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是佛的根本智,叫做無垢無罣礙智,就是這個意思,那麼叫做自性身。這個受用身和變化身就是佛的後得智;無垢無罣礙智就是根本智。這個後得智是有分別的,我們通常說「轉八識成四智」,其中這個妙觀察智其實就是後得智,成所作智也是後得智,那麼這一部分的後得智就是受用身和變化身,是這樣來解釋的。
「說名彼果智體」,這個彼果智,因爲有清淨的這種智慧斷除一切障,就叫做「彼果斷」;而這大智慧的光明,就叫做「智」,它也是不分離的。其實佛得了無上菩提所成就的功德是無量無邊的,但這裏面就標出兩種:一個是斷,一個是智。斷除一切障礙,顯現寂滅相,那麼就叫做斷;那個大光明的境界,就叫做智。這合起來,就是這十大章的一個要義。這是在「于聲聞乘曾不見說,唯大乘中處處見說」的佛法,這是最殊勝的。
「由此所說十處,顯于大乘異聲聞乘。」
前面把十大章的要義標出來略加解釋,這底下來贊歎。「由此」,由于在大乘裏面所說的這十種事情。「顯于大乘異聲聞乘」;就可以看出來大乘佛法是不同于小乘佛法的,小乘佛法裏面沒有說這件事。小乘佛法,阿羅漢就入無余涅槃了,再不發生作用了;小乘佛法裏面說佛也是這樣子,入了無余涅槃以後再沒有事情了,也不度衆生了。所以釋迦牟尼佛爲彌勒菩薩受記,彌勒菩薩將來成佛來度化衆生,釋迦佛沒有事了,這在小乘佛法是這樣說的。
我現在又想到一件事,說是我們出家人過齋堂的時候,要設立一個聖僧位。這裏面有什麼事情呢?爲什麼不供佛呢?小乘的比丘他不供佛,只是立個聖僧位,這表示什麼?因爲這個賓頭盧頗羅墮尊者沒有入涅槃,他還在,所以我們就供養。其他的佛和阿羅漢都入無余涅槃了,就好象是沒那件事了,有這個味道。《大毘婆沙論》說,就是他已經不是有情數了,說過這話。
以前我也曾經這樣想過:這個出家人過齋堂的時候,五個聖僧位,就只是他,那佛呢?佛的位子怎麼不立呢?不明白,不知怎麼回事。後來想到,喔!小乘佛法是這樣意思。這樣與大乘佛法就是不合,不合道理。所以我們是所有的佛都要供,十方佛、過去佛、現在佛統統都要供,因爲他沒有入無余涅槃。所以這想法不一樣,思想不同。這裏面說,佛有自性身、又有受用身、有變化身,盡未來際的廣度衆生。
在《法華經.如來壽量品》,窺基大師他說到一件事,他說:過去的迦葉佛,乃至未來的彌勒佛,都是釋迦牟尼佛,並不是別的人。彌勒菩薩成佛就是慈氏如來,慈氏如來就是釋迦佛,還是釋迦佛,他這樣解釋。智者大師似乎不同意這個解釋。那麼不管怎麼解釋,總之大乘佛法裏面說佛是有自性身、有受用身、有變化身,盡未來際的廣度衆生,他不入無余涅槃的。《攝大乘論》後面,關于這件事還有解釋的;這些解釋的地方,是我們平常很少遇到的一種道理,因爲我們學習佛法還是很少的。
「由此所說十處,顯于大乘異聲聞乘」,和聲聞乘的佛法不同。這個不同的地方,主要的一點就是大悲心,重視大悲心。佛菩薩有大悲心,這衆生還在那流轉生死,要去度化他嘛,怎麼能夠棄舍了他們,自己入無余涅槃,不管了呢?所以和小乘佛法不一樣,這個不一樣的地方,也就是特別值得贊歎的地方。這個大悲心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對我們沒解脫的人,佛有大悲心對我們是太重要了。
「又顯最勝,世尊但爲菩薩宣說。」
前面這句話是說它不同于小乘。這底下「又顯最勝」,又顯這十大章的佛法,這是最殊勝的;因爲它是令人成佛的,我們這樣學習就可以成佛,當然這件事是最殊勝了。
「世尊但爲菩薩宣說」,因爲菩薩有大悲心,他能契合,與此法門能相契合。聲聞人感覺生死太苦了,這個身體是個毒氣,它滅了是最好,到無余涅槃那裏安樂自在,所以不爲聲聞人說,「但爲菩薩宣說」。
但是在《阿毗達磨大乘經》上看,是在薄伽梵前的菩薩說的,這十大章是菩薩說的。可是這上面說「世尊但爲菩薩宣說」,那就是「菩薩但爲菩薩宣說」,應該是這麼說。可是因爲是在佛的面前說的,爲佛所開許的,那也就等于是佛說了。所以說「世尊但爲菩薩宣說」,不爲小乘人說,所以這是最殊勝的佛法。
「是故應知但依大乘,諸佛世尊有十相殊勝殊勝語。」
所以我們應該知道,是但依大乘佛法裏面,諸佛世尊才有這十種殊勝殊勝語的,小乘佛法裏是沒有的,是不合適的。這是結束這一段文。第一項是略標,第二項顯大乘殊勝,這底下第叁項顯大乘是佛說。
第叁項、顯大乘是佛說
「複次,雲何由此十相殊勝殊勝如來語故,顯于大乘真是佛語,遮聲聞乘是大乘性?」
又,怎麼知道「由此十相殊勝殊勝」佛的法語故,「顯于大乘真是佛語」,大乘佛法真實是佛說的?「遮聲聞乘是大乘性?」不同意聲聞乘的佛法是大乘佛法,聲聞乘是小乘,它不是大乘。
有人寫文章,說是天臺智者大師判《阿含經》是小乘,說這是不對的。其實,大小乘,印度佛教就是這麼說嘛,不是中國曆代高僧說的;中國曆代高僧都是根據印度佛教說的,所以這個人就是亂說。
「遮聲聞乘是大乘性」,不同意聲聞乘是大乘性。我昨天說過,就是有的小乘佛教學者,如果他碰到了大乘佛教學者問:「你說大乘非佛說,那麼佛是怎麼成就的?」那麼小乘佛教學者說:「就是學習阿含經,就這樣修習久了,就成佛了,所以阿含經就是大乘」,這小乘佛教學者這麼回答。現在說「遮聲聞乘是大乘性」,無著菩薩不同意這種說法,這個聲聞乘不是大乘行,你學習阿含經是不能成佛,你只可以得到阿羅漢果,成佛是不可能的,所以不同意。
這文上說:你不同意聲聞小乘佛法是大乘,認爲大乘是佛說的大乘,這才是大乘,怎麼知道呢?這是問,底下就回答。
「由此十處于聲聞乘曾不見說,唯大乘中處處見說。」
因爲這十大章所說的佛法,在聲聞乘裏面曾不看見佛說過,唯獨大乘佛法裏面才有說。所以聲聞乘是小乘,這十大章是大乘,這是成佛的法門。這成佛的法門這樣高深,那就是佛說的,別人說不來,別人沒那個智慧能說出這樣的佛法。
「謂此十處,是最能引大菩提性;是善成立;隨順無違;爲能證得一切智智。」
前面是標出來這十大章,這是大乘經裏面處處見說。那麼怎麼知道它就是成佛的法門,它一定是佛說的呢?
「謂此十處,是最能引大菩提性」,這十大章的法門,它最能引發大菩提。「大菩提」就是無上菩提;能夠引發大菩提的因性,這個「能引」就是因,你學習了這樣的佛法,你就成就了無上菩提的因了,它有這種能力,從這十大章的內容來看它有這種功能。大菩提的因性,主要就是發無上菩提心。無上菩提的因是什麼?就是要發願,願得無上菩提,要有這樣的願。
「是善成立」,就是「能引大菩提性」這件事是能成立的,是能立得住的。這個道理是非常圓滿的,是不可破壞的,是能立得住的,所以是「善成立」。
「隨順無違」,你按照這十大章去修行,它能隨順無上菩提,能趣向于無上菩提,能向于無上菩提那裏去了。「無違」,沒有障礙的,沒有違背,沒有矛盾的事情。
「爲能證得一切智智」,你這樣修行,就能夠證得無上菩提,所以這是大乘,所以這就是佛說。如果這不是佛說,另外還哪有呢?另外沒有了,所以這一定是佛說,而一切智智決定是成佛的法門。這樣說,「能引大菩提性」是因,是發無上菩提心;這個「隨順無違」,就是你隨順它去修行,這是行。前面是發願,發菩提願;這底下是修行六波羅蜜;「能證得一切智智」就是果了。願、行、果。
「能證得一切智」是根本智,第二個「智」就是後得智。根本智、後得智圓滿了,就是無上菩提了。這就可以明白「大乘是佛說」,你不可以誹謗說是非佛說,不可以。
第四項、重頌
「此中二頌:所知依及所知相,彼入因果,彼修異,叁學,彼果斷及智,最上乘攝是殊勝。此說此余見不見,由此最勝菩提因,故許大乘真佛語,由說十處故殊勝。」
前面第叁項「顯大乘是佛說」,現在是第四項「重頌」。「重頌」,就是用少的文字能總攝多義,前面那一段文的義都含攝在少少的文字裏面,能使令你容易受持,是這樣意思。
此中有兩個頌:「所知依」,第一章就是所知依。「及所知相」,是第二章。「彼入因果」,第叁是入所知相,第四是彼入因果。第五彼因果修差別,這就是「彼修異」。「叁學」,增上戒、增上心、增上慧就是六七八。「彼果斷及」彼果「智」,就是最後兩個。「最上乘攝是殊勝」,這十大章是屬于最上乘,就是一佛乘,所以是最殊勝的。「此說此余見不見」,這裏所說的十大章:「此見」,此大乘裏面是處處得見。「余不見」,其他的小乘佛法裏面是看不見的。「由此最勝菩提因」,就是前面「能引大菩提性」,由此十大章是最殊勝菩提的因,你按它來學習,你就有了菩提的因了。「故許大乘真佛語」,真是佛的法語。「由說十處故殊勝」,用這兩個頌來說前面這一段文的要義。
第二節、攝大乘
「複次,雲何如是次第說此十處?」
前面第一節「成立大乘是佛說」,大乘是佛說的法語,你不可以毀謗的。現在這二節「攝大乘」,這十大章能統攝一切大乘佛法,是說這樣意思。
什麼理由,你說出來這樣的次第?用這樣的次第說這十大章呢?爲什麼一定先要說所知依,而後又所知相,第叁是入所知相呢?乃至到第十是彼果斷,彼果智?這是問,爲什麼是這樣的次第。
「謂諸菩薩于諸法因要先善已,方于緣起應得善巧。」
佛法裏面的意思,來到佛法裏面的人,第一件事就是先要得到正知正見,你先要成就這一個功德。那麼這個功德怎麼樣成就呢?「謂諸菩薩于諸法因要先善已」,就是你先要對一切法是…
《《攝大乘論》筆錄 第一章、序說》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