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攝大乘論 第135講▪P3

  ..續本文上一頁胸懷,就沒有所謂限量問題,少分問題。菩薩是什麼?對善法,尤其對出世間的無漏善法,那是沒有滿足的時候,沒有滿足的限製,所以是無邊無外積資糧。所以這種積資糧並不是有一種限製的、限量的。

  “于法心善決定故、義行相因言生解。”于法心善決定故,跟前頭“無邊無外積資糧”都有關系。積到這種資糧,才能心善于法決定,才能對大乘的佛法心善決定,他能認定大乘佛法的真實不虛的,這樣子理解,才能夠心善決定,很好地能夠決定。他能夠對大乘佛法能夠很好的理解,很好地決定,心善決定後,義行相因言生解,義行相,就是前頭我們說的認爲主觀世界跟客觀世界都有義行相,都有自體、自性的行相,內外的一切法都認爲有自性,因言生解,所謂執有內外所有的自性的話,都是可以很簡單說,就是因言生解。這個義想,我想,自性想,就是由名言才能生解,才能解釋到爲什麼有這內外自性,爲什麼有?就是因爲有名言。

  

  (回答上午討論提出的問題:《叁十論》中有文:“或執所知如辨別識實有、或執辨別識如所知世俗爲有、妙正義俱無,爲遮如是二行相邊論、今造斯論。”爲何把遍計所執性稱作“所知”?把依他起性稱作“辨別識”?韓老在路上的回答是:這是有人這麼說,在敘述別人的提法的時候只好按照他的說法來提出,這樣說的人就把遍計所執性稱作所知,把依他起性稱作辨別識。)

  咱們大夥都應該知道,慈氏學裏頭講叁性是最徹底的。最主要的問題,過去都是分作世俗谛跟勝義谛,但是世俗谛,包括遍計所執性啊,還是包括依他起性啊?這是很不明確的。也有人認爲就是兩個都包括,也有人認爲包括一種。這個問題是什麼?空、有的問題,最主要的問題就是遍計所執性,跟依他起性的分別問題。一般認爲空跟有弄不清楚,有是有什麼?空是空什麼?都弄不清楚。要麼一講,遍計所執性跟依他起性都是有,要不就是遍計所執性跟依他起性都是空。這都是錯的。所以我們現在最主要的,應該認清什麼是依他起,什麼是遍計所執性。這是我們當前在大乘佛教裏頭最最重要的問題。因爲一般他就分不清什麼是遍計所執性,什麼是依他起性。什麼是有自性的東西,什麼是沒有自性,只是互相依存的問題。這兩方面弄得人們神魂顛倒。空,空什麼?有,有什麼?誰都弄不清楚。誰都一空都空,一有都有。對于什麼是依他起性、什麼是遍計所執性,這兩性特別不能溶混在一起,可是人們非溶混在一起。因爲我們凡夫就是認爲依他起上頭一定有遍計所執性,一定有我。一定把所有的依他起性上都給它增加出來我,增加出自性,非這樣不可。

  那就是前頭咱們提到,叁種邏輯,一個形式邏輯,相順相成。一個辯證邏輯是相反相成,相順、相反,裏頭都包括有自性問題。而到了我們大乘佛教,只能講無自性邏輯,空性邏輯,真如邏輯,只能講空無自性邏輯。那就是所謂空性就是圓成實性。咱們也提出叁種邏輯來。可是世間的人,他就認爲邏輯只有能講自性的邏輯,沒有說是不講自性邏輯。所以咱們要講唯識,講法之能相,這些都是講依他起性,可是一般人都認爲這些依他起性就是遍計所執性,要麼就是都是有,要麼就是都是空。

  所以最難解決的問題,就是一般的人遍計所執性跟依他起性分不開,也是我們這個老根子,我們無明的根子就是分不開,就是對依他起性一定給它加上、增益出來我不可。不增益出來我那不甘心的。所以佛一說阿賴耶識,一般人都認爲這就是我嘛,這就是“去後來先作主公”嘛。所以這依他起性,在一般人很難講,也就是真正唯了別識性在一般人裏頭也很難講清楚。這就是我們爲什麼把《唯識叁十頌》跟安慧的《唯識叁十論》作爲課本,叫大家深入地研究一下。

  可開頭的一個問題,最主要的是八識跟五十幾種心所有法都是有自性、還是沒有自性?首先是這樣一個問題?你說八識是不是有自性?五十幾種心所有法有沒有自性?這也是首先的問題。所以真正講唯了別識性的唯識學,最主要的是無自性性(這個八識學?),唯識就是沒有自性,每一個八識都不是象世間唯識那樣都是有自性的心,世間的唯心論都是有自性的,世間的這個心能生起一切法。而真正的唯識學呢,阿賴耶識跟了別識互相依存,誰也不能獨立存在,誰都不能有自性。所以跟世間的唯心論完全不一樣。它是無自性論,……分別,沒有所相,這一點是必須堅持的,跟世間的所有的.學問是不一樣的。大家很好地理解。就是特別要把什麼是唯遍計所執性?還是唯依他起性?這兩個“唯”是不一樣的,兩種唯識,唯辨別識跟唯了別識就不同,世間的唯心論跟唯了別識更不同。這個必須弄清楚,必須要認清大乘佛教最主要徹底地是唯無有二我,唯無有所取能取,這是徹底的。跟世間的輪轉的這種說法不同。我希望大家特別在依他起性跟遍計所執性的分別上,一定要弄清楚,決不能相混,這混了就沒法再講大乘佛教。

  

《攝大乘論 第135講》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