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根本没有一个分别所对的、所指的义。三分别就是真正指的名、自性、差别这三个分别。这三个分别本身就是分别,并没有离开这个分别以外还一个所分别的,所分别的义。除此以外,只有三分别,没有义。底下句子?
“由彼无故、此亦无”,由三分别的义没有的话,这三种分别也不存在了,也就没有了。所指的那个义不存在,本身如实知也就不存在了。
“即是悟入三观见。”三种观见能真正悟入。(吕:还是观见那个名、自性、差别?)对,三种观见,真正观见。
除了《总摄大乘纲领论》以外,很少把两种诠说分析得这样清楚。我们都是一种原来的这个诠说的种子所生,现在谈的都是一切诠说种子所生的意识中诠说,这种诠说都是一切都是了别识中的分别,除了了别识中的能分别之外,并没有所分别,并没有所相。真正的能相就是了别识中的分别。把所有了别识中的分别,这些个名、义、自性、差别,再加上四如实知里头的自性跟差别,一共是六行相,这个六行相都是意识中的能诠说、能分别,除了意识中能诠说之外,并没有所指的义,所对的那个真实,那个自性,根本没有。这就是所谓唯了别识的意思也是这样子。必须在离开了这种名言所指的、所对的那种有自性的真实,必须除开这个东西,才能够认识真实,才能认识真如,能证真如,能证法界,能证空性,都是由这种唯了别识的真正唯识才能够达到认识真如的、证真如的一种地步。
所以底下就是引出慈氏自己写的两个颂子里头的两段话。无著菩萨教给我们怎么认识真实的问题。怎么能辨别出来三性的问题。就是能够真正悟入三性,三所知能相。
“又谓如《辨别瑜伽之教授颂》、即《庄严现证颂》云:”
(这个地方,是韩老的一个发现。原来大家都认为《辨别瑜伽之教授颂》失传了,就是也没译到中国来,印度也失传了。但是后来韩老根据下边这两句颂子,这就是慈氏《庄严现观颂》里头的两个颂子,韩老就根据这两句颂子的内容判断,原来人们认为失传的《辨别瑜伽之教授颂》就是慈氏的《庄严现观颂》。但是这个颂子以前没有人译过,所以不知道里边内容是什么。韩老现在不但把《庄严现观颂》译了,而且把围绕颂子的解释一共是九种全译过来了。)
慈氏的五个颂子,跟他所说的论,瑜伽论,是慈氏学开发的一个最重要的根据,一个经论。五个颂子,过去大概翻了有《一乘宝性论》,《庄严经论》,跟《辨别中边颂》真谛跟玄奘都把世亲的解释翻译了,但是我们后来发现他的翻译有些个不大合适的地方。所以咱们现在可以说把这五个颂子,差不多都又翻译了。《辨法法性颂》咱们已经把它印出来了。现在咱们把安慧解释世亲的《辨别中边论》,我们很快也可以校对出来。校对出来以后,也作为我们现在这个培训班的一个教材,一个课本。我们这个课本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不亚于瑜伽大论。将来我们有机会还要把瑜伽大论重新翻译。
我们这个培训班,可以说现在有三四个课本,除了《唯识三十论》跟《唯识二十论》以外,那就是我们现在讲的无著……现在咱们校对的《辨别中和边论释》,还有现在咱们正在讲的无著自己写的《总摄大乘纲领论》,这个论的确是不容易弄清楚的,学习好的。我们希望大家共同把几个课本学了以后,更把所谓《总摄大乘纲领论》,以至于《总摄大乘纲领论》两个释,再回头把它整理好,印出来,我觉得这是我们一个最大的责任,一个使命。所以咱们先把这两段颂,给大家解释一下。
“菩提萨垛由等至、于意观见唯影像,
通过义想违反已、孰为自想决定持,”
慈氏的话说得很直接了当,有时候我们得好好慢慢理解。菩提萨垛,就是指的我们这样的菩萨,真正生起菩提心这样的人,由顺解脱分、顺抉择分,象我们这样的人,有的人还得努力才能够认识清楚,那就是“菩提萨垛由等至”,由等至的心。等至,就是等持、等引、等至三种定心。在佛教里头讲,你要真正认识佛所说的话的真实性,必须你是离开散动的心,专心一致的,你才能够认识真实的情况。你要不专心一致的话,你认识不到真实的情况。大乘佛教里头有这样一种对我们要有要求,不是普通人能够证明的,能了解的。必须你是除去非常散动的心,专心一致地,才能够真正理解到实际的情况。
这实际的情况,不是真正能够理解的,我们认识这实际情况,里头都夹杂了很多没有的东西,增益出来的东西,加出来的东西,自个不自觉,可是加出来了,加出来还觉得自个是真正认识的东西。菩提萨垛,我们一般已经由顺解脱分、顺抉择分这样子慢慢能够生起来没有散动的心,等至的定,很专心一致地能看到真实的定,由这样的定,“于意观见唯影像”,可我们认为真实的东西上头,都有已经我们习惯了增益出来的东西加在上头,而不自觉。真正我们要修习,而且善根有一定的基础,真正专心一致地看清所对的东西,那“于意观见唯影像”,在我们的意识中,才能够观见唯影像。旁人呢?咱们认为是影像的东西,可是我们过去都认为这里头不是影像,有真实的东西。我们说这影像,都是指的依他起性,没有常一不变、里头也没有独立存在的自性,这样才叫做影像,也就是真正是依他起性,能观见。
前头也提到,我们证真如以后,能够看到阿赖耶识的极善生起,也能看到了别识的能了别、能辨别的情况,如同幻化师变戏法似的,看如幻、如梦的影像。这个影像本身并没有自性,是“于意观见唯影像”,只是影像,影像之中并没有自性,并没有象有补特伽罗我,跟法我。(休息)
“通过义想违反已”,这义想,就是名言所指的那个义,也就是所指的那个自性跟差别。义想,我们现在就可说是有自性想。我们所有无论对于内外一切的事物,主观的世界,跟客观的世界,我们认为都有义想,都有一种自性的想,有我想,通过义想,就是有我的想,有自性的想违反已。这种有遍计所执自性的想的人都是凡夫、异生。
“孰为自想决定持”,什么是你自己应该想的,而决定依持。这就是问题了。所有我们异生、凡夫,都认为主观世界、客观世界至少有内外两种自性存在,“孰为自想决定持”,我们本身应该用那种想,来自个能够持续下去。这是一个很重要的一个分界。遍计所执性跟依他起性有不可调和的分界,我们是不是还是应该坚持主观、客观世界都有自性存在?这就成为我们怎么样应该自个自持,自个归趣的问题。
“如是于内安立心、所取无有当善择!
是故择定无能取,因此触证无所得。”
知道主观世界、客观世界认为有我的话,都是无明,都是异生所坚持的,那就是因此于内安立心,那就是对客观世界的有自性问题先解决,如是于内安立心,于主观内部安立心。那就是先要解决客观世界有没有我的问题,于是于自己内方面安立心,那就是外边的心没有,只有内部的心。“所取无有当善择”,就是客观世界并没有一个自性存在,客观世界的所有的事物都没有自性存在。
“是故择定无能取,因此触证无所得。”于是乎也就决定了,客观世界没有一个自性存在,于是乎主观的世界也就没有,主观世界也没有自性存在。于是乎两下里,两种内外主客两个世界的所有的自性都不存在的话,因此触证无所得,就能够直接证见无所得,根本都没有。内外的主观、客观世界都不存在有自性的东西。
所谓《庄严现证颂》,也就是能够辨别瑜伽的教授,告诉我们什么是瑜伽的真正意义,也就是怎么是能够现证的真正的意义。就这八句话,解决了内外所取能取的问题。所以真正大乘跟唯识,以至于般若波罗蜜,真正的问题就在于对能取所取真正知道它是不存在,不存在自性,所取没有自性,客观世界没有自性,能取,就是主观世界也没有自性,这样子才能够真正证到真如,真正能证见真如,真正能证见法界,真正能证见空无自性性。都在于对所取能取,都认为不存在,这样子才能彻底解决遍计所执性、以至依他起性问题。这八句话是非常直接了当地解决了真正现证真如的问题。这八句话是非常重要的,是我们所有的修习止观,奢摩他、毗钵舍那,修习止观瑜伽的人一个重要的指导,教授就是指出真正的情况,告诉你如何是最重要的问题。这是这八句话的最重要意思。
“谓如《大乘庄严经藏颂》云,复次、现证颂等云:
菩萨福德与智慧无边无外积资粮,
于法心善决定故、义行相因言生解。”
过去有从印度来的一个法师把《庄严经论》翻译了,他就翻作“经”,其实在藏文里还有“经藏”的意思,就是“所有的经”的意思。慈氏菩萨把所有过去释迦所说的经,都给它庄严,就是又给它一个真正的意义的解释,对于经藏的含意的真正的解释,叫做庄严。前头是庄严现证,过去翻作现观,现在又解释所有的经藏,给它一个很好的解释,叫它庄严,两种庄严。现在提到另外一种庄严,就是佛所说的法里头,都在这种庄严里头、这种解释里头说得更直接了当。
福德与智慧是两种资粮,怎么修习呢?在慈氏菩萨认为,无边无外积资粮,我们这个资粮,一个是福德资粮,一个是智慧资粮。为什么叫资粮?就是把这种善根储存下来,能使得我们更进一步地修习大乘所有的大法,有了这种资粮才能够好象在长时长期很长的一段旅行里头,有了这种资粮,能够不致于把旅行的计划能够中断。资粮就是能够进一步把我们修习的问题解决好。这种解决,在大乘菩萨就是无边,没有什么边际的,那就是无量的,没有什么限量,可以积累非常非常多的,不可计量的,不是一种简单的、少分的资粮,无外,没有再比这个更有外头的东西了,那就是又无边、又无外,你想这个资粮是多么大,多么多,又大又多,这样积资粮。积资粮并不是积少分的,并不是有一个限量。所以在菩萨有非常勇迈的…
《摄大乘论 第135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