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么世间上若有成佛的,怎么才能成佛?这个人一定要发大悲心,他不能入涅槃,那么这就是大乘佛法了。所以一定要学习大乘经,你才能够成无上菩提,才有佛出现世间广度众生的。你学习小乘佛法,「决定无有得成佛义」,没有人成佛,谁出于世说声闻乘的佛法呢?「故声闻乘是佛所说,非大乘教是佛所说」,这样讲不合道理,所以一定是有大乘佛法,那就不能说大乘非佛说。这是在《庄严大乘经论》上有这样的话。
「六、能对治故。依大乘经勤修行者,皆能引得无分别智,能正对治一切烦恼,故应信此是佛所说」:这个意思呢,说是小乘佛法里面修四念住能断烦恼,能得圣道;大乘里面,菩萨老在世间上度化众生,看他也不用功修行,他没断烦恼吗?不是!「能对治故」,学习大乘佛法的人,依大乘经勤修行的人,「皆能引得无分别」的「智」慧,没有执着,不受一切法的无分别的智慧能成就;成就的智慧,「能正对治一切烦恼」,它能够息灭一切烦恼,所以能得到圣道的。「故应信此是佛所说」,所以你应该相信这是佛说的。这是第六个理由,就是你不要认为学习大乘佛法不能断烦恼,不是的,它是能断烦恼的。
「七、义异文故。大乘所说意趣甚深,不可随文而取其义,便生诽谤谓非佛语。是故大乘真是佛说」:大乘佛法里面所说的真理、第一义谛和文是不一样的。所以大乘佛法常好提倡离文字相,「超越文字是真佛法」,超越一切文字才是真的佛法,这在《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有这句话,超越了文字才是真的佛法。这个意思,就是你要证悟第一义谛才是佛法,用语言文字去说佛法,那个是个方便,是个前方便而已。
大乘所说意趣是特别深奥的,「不可随文而取其义」,你不能够一成不变,一直在文字上打转而取着于义,这样子不可以。然后你就生出了诽谤,说这不是佛说的,「谓非佛语」,不可以这样子的。我们读《金刚经》上说:「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意思就是这句话。「筏喻」,就指文字说的。「法尚应舍」,我们用文字就像坐船过河似的,过了河就不用船了;我们用文字做我们的前方便,要超越文字才能契入第一义谛的,是这样意思的。所以「义异文故。大乘所说意趣甚深,不可随文而取其义」,你随文取其义,你生诽谤,「谓非佛语」,这是不对的。「是故大乘真是佛说」,是佛说的。「如庄严论颂此义言」,这个《庄严大乘经论》的颂说出这句话。
「先不记」,第一个理由是「先不记」;第二个理由是「俱行」;第三是「非余境界」;第四是「极成」;第五是「有无有」;第六是「能对治」;第七是「义异文」。这上面说这是弥勒菩萨说的,「又圣慈氏以七种因证大乘经真是佛说」。「由此所说诸佛世尊契经诸句;显于大乘真是佛语」。
第二项、显大乘殊胜
「复次,云何能显?由此所说十处,于声闻乘曾不见说,唯大乘中处处见说。」
这一节是「成立大乘是佛说」。第一项「略标」,标出来这十大章。这以下是第二项「显大乘殊胜」,这是赞叹大乘佛法的殊胜,非小乘佛法所能及的意思。
「复次,云何能显?」前面说大乘法是殊胜,怎么知道大乘法是殊胜呢?大乘法的殊胜怎么样才能显示出来呢?这底下就解释。「由此所说十处,于声闻乘曾不见说」,就是因为这里所说的十种殊胜语,这十样事情,于声闻乘的佛法里面「曾不见说」,不看见说到这十种佛法。在阿含经论里面看不见,没有这样的说法。「唯大乘中处处见说」,唯独在大乘佛法里面处处都可以看得见,说到这十种殊胜殊胜语的。这就是不同于小乘佛法,所以就是殊胜了。「殊」,就是彼此不同的意思。
「谓阿赖耶识,说名所知依体。三种自性:一、依他起自性,二、遍计所执自性,三、圆成实自性,说名所知相体。」
小乘佛法里面看不见有这样的佛法,大乘佛法里面才看得见。究竟这十种佛法是什么呢?这底下把它略加解释。
「谓阿赖耶识,说名所知依体」。十大章,第一章就是「所知依」,「所知依」这一章里面究竟说的什么呢?就是说「阿赖耶识」。阿赖耶识为什么说名为所知依呢?这个「依」是因的意思,这个果是依赖因成就的,所以因是果之依。那么世间上一切法都是由阿赖耶识为种子而出现的,所以阿赖耶识是一切法的所依,所以叫做「所知依」。
「所知」,这句话怎么讲呢?就是世间上一切法都是心识所知的、所认识的。心是有明了性的,这个明了性它能认识一切法,而心识也是所知的,所以「所知」包括了一切色法、一切心心所法,包括了一切法,有为法、无为法,都是包括了的,所以叫做「所知依体」。所知依的体,就是阿赖耶识。
在这一大章里面就说到阿赖耶识的名义,说得很多。十大章里面,这一章是说得最多了。
「三种自性:一、依他起自性,二、遍计所执自性,三、圆成实自性,说名所知相体」,三自性,名为所知相体。也可以这样说:所知依是总说,三自性是分开说的;就是一个所知依分为三自性去说明,这样解释也可以。「三种自性」,「自」就是那一件事本身的相貌,叫做自。是那三种呢?
第一是「依他起自性」,就是一切因缘生法,他本身是没有的,怎么有了呢?要依赖因缘而现起的。这个「他」,就是因缘。依赖「他」的因缘而出现他的体性,所以叫做「依他起自性」。在唯识的立场,一切法都是心的变现;若心不变现,一切法都是不可得的。那么这也就是指阿赖耶识说的,这个阿赖耶识就是依他起性。
「二、遍计所执自性」,遍计所执自性,在所知相那一章里面说的很多,解释了很多。简单地说,就是我们内心所分别的境界,我们都执着它是真实有的,那就叫做「遍计所执」。我们内心不管是接触什么境界,我们都认为是真实的,不知道是虚妄的、是不真实的。就是我们学了佛法多少年了,还是一样的,遇见什么事情都认为是真的,不能够看破了它,不能,那就叫做「遍计所执」。
我们通常说,「我执、法执」,这就是「遍计所执自性」。如果用简单的几句话说,就是:「我们见闻觉知所面对的一切都是虚妄的,都是不真实的」。我们把这句话,把它千百遍地去注意一下,思惟一下,会好一点,会减少烦恼。
「三、圆成实自性」,圆成实自性是什么呢?就是我们所见闻觉知的一切境界都是空的,都是无所有的。这个无所有所显现的那个体性,是「圆成实自性」;就是扫除去一切虚妄,所显现的就是真实了,那就叫做「圆成实」,圆满成就真实的体性,这是不可破坏的。当然,这是圣人的境界,唯圣人的圣智、无分别智的境界,我们凡夫觉悟不到这里。这三种自性,就是由一个所知依分成三种真理。就是说明迷悟、真实、虚妄的这一切境界,说明这件事。这叫做「说名所知相体」,这个所知相的体性就是这样子。
「唯识性,说名入所知相体。」
十大章的第三章:唯识性就是入所知相的体。这一章里面详细地解释了修唯识观的次第。或者是出家的法师,或者在家居士,通常在佛法的集会上解释佛法的时候,说唯识观的不多,不是常常讲唯识观;就是讲,也很简单的,除非是佛学院里面可能有不同一点。
「唯识性」是什么?就是圆成实性。修唯识观分两个部分,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就是像刚才说的,我们这一念灵明的心所面对的一切,都是内心的分别;所分别的境界都是假的,都是空的。你就这样想,这样思惟观察。或者在奢摩他里面这样观察:所见闻觉知的这一切的事情,都是假的,都是虚妄不真实的;离开了我的分别心,没有那件事情的体性。这样观察,就是观察一切法都是虚妄分别心,所分别的境界都是没有自性的,都是空的。这是第一个阶段这样子去修。
第二个阶段:就是再进一步的时候,这一念分别心也是不可得了,所分别的境界都是空无所有的,能分别的心也不生起了。「能所双泯,心境双泯」,这个时候圆成实性显现了,是名为「唯识性」。这第二个阶段的唯识观,这是真实的唯识观。
通常《中观论》说的性空观,观一切法,色法也好,心法也好,都是缘起的、都是毕竟空的。这一下子,色法也空了,一切法都空了,能分别的心同时也是空了。那么空了呢,而能分别的智也同于所分别的境界,也都是空无所有的,那么就是入于第一义谛了,契入到第一义谛。当然这也是很直接了当,天台智者大师也是赞叹这种性空观。
在唯识的法门,它不先观一切法都是空,心先保留,分别心先保留,先保留自己的虚妄分别心不空,只是说所分别的一切法都是空无所有的,先这样观察。我认为这一个方便也是很好,也是不错的,也很能够降伏自己的烦恼,也是很有力量。就是很明显的看见这一切的冷的境界,热的境界,可爱的境界,可憎恶的境界,都是自己的分别,根本没有那么一件事;你不分别,没有那件事。这样去观察也很有意思,也是很妙。
「唯识性,说名入所知相体」,前面的所知依和所知相,就是说缘起的道理。这是我们初学佛法的人,先去这样学习,学习毕业了,就是入所知相,开始修行了。前面是理解的阶段,信解的阶段;这底下就开始修行,修唯识观,这样修行。
「六波罗蜜多,说名彼入因果体。」
这六波罗蜜多是怎么回事呢?就是我们悟入唯识性,不是单调的,不是说你就这样子学一学,你就可以悟入唯识性,不是的;是要修六波罗蜜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修六波罗蜜来帮助你悟入唯识性的。悟入唯识性,这当然是般若,要用前五波罗蜜来帮助你的智慧去悟入唯识性的,所以有六波罗蜜多的这件事。
但是你没有悟入无生法忍的时候,这个时候所修的六波罗蜜,叫做「因」。你由六波罗蜜不断地这么修行,你就悟入唯识性了。悟入唯识性,就是成就无漏的般若波罗蜜多了;由无漏的般若波罗蜜多…
《《摄大乘论》笔录 第一章、序说》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