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的佛法就可以顯示出來,大乘佛法真是佛說的,別人說不上來,是這樣意思。
任何人都有相同的地方,就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說話,就是這樣子。我沒有辦法按照別人的想法說話,別人的想法怎麼想,我不知道,不可能根據別人的想法去說話;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說話,我這樣想,我就這樣說。我以前也說過,我到了新加坡去,遇見了錫蘭的比丘,我說:「你對于大乘佛教的印象怎麼樣?」他說:「我從小出家在佛學院裏面,我的老師就告訴我:佛法就是這個,另外都不是佛法」。他就是這麼說,你們北傳佛教不是佛法,就是這樣態度。
但是我們若是也學一學小乘佛教,《阿含經》、《阿毗達磨論》,我認爲也是應該學。說是我就念阿彌陀佛,到阿彌陀佛國去,其他的事情我都不管了,那不學也可以。其實學一學還是好,你多學佛法,你對于佛法的信心穩定,你不學,說我什麼都不學,我就專心念阿彌陀佛,遇見不同的因緣來刺激你的時候,我不信佛了,就會這樣子。因爲信心不夠,就是你對于佛法理解不夠,就是智慧不夠;若學了以後,信心穩定。
當然若你還是不學,還是念阿彌陀佛,那只好隨你了,也是好。可是若是你有條件的話,還是學一學好。這個佛法,我們自己也能感覺到好,我們對佛法有信心,我們感覺到佛法好,自然是願意佛法永久地住持下去。但是這件事情,沒有人去弘揚,佛法就滅亡了;你若想弘揚,你還不學是不可以的,就是非要學不可。爲了佛法住世,正法久住,要學;爲了你自己真實的要修行,也是得要學,不學是不行的。
如果你真實是學了,我也同意把《阿含經》好好學一學,注意地學一學,就是讀一遍那是不夠的。你若深入地去學習佛法,唯識和中觀這兩部分佛法是非常重要,其余的佛法就是讀了理解就可以了,我的看法是這樣子。你真實的這樣子去讀了以後,別人說「大乘非佛說」,你心不會動的。因爲你對于佛法有了深刻的認識,你的信心堅強,有智慧的基礎,你就能不動了。若是你學得不夠,人家說大乘非佛說,「哦!非佛說」,你心就動了,你的信心就站不住。
我將才說,「大乘非佛說」這個話是老問題,不是今天才有的問題,所以經律論裏面,本身就給我們准備好答複這個問題的。我以前也說過,把《大般涅槃經》好好學一學,也有這種作用的。
*補充教材
《成唯識論》卷叁(T31n1585,p0014c):
「又聖慈氏以七種因,證大乘經真是佛說。一先不記故。若大乘經,佛滅度後有余爲壞正法故說。何故世尊非如當起諸可怖事先預記別。二本俱行故。大小乘教本來俱行,甯知大乘獨非佛說?叁非余境故。大乘所說廣大甚深,非外道等思量境界;彼經論中曾所未說,設爲彼說亦不信受,故大乘經非非佛說。四應極成故。若謂大乘是余佛說非今佛語,則大乘教是佛所說其理極成。五有無有故。若有大乘,即應信此諸大乘教是佛所說,離此大乘不可得故。若無大乘,聲聞乘教亦應非有,以離大乘決定無有得成佛義,誰出于世說聲聞乘。故聲聞乘是佛所說,非大乘教不應正理。六能對治故。依大乘經勤修行者皆能引得無分別智,能正對治一切煩惱,故應信此是佛所說。七義異文故。大乘所說意趣甚深。不可隨文而取其義便生誹謗謂非佛語。是故大乘真是佛說。如莊嚴論頌此義言。」
現在影印的資料是從《成唯識論》上引來的,實在這上面就是根據《大乘莊嚴經論》來的,還是無著菩薩講的。《成唯識論》說是有十大論師,對于《唯識叁十頌》的注解,那麼究竟是護法菩薩說的,是誰說的,這並不清楚。但是在《大乘莊嚴經論》上是有這個說法的。
「又聖慈氏以七種因,證大乘經真是佛說」,若是從這句話來說,那麼《莊嚴大乘經論》的頌,那就是彌勒菩薩說的了,那個長行是無著菩薩造的,或者是這樣意思。
「又聖慈氏」,彌勒菩薩是聖人,當來下生慈氏如來。「以七種因」,就是七個理由。「證大乘經真是佛說」,他證明大乘佛法真是佛說,不是其他的人講的。七個理由;是那七個呢?
「一、先不記故」:就在事情發生之前,叫「先」。這個「記」,就是「說」。在先,佛沒有講這件事,佛沒有說:「我滅度以後,有一個人他冒充他是佛,他說大乘是佛說」,佛沒有預先說這句話。佛沒有預先講,就證明大乘是佛說,就是這樣意思。這底下解釋:
「若大乘經,佛滅度後有余爲壞正法故說」,假設北傳佛教的摩诃衍,大乘經,是佛滅度以後有其他的人,他的目的是要破壞佛的正法,所以說出來這樣的佛法,冒充是佛法。
若這樣的話呢,「何故世尊非如當起諸可怖事,先預記別?」什麼原因,這薄伽梵沒有像其他的「當起諸可怖事」,將來會發生可恐怖的事情。譬如有惡國王要毀滅佛教,佛有說過這些事情;譬如小乘佛教,佛滅度二百年、叁百年以後,分裂成十八部、二十部,佛是預先說過這件事,佛在經裏面說了,預記這件事。那麼若是「大乘非佛說」,有冒充菩薩佛的來說佛法,佛怎麼沒有預先說呢?「何故世尊非如當起諸可怖事,先預記別?」爲什麼佛沒有事先就預先的說明這件事呢?佛沒說,沒說,就可以知道「大乘是佛說」,所以佛不需要預先說,那麼這是第一個理由。
「二、本俱行故」:本來小乘佛法和大乘佛法是同時在世間流行,「大小乘教本來俱行,甯知大乘獨非佛說」,你怎麼可以單獨只說大乘不是佛說的?都是在流行嘛,怎麼說大乘不是佛說,怎麼可以這樣講呢?那麼這也是不對,這是第二個理由。
「叁、非余境故」:這個大乘佛法是非常高深,不是一般人的境界,別的人是說不上來的。「大乘所說廣大甚深」,廣大高深,境界廣大,理論也是特別甚深的。「非外道等思量境界」,外道等人的那種思量境界是非常淺薄的,他說不上來這樣高深的佛法的。「彼經論中曾所未說」,被外道的經論裏面,從來也沒有看見有什麼高深佛法的這種理論,這樣的佛法沒有看見。「設爲彼說,亦不信受」,就算是我們佛教徒面向外道,爲他說佛法,他都不信受,他怎能可能會說出這樣佛法呢?所以你說大乘是外道說的,這句話不能成立。「故大乘經非非佛說」,所以這個大乘經,不是那個非佛說的,其他的人說不上來的。這是第叁個理由。
「四、應極成故。若謂大乘是余佛說非今佛語,則大乘教是佛所說,其理極成」:「極成」,是至極成就,就是這件事有非常充足的理由可以成立的;我也同意,你也同意,大家都是共同同意的,這叫做極成。這第四個理由是「應極成故」。什麼理由呢?「若謂大乘是余佛說」,假設你說這個大乘佛法是另一位佛說的,不是釋迦佛說的,「非今佛語,則大乘教是佛所說,其理極成」,那還是能成立的,別的佛和此佛無差別,所以還是能成立的。
「五、有無有故」:這是第五個理由,分兩部分:一個有,一個無有。「若有大乘,即應信此諸大乘教是佛所說」,假設你也同意是有大乘佛法的,那你就應該相信這些大乘教是佛所說,這叫做有。「離此大乘不可得故」,若是離開了這樣的大乘佛法,另外沒有大乘佛法,沒有的。「若無大乘,聲聞教亦應非有」,這底下繼續說明這件事。如果說是沒有大乘佛法,只是有聲聞乘的這種教法,若這樣說,那麼沒有大乘教,聲聞乘的佛法也不能有,「聲聞教亦應非有」。
什麼道理呢?爲什麼沒有大乘佛法,小乘佛法也沒有了呢?「以離大乘決定無有得成佛義」,因爲若是遠離了大乘佛法,那可以肯定一件事,就是沒有人能成佛了。沒有人能成佛,「誰出于世說聲聞乘」呢?誰能出現世間來說聲聞的佛法呢?「故聲聞乘是佛所說,非大乘教不應正理」,所以說,你認爲聲聞乘是佛所說的法,大乘教不是佛說的,你這樣講不合道理。
這裏面有一個意思,即:離開了大乘,決定無有得成佛義,這地方應該解釋一下。我們讀《大智度論》,前面說到《摩诃般若波羅蜜經》的緣起,佛爲什麼要說《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呢?龍樹菩薩說出理由來:因爲佛說《阿含經》的時候,只是勸導衆生學習聲聞乘的佛法,苦集滅道,趣向涅槃;沒有講行六波羅蜜,廣度衆生的大乘佛法,沒有這麼講。所以現在佛說大般若經,就是這樣說,有這個意思。
其次,在《莊嚴大乘經論》上提出兩件事:第一、說是若是沒有大乘佛法,你們自己相信說是佛法,事實上這不是佛法。若是這樣的話,那麼無著菩薩提出個問題:「那麼佛是怎麼成的呢?怎麼才能成佛呢?」如果沒有大乘佛法,這個佛是怎麼成的?提出這個問題。說是我們就學習阿含經,這樣就可以成佛嗎?不能!學習阿含經不能成佛。
雖然南傳佛教的人說我們大乘非佛說,我們心不要慌,好好的讀讀阿含經,努力的讀讀阿含經,你就會明白一件事:阿含經就是佛陀的大慈悲積極地叫你知道無常,人生是苦,趕快修學戒定慧得涅槃,佛是這麼一個態度。這樣的人他得了初果、二果,得了阿羅漢果,壽命到了就入無余涅槃,就完了,他不可能成佛嘛。要成佛,一定不可以入涅槃的,就是要繼續在生死苦海裏面度衆生,叁大阿僧祇劫功德圓滿得無上菩提,這才能成無上菩提。你入了無余涅槃的時候,你對于佛法還沒能完全學習,也不夠。阿羅漢還有很多事情還不明白,衆生的根性也不完全明白,你和衆生還沒有結緣,你怎麼能成佛呢?不能成佛呀!
第二、無著菩薩說一個譬喻:說是人想要吃牛奶,那當然是在牛的乳房上擠牛奶;若是你在牛的角上擠牛奶,是擠不到奶的。所以小乘佛法裏面沒有辦法發無上菩提心、發大悲心廣度衆生,不能成佛;就是在牛角上擠不出來奶的,這無著菩薩就是說出這個譬喻來。所以學習阿含經,你就是積極地入了涅槃;入涅槃之前也可能會度衆生,但是一定要入無余涅槃,入無余涅槃就不能度衆生了。不能度衆生,你怎麼能成佛?沒有人能成佛的。
那…
《《攝大乘論》筆錄 第一章、序說》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