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的佛法就可以显示出来,大乘佛法真是佛说的,别人说不上来,是这样意思。
任何人都有相同的地方,就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说话,就是这样子。我没有办法按照别人的想法说话,别人的想法怎么想,我不知道,不可能根据别人的想法去说话;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说话,我这样想,我就这样说。我以前也说过,我到了新加坡去,遇见了锡兰的比丘,我说:「你对于大乘佛教的印象怎么样?」他说:「我从小出家在佛学院里面,我的老师就告诉我:佛法就是这个,另外都不是佛法」。他就是这么说,你们北传佛教不是佛法,就是这样态度。
但是我们若是也学一学小乘佛教,《阿含经》、《阿毗达磨论》,我认为也是应该学。说是我就念阿弥陀佛,到阿弥陀佛国去,其他的事情我都不管了,那不学也可以。其实学一学还是好,你多学佛法,你对于佛法的信心稳定,你不学,说我什么都不学,我就专心念阿弥陀佛,遇见不同的因缘来刺激你的时候,我不信佛了,就会这样子。因为信心不够,就是你对于佛法理解不够,就是智慧不够;若学了以后,信心稳定。
当然若你还是不学,还是念阿弥陀佛,那只好随你了,也是好。可是若是你有条件的话,还是学一学好。这个佛法,我们自己也能感觉到好,我们对佛法有信心,我们感觉到佛法好,自然是愿意佛法永久地住持下去。但是这件事情,没有人去弘扬,佛法就灭亡了;你若想弘扬,你还不学是不可以的,就是非要学不可。为了佛法住世,正法久住,要学;为了你自己真实的要修行,也是得要学,不学是不行的。
如果你真实是学了,我也同意把《阿含经》好好学一学,注意地学一学,就是读一遍那是不够的。你若深入地去学习佛法,唯识和中观这两部分佛法是非常重要,其余的佛法就是读了理解就可以了,我的看法是这样子。你真实的这样子去读了以后,别人说「大乘非佛说」,你心不会动的。因为你对于佛法有了深刻的认识,你的信心坚强,有智慧的基础,你就能不动了。若是你学得不够,人家说大乘非佛说,「哦!非佛说」,你心就动了,你的信心就站不住。
我将才说,「大乘非佛说」这个话是老问题,不是今天才有的问题,所以经律论里面,本身就给我们准备好答复这个问题的。我以前也说过,把《大般涅槃经》好好学一学,也有这种作用的。
*补充教材
《成唯识论》卷三(T31n1585,p0014c):
「又圣慈氏以七种因,证大乘经真是佛说。一先不记故。若大乘经,佛灭度后有余为坏正法故说。何故世尊非如当起诸可怖事先预记别。二本俱行故。大小乘教本来俱行,宁知大乘独非佛说?三非余境故。大乘所说广大甚深,非外道等思量境界;彼经论中曾所未说,设为彼说亦不信受,故大乘经非非佛说。四应极成故。若谓大乘是余佛说非今佛语,则大乘教是佛所说其理极成。五有无有故。若有大乘,即应信此诸大乘教是佛所说,离此大乘不可得故。若无大乘,声闻乘教亦应非有,以离大乘决定无有得成佛义,谁出于世说声闻乘。故声闻乘是佛所说,非大乘教不应正理。六能对治故。依大乘经勤修行者皆能引得无分别智,能正对治一切烦恼,故应信此是佛所说。七义异文故。大乘所说意趣甚深。不可随文而取其义便生诽谤谓非佛语。是故大乘真是佛说。如庄严论颂此义言。」
现在影印的资料是从《成唯识论》上引来的,实在这上面就是根据《大乘庄严经论》来的,还是无著菩萨讲的。《成唯识论》说是有十大论师,对于《唯识三十颂》的注解,那么究竟是护法菩萨说的,是谁说的,这并不清楚。但是在《大乘庄严经论》上是有这个说法的。
「又圣慈氏以七种因,证大乘经真是佛说」,若是从这句话来说,那么《庄严大乘经论》的颂,那就是弥勒菩萨说的了,那个长行是无著菩萨造的,或者是这样意思。
「又圣慈氏」,弥勒菩萨是圣人,当来下生慈氏如来。「以七种因」,就是七个理由。「证大乘经真是佛说」,他证明大乘佛法真是佛说,不是其他的人讲的。七个理由;是那七个呢?
「一、先不记故」:就在事情发生之前,叫「先」。这个「记」,就是「说」。在先,佛没有讲这件事,佛没有说:「我灭度以后,有一个人他冒充他是佛,他说大乘是佛说」,佛没有预先说这句话。佛没有预先讲,就证明大乘是佛说,就是这样意思。这底下解释:
「若大乘经,佛灭度后有余为坏正法故说」,假设北传佛教的摩诃衍,大乘经,是佛灭度以后有其他的人,他的目的是要破坏佛的正法,所以说出来这样的佛法,冒充是佛法。
若这样的话呢,「何故世尊非如当起诸可怖事,先预记别?」什么原因,这薄伽梵没有像其他的「当起诸可怖事」,将来会发生可恐怖的事情。譬如有恶国王要毁灭佛教,佛有说过这些事情;譬如小乘佛教,佛灭度二百年、三百年以后,分裂成十八部、二十部,佛是预先说过这件事,佛在经里面说了,预记这件事。那么若是「大乘非佛说」,有冒充菩萨佛的来说佛法,佛怎么没有预先说呢?「何故世尊非如当起诸可怖事,先预记别?」为什么佛没有事先就预先的说明这件事呢?佛没说,没说,就可以知道「大乘是佛说」,所以佛不需要预先说,那么这是第一个理由。
「二、本俱行故」:本来小乘佛法和大乘佛法是同时在世间流行,「大小乘教本来俱行,宁知大乘独非佛说」,你怎么可以单独只说大乘不是佛说的?都是在流行嘛,怎么说大乘不是佛说,怎么可以这样讲呢?那么这也是不对,这是第二个理由。
「三、非余境故」:这个大乘佛法是非常高深,不是一般人的境界,别的人是说不上来的。「大乘所说广大甚深」,广大高深,境界广大,理论也是特别甚深的。「非外道等思量境界」,外道等人的那种思量境界是非常浅薄的,他说不上来这样高深的佛法的。「彼经论中曾所未说」,被外道的经论里面,从来也没有看见有什么高深佛法的这种理论,这样的佛法没有看见。「设为彼说,亦不信受」,就算是我们佛教徒面向外道,为他说佛法,他都不信受,他怎能可能会说出这样佛法呢?所以你说大乘是外道说的,这句话不能成立。「故大乘经非非佛说」,所以这个大乘经,不是那个非佛说的,其他的人说不上来的。这是第三个理由。
「四、应极成故。若谓大乘是余佛说非今佛语,则大乘教是佛所说,其理极成」:「极成」,是至极成就,就是这件事有非常充足的理由可以成立的;我也同意,你也同意,大家都是共同同意的,这叫做极成。这第四个理由是「应极成故」。什么理由呢?「若谓大乘是余佛说」,假设你说这个大乘佛法是另一位佛说的,不是释迦佛说的,「非今佛语,则大乘教是佛所说,其理极成」,那还是能成立的,别的佛和此佛无差别,所以还是能成立的。
「五、有无有故」:这是第五个理由,分两部分:一个有,一个无有。「若有大乘,即应信此诸大乘教是佛所说」,假设你也同意是有大乘佛法的,那你就应该相信这些大乘教是佛所说,这叫做有。「离此大乘不可得故」,若是离开了这样的大乘佛法,另外没有大乘佛法,没有的。「若无大乘,声闻教亦应非有」,这底下继续说明这件事。如果说是没有大乘佛法,只是有声闻乘的这种教法,若这样说,那么没有大乘教,声闻乘的佛法也不能有,「声闻教亦应非有」。
什么道理呢?为什么没有大乘佛法,小乘佛法也没有了呢?「以离大乘决定无有得成佛义」,因为若是远离了大乘佛法,那可以肯定一件事,就是没有人能成佛了。没有人能成佛,「谁出于世说声闻乘」呢?谁能出现世间来说声闻的佛法呢?「故声闻乘是佛所说,非大乘教不应正理」,所以说,你认为声闻乘是佛所说的法,大乘教不是佛说的,你这样讲不合道理。
这里面有一个意思,即:离开了大乘,决定无有得成佛义,这地方应该解释一下。我们读《大智度论》,前面说到《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的缘起,佛为什么要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呢?龙树菩萨说出理由来:因为佛说《阿含经》的时候,只是劝导众生学习声闻乘的佛法,苦集灭道,趣向涅槃;没有讲行六波罗蜜,广度众生的大乘佛法,没有这么讲。所以现在佛说大般若经,就是这样说,有这个意思。
其次,在《庄严大乘经论》上提出两件事:第一、说是若是没有大乘佛法,你们自己相信说是佛法,事实上这不是佛法。若是这样的话,那么无著菩萨提出个问题:「那么佛是怎么成的呢?怎么才能成佛呢?」如果没有大乘佛法,这个佛是怎么成的?提出这个问题。说是我们就学习阿含经,这样就可以成佛吗?不能!学习阿含经不能成佛。
虽然南传佛教的人说我们大乘非佛说,我们心不要慌,好好的读读阿含经,努力的读读阿含经,你就会明白一件事:阿含经就是佛陀的大慈悲积极地叫你知道无常,人生是苦,赶快修学戒定慧得涅槃,佛是这么一个态度。这样的人他得了初果、二果,得了阿罗汉果,寿命到了就入无余涅槃,就完了,他不可能成佛嘛。要成佛,一定不可以入涅槃的,就是要继续在生死苦海里面度众生,三大阿僧祇劫功德圆满得无上菩提,这才能成无上菩提。你入了无余涅槃的时候,你对于佛法还没能完全学习,也不够。阿罗汉还有很多事情还不明白,众生的根性也不完全明白,你和众生还没有结缘,你怎么能成佛呢?不能成佛呀!
第二、无著菩萨说一个譬喻:说是人想要吃牛奶,那当然是在牛的乳房上挤牛奶;若是你在牛的角上挤牛奶,是挤不到奶的。所以小乘佛法里面没有办法发无上菩提心、发大悲心广度众生,不能成佛;就是在牛角上挤不出来奶的,这无著菩萨就是说出这个譬喻来。所以学习阿含经,你就是积极地入了涅槃;入涅槃之前也可能会度众生,但是一定要入无余涅槃,入无余涅槃就不能度众生了。不能度众生,你怎么能成佛?没有人能成佛的。
那…
《《摄大乘论》笔录 第一章、序说》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