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摄大乘论》笔录 前言 悬论 作者 译者 正释

  《摄大乘论》笔录

  前言

  《摄大乘论》在佛法里面是属于唯识学派的一部重要的论,它是站在唯识的立场介绍的佛法概论。唯识的教义是以《瑜伽师地论》为根本论,但是在唯识的理论上《摄大乘论》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学习唯识的人需要学习《摄大乘论》。

  悬论

  一、释题

  摄大乘论

  「摄」,我们看王恩洋的疏上,他当「总持」义。总持一切大乘佛法,所以叫「摄大乘」。无著菩萨将一切大乘佛法归纳为十大章,十种殊胜语。用这十种殊胜语统摄一切大乘佛法,所以叫做「摄大乘」。印顺老法师他说的「以略摄广,以总摄别」,这也是总持的意思。

  「乘」是车的意思,就是大车,是运载的意思,从某某地方运到另一个地方去。《大般若经》上说明:「能动能出,是运载的意思」。「能动能出」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能动摇你的烦恼,能断除你的烦恼,能从生死的境界里面解脱出去;这是大车的意思,就是能运出去。

  我们做一般世间的善法,虽然也能令我们出离三恶道,在人天的世界安乐一点,但是你不能出离生死苦,不能动、不能出。而且从人天的世界结束了,有可能又回到三恶道去了,所以世间善法虽然比恶法好一点,但是不能动、不能出。究竟地来说,你还是在这里面转,所以不能动、不能出。若是修学佛法,小乘佛法也好,大乘佛法也好,能使令你出离三界,到涅槃那里去。所以「能动能出,名之为乘」,名之为车。

  现在这里是说「大乘」,这个大乘和小乘就有不同了,就是它能运载你到无上菩提那里去,小乘只能运载你到涅槃那里去,不能到无上菩提,所以大乘是超过了小乘,所以名之为「大乘」。

  「大」,印老讲记上说的很清楚,就是两种大:「含容大、殊胜大」。「含容大」,就是大乘佛法里面能含容小乘佛法在内;这个龙树菩萨《大智度论》这样解释。「殊胜大」,就是含容了小乘,包容了小乘佛法在内,同时又能超越小乘佛法;就是在小乘佛法之外,还有不共于小乘的佛法的,这是特别殊胜的一部分,那叫作殊胜大。这里所谓「大乘」,应该包括「含容大、殊胜大」这两种意思。

  我们通常从梵语翻成中国话,这个摩诃衍翻成「大」、「多」、「胜」的意思。「大」是总说,「多」、「胜」是别说。印老解释是「量多质胜」,所以名之为大。这个大乘佛法里边非常广博,无量无边,所以叫多;里边的性质还是特别殊胜的,也非小乘所能及的,所以叫做「大乘」。

  「论」,《俱舍论》上的解释是说「教授学徒」,教授你的弟子,为你的弟子教授佛法,这就叫做论。或者是「教授学徒,令正法久住」,名之为论;合起来就叫做「摄大乘论」。这个「论」就指这一部论的文句,它是能诠显的;「摄大乘」,是所诠显的。能、所合起来,立名叫「摄大乘论」。

  二、作者

  无著菩萨造

  这是这一部论的作者。梵语叫做「阿僧伽」,中国话翻做「无着」。这位菩萨在印度佛教史里边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在印度佛教史和中国佛教的文献上看,对无著菩萨的说法不一样,介绍的不一样。

  中国佛教的文献上说:他最初是在小乘部派佛教里边的化地部出家,但是也有说是在一切有部里出家的。出家以后,修行的时候就是先能离欲了(这应该是初禅以上的定的境界才能离欲),但是以后修行的境界不相应,不相应就要自杀(可见这位大德的性格是这样子的),那么宾头卢尊者知道了,就到他这来为他开示小乘佛法的空,我空观。他修行就相应了,相应了他不是太满意,但是这时候他有神通了,他就到弥勒菩萨那里去。弥勒菩萨为他宣说大乘佛法的空观,于是乎他得无生法忍,得了初地了。他在弥勒菩萨那里住了五十年,这是人间的五十年。人间的五十年,半年算一年,那就是二十五年(人间的时间一年是天上的半年)。人间的时间五十年,在弥勒菩萨那里住了二十五年,学习一切大乘佛法。然后他回到人间宣扬大乘佛法,人家不相信;于是乎他请弥勒菩萨来到人间宣扬佛法,这时候有人相信了。这是我们中国佛教文献上的记载。

  这个印度佛教史,我看见就是有个那罗达,是西藏的一位大德,他写的《印度佛教史》。后来是在1949年之后,有个张健木居士,他又重新翻译。在抗战的时候,日本人侵略中国,这时候有一位大学教授把藏文的印度佛教史翻成中文,翻成了汉文,那么张健木又重新翻译,我读的就是张健木翻译的这一本,这上面对于无著菩萨的介绍又不一样。它这上面也是说,他在一切有部或是化地部出家;出了家,这个人的智慧很大,广学世间、出世间的书,学了很多。

  学了很多,后来就修行。说是在鸡足山的一个洞(鸡足山其实就是灵鹫山),在一个岩石的山洞里面用功修行,修行了三年也没有成就,一点成就没有,就不耐烦了,就不住这个洞,要走了,不修行了。一出来看呢,看见山上的岩石上有一个鸟巢,这个鸟早晨飞出去了,晚上回来了;但是这个鸟一落下来就碰到这个岩石,那个岩石就被鸟的翅膀碰的有点损坏。他从这个地方想了一想:「喔!我修行没有成就,还是我的功夫不够,我再发心修行三年」,于是乎不走了,又回去了,又修行三年。

  修行三年还是不行,还是没有成就。没有成就,他又是离开这个洞了要走,这时候看见下雨,树上的雨滴往下滴,石头就被水滴滴成一个小涡。「喔!水是很软的,石头是很硬的,但是时间久了,石头会被水滴滴成一个小洞」。这样想,「还是我的修行不够,好,我再发心」,又修行三年。

  修行三年,这已经是九年了。修行了九年还是没有成就,没有成就心里面也是很灰心的,又是离开这个洞要走。这时候看见一个人在那里用棉花来擦铁。这个人就对无著菩萨说:「我用棉花擦铁,时间久了,就把铁擦成像针似的,很细很细的针」。同时,他又拿出来一个桶「你看!我有那么多的针,都是这样擦,擦成针的。」那么这个无著菩萨心里想:「这是在开示我呀!时间久了,我就会成功了。好,我再发心修行三年。」

  又修行三年还是没有成就,这回算了,不修行了,就下山走了。走到城市的边上就看到一条狗,这个狗卧在那里,有病了。但是他走经过它边的时候,这个狗就向他叫了几声。叫了几声,他就注意一看,这狗生疮了,这个疮里面生了虫子,这虫子在咬他。这个无著菩萨想:如果这个虫子继续咬他,这狗非死不可。我若把这个虫子拿走了,虫子也非死不可。这怎么办呢?「好,我来发心救你。」他就到一个地方去找一个刀来,就在自己的大腿上就割出一段肉来,也是有一个洞了,计划想要把虫子拿到自己身上割去一块肉这个地方,放在这里养这个虫子,同时也救这个狗。他把自己这个肉割去一段以后,去拿虫子的时候,忽然间不见这个狗,也不看见有虫子,就看见弥勒菩萨,看见弥勒菩萨来了。

  无著菩萨这个时候心里大惊:「唉呀!我修行这么多年,一直的祈求要拜见您老人家,一直都看不见,怎么今天看见了?」弥勒菩萨说:「我常常在你身边来照顾你,但是你的业障太重了,你看不见我呀!今天你的业障消除了。」那么无著菩萨当然是非常欢喜。

  这个时候弥勒菩萨问他说:「你现在修行这么多年,有这么大的毅力,不怕辛苦,你究竟要祈求什么呢?」无著菩萨说:「我想要弘扬大乘佛法」。「好!你拉住我这个衣服的衣角,拿着我衣服的衣角。」他手一捏住这个衣角的时候,忽然间到了兜率内院去了,在那里住了人间的时间是五十年,在那里跟弥勒菩萨学习了五十年的大乘佛法。

  他一见弥勒菩萨的时候,得了「法流三昧」,就是得初欢喜地了;他继续跟弥勒菩萨学习佛法修行,进步到第三地。初欢喜地,二离垢地,三发光地,进步到第三地。然后他又回到人间弘扬佛法,那非常的殊胜。

  其中是发生了一件事,就是在一个乡村里面讲说佛法的时候,有另外一个地区的军队到这里来。到这里来的时候,无著菩萨对听众说:「我们不要动,我们就是明静而住」,那个意思就是入定的意思。

  入定了,那些军队就向他们这些法会的人射箭,但怎么射也射不到;后来拿刀去砍无著菩萨,也砍不到,那个刀就片片断,因此那些军队的人也对他生起信心。这是印度佛教史对无著菩萨的这么一段的介绍。

  这个无著菩萨在我们中国文献上的记载,是佛灭度后九百年的时候出现在印度。九百年,只说一个大概的时间,就是佛灭度以后八百零一年到九百年之间。据印顺老法师的考证,他是在西元336到405年,就是无著菩萨活了七十岁。但是印度佛教史上说他的年岁是很大的,大概九十多岁,一百多岁的样子。但是印老的考证,西元336~405是七十年。

  世亲菩萨是西元361~440,这都是印老法师的考证。这个鸠摩罗什法师是西元343~413,这样子鸠摩罗什法师是在无著菩萨、世亲菩萨之间,似乎是比世亲菩萨还大几岁的,就是西元343年出世,世亲菩萨是西元361,还是大几岁的。

  在我们的藏经上有个《发菩提心论》是天亲菩萨作的,鸠摩罗什法师翻译的。在印度佛教史上看,世亲菩萨的法缘也是特别的兴盛。我看鸠摩罗什法师的传,他只到过北印度罽宾,其它的地方他没去过,但是他能够得到他的著作,拿到中国来,能够翻译。

  在印度佛教史上,说到无著菩萨和世亲菩萨的关系,就是他们是兄弟,同一个父母。无著菩萨是哥哥,世亲菩萨是弟弟。世亲菩萨知道他哥哥是在大乘佛教里面,常有时候讥笑他哥哥。就是世亲菩萨是小乘佛教徒,也是在一切有部里面出家。这个人智慧非常高,但是不相信大乘佛法,就讥笑他哥哥。到这一个时期的时候呢,无著菩萨就派人请他的弟弟来。这个时候呢,无著菩萨预先准备了一下,就是派一个比丘念《无尽慧经》(我们汉文藏经有个《无尽意菩萨经》,就是这部经),另外派一个比丘念《十地经》,就是华严经的十地品,把这个经背下来。…

《《摄大乘论》笔录 前言 悬论 作者 译者 正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