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摄大乘论》笔录 第一章、序说▪P4

  ..续本文上一页还继续地修六波罗蜜,这时候叫做「果」。所以「六波罗蜜多,说名彼入因果体」,这叫做你悟入唯识的一个「因」、一个「果」的体相,这样子就把它连合起来了。原来,六波罗蜜多就是悟入唯识性的一个圆满的说明,不只是一点智慧能成就的,还有前五波罗蜜的帮助才可以的。

  

  「菩萨十地,说名彼因果修差别体。」

  菩萨的十地,就是:初、欢喜地(玄奘法师翻个极喜地);二、离垢地;三、发光地;四、焰慧地;五,难胜地;六、现前地;七、远行地;八、不动地;九、善慧地;十、法云地。就是悟入圣位以后,有十个阶级,十个位次;到了法云地,再进一步就是佛了。所以入了圣位以后,也并不是一下子无量功德都圆满了,还是有这么多的阶级,还要很长的时间去努力的。

  「菩萨十地,说名彼因果修差别体」,这个「果」,就指佛果。十地都是因,在十地里面继续修六波罗蜜多,也就是继续地要修止观,继续地修奢摩他、毗钵舍那,那么叫彼因果修的差别。辗转殊胜,辗转的进步,初地进步到二地,乃至到第十地,乃至到佛,所以是「差别体」。

  

  「菩萨律仪,说名此中增上戒体。首楞伽摩,虚空藏等诸三摩地,说名此中增上心体。无分别智,说名此中增上慧体。」

  这又说到戒定慧。「菩萨律仪,说名此中增上戒体」,这是属于大乘佛法,就是发无上菩提心的人,他修学佛法,所以他是受菩萨戒的。「戒」,也说为「律仪」,合于律仪的;就是身口意三业远离一切过失,都是如法清净的,就叫做「律仪」,也就是「戒」,所不应该做的都不要做。

  「律仪」这个法门,「说名此中增上戒体」,说名彼因果修差别里面的尸罗波罗蜜,就是戒波罗蜜。戒波罗蜜就是菩萨戒,这可见菩萨律仪这个增上戒,不是离开六波罗蜜的。但是这里面又特别提出来,就是赞叹菩萨戒的殊胜,不是小乘法所能及的,是这个意思。

  「增上」就是两个意思:一个是它有强大的力量,叫做增上。一个是能为定做依止,因为你有了戒,就有了修定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去修定容易成就。所以戒能增上定,能帮助你成就定,是定的依止处,所以「增上」有这两个意思。下边的「增上」也是有这两种意思。

  

  「首楞伽摩,虚空藏等诸三摩地,说名此中增上心体。」

  「首楞伽摩」,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楞严大定。楞严大定是非常高深的境界,这是入圣位以上的菩萨所修的法门,中国话翻作「健行」。这个「健」就是健康,特别强有力的人,叫健。这个「健」是指的什么说的呢?指圣人说的。圣人称为健,圣人是健者,我们凡夫是不够健康的。是健者所行的这种高深的三昧的境界,所以叫「首楞伽摩」。

  「虚空藏等诸三摩地」,还有一个虚空藏的三昧。这个「虚空」是什么呢?就是譬喻法性,「观诸法性无有二相,犹如虚空」。那么菩萨与法性相应了的三摩地,在真如三昧里修六波罗蜜,修一切功德,那就叫做虚空藏三昧;这也是圣人的境界,也是大菩萨所修的法门。「等」,还有其他很多很多的三昧,《大般若经》里面列出很多的名字的。

  「诸三摩地」,「三摩地」,旧的翻译叫三昧;新的翻译叫三摩地。这么多的三摩地,「说名此中增上心体」。这个心,就是定;一心,名为定。我们通常说三摩地,就指四禅八定说。我们初发心学习的人,心里面散乱,要叫它定下来;由欲界定、未到地定,到初禅、二禅、三禅、四禅这样子修。这样子成就了色界四禅也是非常重要,因为你成就了这样的禅,就成就了奢摩他了;在奢摩他里面修四念住,就得无生法忍了,所以也是很重要。

  现在这里说已入圣位的大菩萨,他们也就是在四禅八定里面成就了首楞严三摩地、虚空藏的三摩地、无量无边的三摩地,所以四禅在佛法里面也是很重要的。初开始,我们凡夫用功修行的人,应该偏重于般若,偏重于智慧,你不得色界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也可以,但是最低限度要得未到地定,在未到地定里面修四念住也是可以。若是已入圣位以后,你一定要成就禅,不然的话,那个广大的圣人的殊胜功德你很难成就的,你的心力不够、定力不够还不行的。所以从我们凡夫的位子来说,我们小小有一点定也就可以;但是入了圣位以后一定要成就定。

  

  「无分别智,说名此中增上慧体。」

  什么叫「分别」?我们通常的习惯,我们的心遇见什么境界,心就去分别、去观察、去思惟,这就是「分别」。但是这个「无分别智」是和「分别」相对的,它不是这个意思,是什么呢?譬如说我们现在静坐了,静坐的时候心情静下来,就它不动;然后就观察色、受、想、行、识、我我所不可得,色受想行识是无常的、是不净的、是空的,这样去分别。这样分别应该说是如理作意,但是这种分别实在是入无分别的一个前方便,它还不是真实的,一定要超过了这个分别,与第一义谛相应的时候,就是离一切分别了,这时候叫「无分别智」。

  这样说,「无分别」就是没有这是苦的,这是不净的,这是无我我所的,这些分别通通没有了,叫做「无分别」。于一切法都是无分别的,这是一个所谓「离文字相、不离文字」的境界,叫做「无分别」。当然也包括了这些其他的虚妄分别,就是「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这句话。这个「法尚应舍」,这个「法」就是观察一切法是空的,这就是法。观一切法都是不可得的,不受一切法得无生法忍,其实这都是分别;到了无分别智的时候,这些分别通通都没有了,叫做「无分别智」。

  小乘佛法里面说,没有常乐我净的颠倒,叫做「无分别」。我们凡夫的境界,就是在常乐我净上分别;而这些得入圣道的人不是;都是无常、无我,都是不净的,远离这些颠倒分别。但是菩萨入真如三昧的时候,「法尚应舍,何况非法」,那是一切法都是无分别境界了。

  「说名此中增上慧体」,根本无分别智的境界,这叫做「增上慧」。由戒能够增上定、增上心;由这个增上的定、增上的心,它能增上慧,能帮助你的慧建立起来;由增上慧,这无分别智增上慧继续地修起来,就能得无上菩提了。所以能辗转的增上,这样到了佛的境界是究竟圆满了。

  这三种就是在「彼因果修差别」里面就有了,但是在这三段文里面又特别提出来呢,就是把这三种详细地多分别了,又详细地赞叹大乘佛法的殊胜的意思。

  

  「无住涅槃,说名彼果断体。」

  前面从唯识观入所知相,从这里开始就是在修行,一直到增上慧,这都是修行;这是说到大乘佛法的菩萨修行的次第。这以下「无住涅槃」和「彼果智体」,彼果断、彼果智,这是说所得的果。在唯识宗现成的名字,叫做境、行、果。所知依、所知相,是「境」;第三个入所知相,一直到增上慧,这就是由第三到第八,这是「行」,是修行;第九、第十是「果」。

  「无住涅槃,说名彼果断体」,这个无住涅槃是什么呢?就是无余涅槃。但是在佛的境界,无余涅槃就是无住涅槃;若是阿罗汉,就是入于无余涅槃,他不度众生了,所以他不如佛那么圆满。

  「无住」是什么意思呢?「住」,也就是「着」的意思,无着。若阿罗汉,他就安住在涅槃里面不动了;或者用我们凡夫的话来说,就是休息了,他在那里休息不动了。现在佛因为有大悲心,他观察到众生的苦,流转生死的苦,他的心不能在那里住,一定还要回到世俗谛这里来度化众生的,所以叫「无住」。他不住在涅槃那里,也就是不执着涅槃那里;也就是在涅槃那里,同时还能够现起种种方便广度众生的,这叫「无住」。

  在广度众生的时候,当然是在世俗谛这个地方;可是在佛的心里面,世俗谛就是第一义谛,就是涅槃,所以又不住生死。佛的般若波罗蜜的境界是不住生死,佛的大悲心的境界也不住涅槃,不住生死也不住涅槃。佛也在生死那里,也在涅槃那里,广度众生的,是名「无住涅槃」。

  「说名彼果断体」,这叫做「彼果断」。就是他断了烦恼障、所知障,一切法都是寂灭相的,叫做「彼果断」,也就是无住涅槃。「断」,就是在他得到无住涅槃的果的时候,他断除去一切的戏论、一切惑业苦的障碍,得大自在了,那么这也就是无分别智;无分别智就是增上慧,无住涅槃也是无分别智。佛的无分别智到无住涅槃是究竟圆满了,如果你还没有成佛,你那个增上慧的无分别智还没有圆满。

  

  「三种佛身:一、自性身,二、受用身,三、变化身,说名彼果智体。」

  这以下解释「彼果智体」。「三种佛身」,佛有三种身:第一个就是「自性身」,第二个「受用身」,第三个「变化身」。

  「自性身」,这个「受用身」和「变化身」是佛为度化众生所现的身体,不是佛的真面目;佛的真面目是「自性身」,这是佛本身殊胜的境界,所以叫「自性身」,即佛真面目的体相的身体。

  「受用身」,是为了度化法身菩萨(舍掉了肉身得了法身的这些菩萨),这些菩萨他们的功德还没圆满,他们还要向佛学习,听佛说法的。那么这些菩萨所看见的那个佛,叫做「受用身」。就是佛在度化这些菩萨,予他们受用大法乐,所以叫做「受用身」。这个「受用身」,就是初地菩萨所见的佛和二地就不一样,二地所见的佛和三地也不一样,乃至到第十地所见的受用身也不同于第九地、第八地的;就是本身的程度有进步了,所见的佛就不一样,有这种事情,那么这就叫做「受用身」。

  「变化身」,就是在三界内一切的佛教徒、非佛教徒,所看见的那位佛,那是佛的「变化身」。或者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身,或者看见是老比丘,那就叫「变化身」。或者变化其他的身相广度众生的,也包括在内。

  但是「自性身」、「受用身」、「变化身」,究竟是什么呢?这个无性菩萨他说「无垢无罣碍智,名自性身」。无垢无罣碍智,就是断除去一切的烦恼垢,烦恼障、所知障的垢染,其心清净了,无分别的智慧,就…

《《摄大乘论》笔录 第一章、序说》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