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序說2
第一節、成立大乘是佛說4
不管是出家佛教徒或者在家佛教徒,有機會學習佛法的時候,常常會聽到「大乘非佛說」這句話。別人聽到這句話,心情怎麼想,我不知道;而我自己最初聽到這句話,感覺非常地別扭、非常不舒服,可是因爲自己對佛法的知識有限,就不太明白怎麼叫做「大乘非佛說」。後來逐漸地多學習佛法,心裏面就平靜下來了,認定「大乘是佛說」,還是應該這麼說才對。從《攝大乘論》的正文,就會感覺到「大乘非佛說」、「大乘是佛說」這是個老問題,古已有之,不是現在才有的問題,所以印順老法師把它變成一個題目「成立大乘是佛說」。
第一項、略標(略標大乘是佛說的意思)
「阿毗達磨大乘經中,薄伽梵前,已能善入大乘菩薩,爲顯大乘體大故說。」
無著菩薩先說出來他造《攝大乘論》的目的,他造這部論的想法;我爲什麼要造這部論?說出這個理由出來,說出這個目標。
「阿毗達磨大乘經中,薄伽梵」,這一句話就是他造這一部論的根據。根據什麼來造這一部論?他根據「阿毗達磨大乘經」,或者再加上一個「攝大乘品」。「阿毗達磨大乘經」沒有翻譯到我們中國來,我們中國的藏經沒有這部經。這是這部經的名字,根據這部經,還加上「薄伽梵」,就是世尊;根據佛說的,根據這部經而造這部論的,不是我自己妄想造這部論,這是根據佛說的經造這部論的。
「阿毗達磨」是印度話,翻到中國話翻個「對法」。這個「對法」怎麼解釋呢?對者,向也。就是面向,我面向你,就是「對」。面向,也就是趣向,趣向什麼呢?你向什麼地方去呢?就是對向涅槃那裏去;向涅槃那裏去,那麼叫做對法。這表示這部書的作用,你學習它,向它學習、修行,可以得涅槃,可以得到佛的境界,到聖人的境界,就是轉凡成聖了。這是說明這部書的作用。
「數法」是什麼呢?我們查字典,這個「數」也有一個分別的意思;分別、理解的意思,所以叫「心數法」。後來的翻譯叫「心所法」,古代的翻譯叫「心數法」,就是內心的分別。這個「數」,就是分別、說明的意思,就是這部書裏面說明了很多的道理,解釋了很多的名相、道理,叫做「數法」。「伏法」是折伏于其他外道的議論,折伏這些不同意見,錯誤的知見。「通法」,就是我們對于佛說的經裏面的道理不太明白,我們讀這個阿毗達磨,能通釋佛說的道理,使令你通達無礙,是這樣意思。主要就是翻作「對法」。
佛法裏面有經、律、論,而「阿毗達磨」就是論,是屬于論議的。而現在是在大乘經裏面的論議經;十二分教裏面有個論議,就是它是屬于這一部分的。但是這不是小乘的,是屬于大乘佛法裏面的論議經。這是說這部經的名字。
「薄伽梵前已能善入大乘菩薩」,這個「薄伽梵」是印度話,翻到中國話翻個「能破」。這個《大智度論》裏面解釋,翻爲:「能破」、「巧分別」、「有德」、「有名聲」。「能破」,就是能破除一切煩惱。「巧分別」,是表示世尊有大智慧,能分別、說明一切佛法的道理。「有德」,佛有無量無邊的功德。「有名聲」,他的名聲遠聞,世出世間的大人沒有不知道的。這是《大智度論》上這麼解釋。
但是在佛的經論(佛地經)上說,這個「薄伽梵」,具足六義,具足六個意思:「自在、熾盛與端嚴,名稱、吉祥及尊貴」。
「自在」:永不系屬諸煩惱故。我們有煩惱的人就不自在,心爲煩惱所系縛,就不能自在。貪煩惱來了,瞋煩惱來了,疑惑心來了,高慢心來了,就被煩惱困住了;他的心情就不自在。佛斷除一切煩惱了,不系屬一切煩惱了,所以佛是大自在的境界,這是表示佛有斷煩惱的功德。「熾盛」:熾,就是火燃燒得很猛烈。這是說佛的智慧火,佛的大智慧非常的殊勝。自在,是斷德;熾盛,就是佛的智德。「端嚴」:就是佛是端正莊嚴,有叁十二相、八十種好,無量功德莊嚴。「名稱」:佛無量阿僧祇劫的修行,具足了無量無邊的功德,功德圓滿了,世出世間無不知故,所以叫做名稱。「吉祥」:就是世出世間,佛是具足無量功德,大家都能恭敬供養贊歎,所以稱之爲吉祥。「尊貴」:佛陀具足無量無邊的功德,大慈大悲,常起方便利益安樂一切衆生,從來沒有停止,無懈廢故,不會懈怠停止,我不度衆生了,佛不會這樣子;佛不停止地盡未來際的廣度衆生,有大悲心廣度衆生,叫尊貴。具足這六種義,叫做「薄伽梵」。「薄伽梵」,舊的翻譯叫做世尊。
「薄伽梵前已能善入大乘菩薩」,就是在佛面前的這些菩薩。就是這一部論是誰說的?原來不是佛說的,是在佛前面的已能善入大乘的菩薩說的。那麼說這句話有什麼意義呢?「薄伽梵前」說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菩薩在佛面前說這樣的佛法,就可以知道這個佛法是經過佛的印證了,是可以流通,是可以相信,不會有錯誤的,表示這樣的意思。
那麼這個菩薩有什麼樣的資格,他能宣說這樣的佛法呢?「已能善入大乘菩薩」,他已經能善入大乘第一義谛的佛法了,證悟了大乘佛法裏面這一切功德的聖人,就是得無生法忍以上的聖人了,是這樣的菩薩他說的。
「已能善入大乘菩薩」,這句話就是說此佛法的人,不是佛說的。像《華嚴經》多數是菩薩說的,但是在佛前說的,也就等于是佛說的,所以一切的佛法並不全是佛說的。所以「大乘非佛說」這句話,你若是向壞處想,說這是魔說的,這就是有問題。如果不是佛說的,而是在佛前面的大乘菩薩說的,那還是和佛說的一樣,也可以那麼說。
「菩薩」,我們常常解釋,說全了應該是「菩提薩埵、摩诃薩埵」,翻成「大覺有情」。「摩诃薩埵」是「大有情」,「菩提薩埵」是「覺有情」。
看這個文的意思,這個「覺有情」:按他的慈悲心來說,他能覺悟一切衆生,弘揚佛法廣度衆生,叫覺有情;按他的智慧來說,就是他已經覺悟第一義谛了,已經是入聖位的人了,所以叫覺有情。
「摩诃薩埵」是「大有情」。「覺有情」,是覺悟第一義谛;阿羅漢也是覺悟了,辟支佛也是覺悟了,也可以說是菩薩。但是加上摩诃薩埵,那就不同了,他是發無上菩提心,那就不是二乘所能及的了,所以是大有情。
「薩埵」,翻成「心」的意思。這個心,不是通常的見聞覺知這個心,不是這個意思。是有一個「願」的意思,菩提願,就是非常堅固勇猛的菩提願,叫做心。就是他具足了堅固勇猛的無上菩提願的聖人,他是要廣度衆生的,不是自己入涅槃的。這個小乘佛教的這些阿羅漢,阿羅漢也是聖人,境界也是很高的,但是他若一入無余涅槃,他就不度衆生了,所以他不是摩诃薩埵。
這裏說「薄伽梵前,已能善入大乘菩薩」,這個佛法,在阿毗達磨大乘經裏面,這十大章是菩薩說的。他說這樣的佛法目的何在呢?「爲顯大乘體大故說」。他的目的是爲了顯示大乘佛法的體是非常廣大高深的,所以說這樣的佛法。
這個「體大」,印順老法師解釋就是「大體」,就是大乘佛法的全體就是教、理、行、果這四種。這個大乘佛法,或者小乘佛法的全體,就是這四個字:教、理、行、果。「教」,就是語言文字。用這樣的語言文字去表達,不然的話大家沒有辦法了解。「理」,就是這裏面有佛法的理論。「行」,就是依據教所诠顯的理論去修行,成功了就是得「果」,得入聖道的果了。這就是包括了一切佛法的全體,所以叫做「體」。
現在這裏,爲顯大乘佛法的全體是非常廣大高深的,非小乘佛法所能及。這樣講呢,就是勸我們學習大乘佛法,在這裏發無上菩提心,行六波羅蜜,廣度衆生,齊成佛道,目的就在這裏。爲了這件事,而說這樣的佛法的。這表示《攝大乘論》就是這個意思。爲什麼要造這部論呢?目的就是這樣子。這一小節是說無著菩薩造《攝大乘論》的意趣是這樣子。
「謂依大乘,諸佛世尊有十相殊勝殊勝語。」
這一科是略標,前一段是略標造論的意思,這底下就再標出來這一部論的內容,這裏面究竟是說的什麼呢?目的是「顯大乘體大故說」。但是說的什麼呢?這標出來:「謂依大乘,諸佛世尊有十相殊勝殊勝語」。
這個「大乘體大」,這裏面是說根據大乘佛法。「諸佛世尊」,不但是釋迦佛,十方叁世佛,有「十相殊勝殊勝語」,就是有十種的殊勝殊勝語。
「殊勝」:「殊」,就是不一樣,彼此不同;「勝」,就是不同之中,還超過了你,這叫做勝。就是大乘佛法不同于小乘,而超越小乘的。那麼本來說是「含容大,殊勝大」,這裏是偏重于「殊勝大」。
這兩個「殊勝」,印順老法師解釋:第一個「殊勝」就是法門,殊勝的法門。第二個「殊勝」是指語言說的,就是贊揚殊勝法門的殊勝語。法門殊勝,贊歎法門的語言也殊勝了,所以叫作「殊勝殊勝語」。法門,也就包括了義,殊勝的義。贊揚殊勝義的語言,也是殊勝的,所以就是「殊勝殊勝語」。十種殊勝殊勝語,那十種呢?
「一者、所知依殊勝殊勝語。二者、所知相殊勝殊勝語。叁者、入所知相殊勝殊勝語。四者、彼入因果殊勝殊勝語。五者、彼因果修差別殊勝殊勝語。六者、即于如是修差別中增上戒殊勝殊勝語。七者、即于此中增上心殊勝殊勝語。八者、即于此中增上慧殊勝殊勝語。九者、彼果斷殊勝殊勝語。十者、彼果智殊勝殊勝語。」
就是把這一部《攝大乘論》裏面所說的十大章標出來、列出來了。這下邊呢,就一樣一樣解釋,我們在這裏就念一遍好了。
「由此所說諸佛世尊契經諸句,顯于大乘真是佛語。」
這是第一節「成立大乘是佛說」,第一項是「略標」,標出來這十種是佛說的。「由此所說」的「諸佛世尊」的十種殊勝殊勝語,是「契經諸句」。這是在《阿毗達磨大乘經.攝大乘品》裏邊有這十種殊勝殊勝語的法句。這十種殊勝語的諸句,「顯于大乘真是佛語」。這樣高深…
《《攝大乘論》筆錄 第一章、序說》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