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摄大乘论》笔录 第一章、序说

  第一章、序说2

  

  第一节、成立大乘是佛说4

  

  不管是出家佛教徒或者在家佛教徒,有机会学习佛法的时候,常常会听到「大乘非佛说」这句话。别人听到这句话,心情怎么想,我不知道;而我自己最初听到这句话,感觉非常地别扭、非常不舒服,可是因为自己对佛法的知识有限,就不太明白怎么叫做「大乘非佛说」。后来逐渐地多学习佛法,心里面就平静下来了,认定「大乘是佛说」,还是应该这么说才对。从《摄大乘论》的正文,就会感觉到「大乘非佛说」、「大乘是佛说」这是个老问题,古已有之,不是现在才有的问题,所以印顺老法师把它变成一个题目「成立大乘是佛说」。

  

  第一项、略标(略标大乘是佛说的意思)

  「阿毗达磨大乘经中,薄伽梵前,已能善入大乘菩萨,为显大乘体大故说。」

  无著菩萨先说出来他造《摄大乘论》的目的,他造这部论的想法;我为什么要造这部论?说出这个理由出来,说出这个目标。

  「阿毗达磨大乘经中,薄伽梵」,这一句话就是他造这一部论的根据。根据什么来造这一部论?他根据「阿毗达磨大乘经」,或者再加上一个「摄大乘品」。「阿毗达磨大乘经」没有翻译到我们中国来,我们中国的藏经没有这部经。这是这部经的名字,根据这部经,还加上「薄伽梵」,就是世尊;根据佛说的,根据这部经而造这部论的,不是我自己妄想造这部论,这是根据佛说的经造这部论的。

  「阿毗达磨」是印度话,翻到中国话翻个「对法」。这个「对法」怎么解释呢?对者,向也。就是面向,我面向你,就是「对」。面向,也就是趣向,趣向什么呢?你向什么地方去呢?就是对向涅槃那里去;向涅槃那里去,那么叫做对法。这表示这部书的作用,你学习它,向它学习、修行,可以得涅槃,可以得到佛的境界,到圣人的境界,就是转凡成圣了。这是说明这部书的作用。

  「数法」是什么呢?我们查字典,这个「数」也有一个分别的意思;分别、理解的意思,所以叫「心数法」。后来的翻译叫「心所法」,古代的翻译叫「心数法」,就是内心的分别。这个「数」,就是分别、说明的意思,就是这部书里面说明了很多的道理,解释了很多的名相、道理,叫做「数法」。「伏法」是折伏于其他外道的议论,折伏这些不同意见,错误的知见。「通法」,就是我们对于佛说的经里面的道理不太明白,我们读这个阿毗达磨,能通释佛说的道理,使令你通达无碍,是这样意思。主要就是翻作「对法」。

  佛法里面有经、律、论,而「阿毗达磨」就是论,是属于论议的。而现在是在大乘经里面的论议经;十二分教里面有个论议,就是它是属于这一部分的。但是这不是小乘的,是属于大乘佛法里面的论议经。这是说这部经的名字。

  「薄伽梵前已能善入大乘菩萨」,这个「薄伽梵」是印度话,翻到中国话翻个「能破」。这个《大智度论》里面解释,翻为:「能破」、「巧分别」、「有德」、「有名声」。「能破」,就是能破除一切烦恼。「巧分别」,是表示世尊有大智慧,能分别、说明一切佛法的道理。「有德」,佛有无量无边的功德。「有名声」,他的名声远闻,世出世间的大人没有不知道的。这是《大智度论》上这么解释。

  但是在佛的经论(佛地经)上说,这个「薄伽梵」,具足六义,具足六个意思:「自在、炽盛与端严,名称、吉祥及尊贵」。

  「自在」:永不系属诸烦恼故。我们有烦恼的人就不自在,心为烦恼所系缚,就不能自在。贪烦恼来了,瞋烦恼来了,疑惑心来了,高慢心来了,就被烦恼困住了;他的心情就不自在。佛断除一切烦恼了,不系属一切烦恼了,所以佛是大自在的境界,这是表示佛有断烦恼的功德。「炽盛」:炽,就是火燃烧得很猛烈。这是说佛的智慧火,佛的大智慧非常的殊胜。自在,是断德;炽盛,就是佛的智德。「端严」:就是佛是端正庄严,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无量功德庄严。「名称」:佛无量阿僧祇劫的修行,具足了无量无边的功德,功德圆满了,世出世间无不知故,所以叫做名称。「吉祥」:就是世出世间,佛是具足无量功德,大家都能恭敬供养赞叹,所以称之为吉祥。「尊贵」:佛陀具足无量无边的功德,大慈大悲,常起方便利益安乐一切众生,从来没有停止,无懈废故,不会懈怠停止,我不度众生了,佛不会这样子;佛不停止地尽未来际的广度众生,有大悲心广度众生,叫尊贵。具足这六种义,叫做「薄伽梵」。「薄伽梵」,旧的翻译叫做世尊。

  「薄伽梵前已能善入大乘菩萨」,就是在佛面前的这些菩萨。就是这一部论是谁说的?原来不是佛说的,是在佛前面的已能善入大乘的菩萨说的。那么说这句话有什么意义呢?「薄伽梵前」说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菩萨在佛面前说这样的佛法,就可以知道这个佛法是经过佛的印证了,是可以流通,是可以相信,不会有错误的,表示这样的意思。

  那么这个菩萨有什么样的资格,他能宣说这样的佛法呢?「已能善入大乘菩萨」,他已经能善入大乘第一义谛的佛法了,证悟了大乘佛法里面这一切功德的圣人,就是得无生法忍以上的圣人了,是这样的菩萨他说的。

  「已能善入大乘菩萨」,这句话就是说此佛法的人,不是佛说的。像《华严经》多数是菩萨说的,但是在佛前说的,也就等于是佛说的,所以一切的佛法并不全是佛说的。所以「大乘非佛说」这句话,你若是向坏处想,说这是魔说的,这就是有问题。如果不是佛说的,而是在佛前面的大乘菩萨说的,那还是和佛说的一样,也可以那么说。

  「菩萨」,我们常常解释,说全了应该是「菩提萨埵、摩诃萨埵」,翻成「大觉有情」。「摩诃萨埵」是「大有情」,「菩提萨埵」是「觉有情」。

  看这个文的意思,这个「觉有情」:按他的慈悲心来说,他能觉悟一切众生,弘扬佛法广度众生,叫觉有情;按他的智慧来说,就是他已经觉悟第一义谛了,已经是入圣位的人了,所以叫觉有情。

  「摩诃萨埵」是「大有情」。「觉有情」,是觉悟第一义谛;阿罗汉也是觉悟了,辟支佛也是觉悟了,也可以说是菩萨。但是加上摩诃萨埵,那就不同了,他是发无上菩提心,那就不是二乘所能及的了,所以是大有情。

  「萨埵」,翻成「心」的意思。这个心,不是通常的见闻觉知这个心,不是这个意思。是有一个「愿」的意思,菩提愿,就是非常坚固勇猛的菩提愿,叫做心。就是他具足了坚固勇猛的无上菩提愿的圣人,他是要广度众生的,不是自己入涅槃的。这个小乘佛教的这些阿罗汉,阿罗汉也是圣人,境界也是很高的,但是他若一入无余涅槃,他就不度众生了,所以他不是摩诃萨埵。

  这里说「薄伽梵前,已能善入大乘菩萨」,这个佛法,在阿毗达磨大乘经里面,这十大章是菩萨说的。他说这样的佛法目的何在呢?「为显大乘体大故说」。他的目的是为了显示大乘佛法的体是非常广大高深的,所以说这样的佛法。

  这个「体大」,印顺老法师解释就是「大体」,就是大乘佛法的全体就是教、理、行、果这四种。这个大乘佛法,或者小乘佛法的全体,就是这四个字:教、理、行、果。「教」,就是语言文字。用这样的语言文字去表达,不然的话大家没有办法了解。「理」,就是这里面有佛法的理论。「行」,就是依据教所诠显的理论去修行,成功了就是得「果」,得入圣道的果了。这就是包括了一切佛法的全体,所以叫做「体」。

  现在这里,为显大乘佛法的全体是非常广大高深的,非小乘佛法所能及。这样讲呢,就是劝我们学习大乘佛法,在这里发无上菩提心,行六波罗蜜,广度众生,齐成佛道,目的就在这里。为了这件事,而说这样的佛法的。这表示《摄大乘论》就是这个意思。为什么要造这部论呢?目的就是这样子。这一小节是说无著菩萨造《摄大乘论》的意趣是这样子。

  

  「谓依大乘,诸佛世尊有十相殊胜殊胜语。」

  这一科是略标,前一段是略标造论的意思,这底下就再标出来这一部论的内容,这里面究竟是说的什么呢?目的是「显大乘体大故说」。但是说的什么呢?这标出来:「谓依大乘,诸佛世尊有十相殊胜殊胜语」。

  这个「大乘体大」,这里面是说根据大乘佛法。「诸佛世尊」,不但是释迦佛,十方三世佛,有「十相殊胜殊胜语」,就是有十种的殊胜殊胜语。

  「殊胜」:「殊」,就是不一样,彼此不同;「胜」,就是不同之中,还超过了你,这叫做胜。就是大乘佛法不同于小乘,而超越小乘的。那么本来说是「含容大,殊胜大」,这里是偏重于「殊胜大」。

  这两个「殊胜」,印顺老法师解释:第一个「殊胜」就是法门,殊胜的法门。第二个「殊胜」是指语言说的,就是赞扬殊胜法门的殊胜语。法门殊胜,赞叹法门的语言也殊胜了,所以叫作「殊胜殊胜语」。法门,也就包括了义,殊胜的义。赞扬殊胜义的语言,也是殊胜的,所以就是「殊胜殊胜语」。十种殊胜殊胜语,那十种呢?

  

  「一者、所知依殊胜殊胜语。二者、所知相殊胜殊胜语。三者、入所知相殊胜殊胜语。四者、彼入因果殊胜殊胜语。五者、彼因果修差别殊胜殊胜语。六者、即于如是修差别中增上戒殊胜殊胜语。七者、即于此中增上心殊胜殊胜语。八者、即于此中增上慧殊胜殊胜语。九者、彼果断殊胜殊胜语。十者、彼果智殊胜殊胜语。」

  就是把这一部《摄大乘论》里面所说的十大章标出来、列出来了。这下边呢,就一样一样解释,我们在这里就念一遍好了。

  

  「由此所说诸佛世尊契经诸句,显于大乘真是佛语。」

  这是第一节「成立大乘是佛说」,第一项是「略标」,标出来这十种是佛说的。「由此所说」的「诸佛世尊」的十种殊胜殊胜语,是「契经诸句」。这是在《阿毗达磨大乘经.摄大乘品》里边有这十种殊胜殊胜语的法句。这十种殊胜语的诸句,「显于大乘真是佛语」。这样高深…

《《摄大乘论》笔录 第一章、序说》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