师地论》是在先,《摄大乘论》是在后。

  另外有一本书也是无著菩萨造,就是《庄严大乘经论》,但是在藏经的本子是《大乘庄严经论》。窥基法师说,应该把「庄严」放在前面,《庄严大乘经论》,这个名字应该是这样子。这一部也说是无著菩萨造,但是窥基法师说:《庄严大乘经论》的颂是弥勒菩萨说,那个长行的文,解释这个颂文是世亲菩萨造。但是现在这个藏经的本子里说是无著菩萨造,这说法也不一致。这个印顺老法师推测,《大乘庄严经论》是在《摄大乘论》之先,《摄大乘论》是在《庄严大乘经论》之后的;他是从这里面的内容来推测应该是这样子。因为《摄大乘论》对唯识的教理到这里应该是圆满了,成立了,有这样的说法。

  三、译者(本)

  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

  这个《摄大乘论》在我们中国有四个译本:

  一、元魏:佛陀扇多这位梵僧,这是在少林寺翻译这个《摄大乘论》。他只翻译一个正文,就摄大乘论本,没有翻译《世亲菩萨释》、《无性菩萨释》。

  二、陈:真谛三藏,他也翻译一个摄大乘论。

  三、隋:达磨笈多这位梵僧,他也翻译了摄大乘论。

  四、唐:玄奘法师翻的。

  这四个本子里边,当然是玄奘法师翻的好,我们读起来似乎顺一点。

  至于这个参考书,我们现在从藏经上看,只有世亲菩萨释、无性菩萨释,在藏经里面有这两个解释。世亲菩萨释有三种:达磨笈多他有个翻译,陈真谛三藏有译本,再来就是玄奘法师翻的译本,这是有三种译本。无性菩萨释只有玄奘法师翻的译本,其他的人没有翻译,所以从印度翻译过来的参考书只有这两种。

  在我们中国,古代的时候也是有注释的,但是现在都看不见了。我们现在看见就是近代的,一个印顺老法师的讲记,加上王恩洋有个疏。另外在南岳衡山有个忻车法师,忻车法师就是台湾以前有个道安法师的法师。南岳有个祝圣寺,那里办了一个佛学院,忻车法师是那里的老师,他有一个随录,《摄大乘论随录》。这个书我是有,但是很简略,解释的不是那么多。

  另外有一个华严宗的宗密法师,他有一个注解,他就是参考了无性菩萨释、世亲菩萨释,并没有什么发挥。现在有发挥的,就是印顺老法师的讲记和王恩洋的本子。这两个本子,我感觉各有所长,都是我们应该去参考的。我也就这么多参考书,另外的我也没有了。

  「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还有其他的,也不解释了,我们看看《玄奘法师传》就好了,不说了。

  另外太虚大师的《摄大乘论》第一章所知依,这一章也有一点解释,在这个海潮音文库里面有。另外就是欧阳竟无他有简单的《摄大乘论》大意,也有一点解释,不过这个流通本不是很多。

  正释

  前言:

  每一部经、每一部论,在我们学习的时候,当然先应该介绍这一部经、这一部论的大意。可是这一部论,它本身在第一段里面就介绍了,就已经说了它的大意,所以我们不必再多说。

  我们在学习经论的时候,在古德的注解里面都是有分科的这件事。分科这件事,说起来倒是很重要,因为你从科上就可以看出来这部论的大意,它的纲要就看出来了,所以这个科倒是很重要的。我们现在还是用印顺老法师的科,印顺老法师一共是分十大章,第一章是序说。经论一般都是有序分、正宗分、流通分,这个序说也就等于是序分,先说它的大意的意思。

  

《《摄大乘论》笔录 前言 悬论 作者 译者 正释》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