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根本沒有一個分別所對的、所指的義。叁分別就是真正指的名、自性、差別這叁個分別。這叁個分別本身就是分別,並沒有離開這個分別以外還一個所分別的,所分別的義。除此以外,只有叁分別,沒有義。底下句子?
“由彼無故、此亦無”,由叁分別的義沒有的話,這叁種分別也不存在了,也就沒有了。所指的那個義不存在,本身如實知也就不存在了。
“即是悟入叁觀見。”叁種觀見能真正悟入。(呂:還是觀見那個名、自性、差別?)對,叁種觀見,真正觀見。
除了《總攝大乘綱領論》以外,很少把兩種诠說分析得這樣清楚。我們都是一種原來的這個诠說的種子所生,現在談的都是一切诠說種子所生的意識中诠說,這種诠說都是一切都是了別識中的分別,除了了別識中的能分別之外,並沒有所分別,並沒有所相。真正的能相就是了別識中的分別。把所有了別識中的分別,這些個名、義、自性、差別,再加上四如實知裏頭的自性跟差別,一共是六行相,這個六行相都是意識中的能诠說、能分別,除了意識中能诠說之外,並沒有所指的義,所對的那個真實,那個自性,根本沒有。這就是所謂唯了別識的意思也是這樣子。必須在離開了這種名言所指的、所對的那種有自性的真實,必須除開這個東西,才能夠認識真實,才能認識真如,能證真如,能證法界,能證空性,都是由這種唯了別識的真正唯識才能夠達到認識真如的、證真如的一種地步。
所以底下就是引出慈氏自己寫的兩個頌子裏頭的兩段話。無著菩薩教給我們怎麼認識真實的問題。怎麼能辨別出來叁性的問題。就是能夠真正悟入叁性,叁所知能相。
“又謂如《辨別瑜伽之教授頌》、即《莊嚴現證頌》雲:”
(這個地方,是韓老的一個發現。原來大家都認爲《辨別瑜伽之教授頌》失傳了,就是也沒譯到中國來,印度也失傳了。但是後來韓老根據下邊這兩句頌子,這就是慈氏《莊嚴現觀頌》裏頭的兩個頌子,韓老就根據這兩句頌子的內容判斷,原來人們認爲失傳的《辨別瑜伽之教授頌》就是慈氏的《莊嚴現觀頌》。但是這個頌子以前沒有人譯過,所以不知道裏邊內容是什麼。韓老現在不但把《莊嚴現觀頌》譯了,而且把圍繞頌子的解釋一共是九種全譯過來了。)
慈氏的五個頌子,跟他所說的論,瑜伽論,是慈氏學開發的一個最重要的根據,一個經論。五個頌子,過去大概翻了有《一乘寶性論》,《莊嚴經論》,跟《辨別中邊頌》真谛跟玄奘都把世親的解釋翻譯了,但是我們後來發現他的翻譯有些個不大合適的地方。所以咱們現在可以說把這五個頌子,差不多都又翻譯了。《辨法法性頌》咱們已經把它印出來了。現在咱們把安慧解釋世親的《辨別中邊論》,我們很快也可以校對出來。校對出來以後,也作爲我們現在這個培訓班的一個教材,一個課本。我們這個課本是非常重要的一個,不亞于瑜伽大論。將來我們有機會還要把瑜伽大論重新翻譯。
我們這個培訓班,可以說現在有叁四個課本,除了《唯識叁十論》跟《唯識二十論》以外,那就是我們現在講的無著……現在咱們校對的《辨別中和邊論釋》,還有現在咱們正在講的無著自己寫的《總攝大乘綱領論》,這個論的確是不容易弄清楚的,學習好的。我們希望大家共同把幾個課本學了以後,更把所謂《總攝大乘綱領論》,以至于《總攝大乘綱領論》兩個釋,再回頭把它整理好,印出來,我覺得這是我們一個最大的責任,一個使命。所以咱們先把這兩段頌,給大家解釋一下。
“菩提薩垛由等至、于意觀見唯影像,
通過義想違反已、孰爲自想決定持,”
慈氏的話說得很直接了當,有時候我們得好好慢慢理解。菩提薩垛,就是指的我們這樣的菩薩,真正生起菩提心這樣的人,由順解脫分、順抉擇分,象我們這樣的人,有的人還得努力才能夠認識清楚,那就是“菩提薩垛由等至”,由等至的心。等至,就是等持、等引、等至叁種定心。在佛教裏頭講,你要真正認識佛所說的話的真實性,必須你是離開散動的心,專心一致的,你才能夠認識真實的情況。你要不專心一致的話,你認識不到真實的情況。大乘佛教裏頭有這樣一種對我們要有要求,不是普通人能夠證明的,能了解的。必須你是除去非常散動的心,專心一致地,才能夠真正理解到實際的情況。
這實際的情況,不是真正能夠理解的,我們認識這實際情況,裏頭都夾雜了很多沒有的東西,增益出來的東西,加出來的東西,自個不自覺,可是加出來了,加出來還覺得自個是真正認識的東西。菩提薩垛,我們一般已經由順解脫分、順抉擇分這樣子慢慢能夠生起來沒有散動的心,等至的定,很專心一致地能看到真實的定,由這樣的定,“于意觀見唯影像”,可我們認爲真實的東西上頭,都有已經我們習慣了增益出來的東西加在上頭,而不自覺。真正我們要修習,而且善根有一定的基礎,真正專心一致地看清所對的東西,那“于意觀見唯影像”,在我們的意識中,才能夠觀見唯影像。旁人呢?咱們認爲是影像的東西,可是我們過去都認爲這裏頭不是影像,有真實的東西。我們說這影像,都是指的依他起性,沒有常一不變、裏頭也沒有獨立存在的自性,這樣才叫做影像,也就是真正是依他起性,能觀見。
前頭也提到,我們證真如以後,能夠看到阿賴耶識的極善生起,也能看到了別識的能了別、能辨別的情況,如同幻化師變戲法似的,看如幻、如夢的影像。這個影像本身並沒有自性,是“于意觀見唯影像”,只是影像,影像之中並沒有自性,並沒有象有補特伽羅我,跟法我。(休息)
“通過義想違反已”,這義想,就是名言所指的那個義,也就是所指的那個自性跟差別。義想,我們現在就可說是有自性想。我們所有無論對于內外一切的事物,主觀的世界,跟客觀的世界,我們認爲都有義想,都有一種自性的想,有我想,通過義想,就是有我的想,有自性的想違反已。這種有遍計所執自性的想的人都是凡夫、異生。
“孰爲自想決定持”,什麼是你自己應該想的,而決定依持。這就是問題了。所有我們異生、凡夫,都認爲主觀世界、客觀世界至少有內外兩種自性存在,“孰爲自想決定持”,我們本身應該用那種想,來自個能夠持續下去。這是一個很重要的一個分界。遍計所執性跟依他起性有不可調和的分界,我們是不是還是應該堅持主觀、客觀世界都有自性存在?這就成爲我們怎麼樣應該自個自持,自個歸趣的問題。
“如是于內安立心、所取無有當善擇!
是故擇定無能取,因此觸證無所得。”
知道主觀世界、客觀世界認爲有我的話,都是無明,都是異生所堅持的,那就是因此于內安立心,那就是對客觀世界的有自性問題先解決,如是于內安立心,于主觀內部安立心。那就是先要解決客觀世界有沒有我的問題,于是于自己內方面安立心,那就是外邊的心沒有,只有內部的心。“所取無有當善擇”,就是客觀世界並沒有一個自性存在,客觀世界的所有的事物都沒有自性存在。
“是故擇定無能取,因此觸證無所得。”于是乎也就決定了,客觀世界沒有一個自性存在,于是乎主觀的世界也就沒有,主觀世界也沒有自性存在。于是乎兩下裏,兩種內外主客兩個世界的所有的自性都不存在的話,因此觸證無所得,就能夠直接證見無所得,根本都沒有。內外的主觀、客觀世界都不存在有自性的東西。
所謂《莊嚴現證頌》,也就是能夠辨別瑜伽的教授,告訴我們什麼是瑜伽的真正意義,也就是怎麼是能夠現證的真正的意義。就這八句話,解決了內外所取能取的問題。所以真正大乘跟唯識,以至于般若波羅蜜,真正的問題就在于對能取所取真正知道它是不存在,不存在自性,所取沒有自性,客觀世界沒有自性,能取,就是主觀世界也沒有自性,這樣子才能夠真正證到真如,真正能證見真如,真正能證見法界,真正能證見空無自性性。都在于對所取能取,都認爲不存在,這樣子才能徹底解決遍計所執性、以至依他起性問題。這八句話是非常直接了當地解決了真正現證真如的問題。這八句話是非常重要的,是我們所有的修習止觀,奢摩他、毗缽舍那,修習止觀瑜伽的人一個重要的指導,教授就是指出真正的情況,告訴你如何是最重要的問題。這是這八句話的最重要意思。
“謂如《大乘莊嚴經藏頌》雲,複次、現證頌等雲:
菩薩福德與智慧無邊無外積資糧,
于法心善決定故、義行相因言生解。”
過去有從印度來的一個法師把《莊嚴經論》翻譯了,他就翻作“經”,其實在藏文裏還有“經藏”的意思,就是“所有的經”的意思。慈氏菩薩把所有過去釋迦所說的經,都給它莊嚴,就是又給它一個真正的意義的解釋,對于經藏的含意的真正的解釋,叫做莊嚴。前頭是莊嚴現證,過去翻作現觀,現在又解釋所有的經藏,給它一個很好的解釋,叫它莊嚴,兩種莊嚴。現在提到另外一種莊嚴,就是佛所說的法裏頭,都在這種莊嚴裏頭、這種解釋裏頭說得更直接了當。
福德與智慧是兩種資糧,怎麼修習呢?在慈氏菩薩認爲,無邊無外積資糧,我們這個資糧,一個是福德資糧,一個是智慧資糧。爲什麼叫資糧?就是把這種善根儲存下來,能使得我們更進一步地修習大乘所有的大法,有了這種資糧才能夠好象在長時長期很長的一段旅行裏頭,有了這種資糧,能夠不致于把旅行的計劃能夠中斷。資糧就是能夠進一步把我們修習的問題解決好。這種解決,在大乘菩薩就是無邊,沒有什麼邊際的,那就是無量的,沒有什麼限量,可以積累非常非常多的,不可計量的,不是一種簡單的、少分的資糧,無外,沒有再比這個更有外頭的東西了,那就是又無邊、又無外,你想這個資糧是多麼大,多麼多,又大又多,這樣積資糧。積資糧並不是積少分的,並不是有一個限量。所以在菩薩有非常勇邁的…
《攝大乘論 第135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