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摄大乘论 第135讲▪P3

  ..续本文上一页胸怀,就没有所谓限量问题,少分问题。菩萨是什么?对善法,尤其对出世间的无漏善法,那是没有满足的时候,没有满足的限制,所以是无边无外积资粮。所以这种积资粮并不是有一种限制的、限量的。

  “于法心善决定故、义行相因言生解。”于法心善决定故,跟前头“无边无外积资粮”都有关系。积到这种资粮,才能心善于法决定,才能对大乘的佛法心善决定,他能认定大乘佛法的真实不虚的,这样子理解,才能够心善决定,很好地能够决定。他能够对大乘佛法能够很好的理解,很好地决定,心善决定后,义行相因言生解,义行相,就是前头我们说的认为主观世界跟客观世界都有义行相,都有自体、自性的行相,内外的一切法都认为有自性,因言生解,所谓执有内外所有的自性的话,都是可以很简单说,就是因言生解。这个义想,我想,自性想,就是由名言才能生解,才能解释到为什么有这内外自性,为什么有?就是因为有名言。

  

  (回答上午讨论提出的问题:《三十论》中有文:“或执所知如辨别识实有、或执辨别识如所知世俗为有、妙正义俱无,为遮如是二行相边论、今造斯论。”为何把遍计所执性称作“所知”?把依他起性称作“辨别识”?韩老在路上的回答是:这是有人这么说,在叙述别人的提法的时候只好按照他的说法来提出,这样说的人就把遍计所执性称作所知,把依他起性称作辨别识。)

  咱们大伙都应该知道,慈氏学里头讲三性是最彻底的。最主要的问题,过去都是分作世俗谛跟胜义谛,但是世俗谛,包括遍计所执性啊,还是包括依他起性啊?这是很不明确的。也有人认为就是两个都包括,也有人认为包括一种。这个问题是什么?空、有的问题,最主要的问题就是遍计所执性,跟依他起性的分别问题。一般认为空跟有弄不清楚,有是有什么?空是空什么?都弄不清楚。要么一讲,遍计所执性跟依他起性都是有,要不就是遍计所执性跟依他起性都是空。这都是错的。所以我们现在最主要的,应该认清什么是依他起,什么是遍计所执性。这是我们当前在大乘佛教里头最最重要的问题。因为一般他就分不清什么是遍计所执性,什么是依他起性。什么是有自性的东西,什么是没有自性,只是互相依存的问题。这两方面弄得人们神魂颠倒。空,空什么?有,有什么?谁都弄不清楚。谁都一空都空,一有都有。对于什么是依他起性、什么是遍计所执性,这两性特别不能溶混在一起,可是人们非溶混在一起。因为我们凡夫就是认为依他起上头一定有遍计所执性,一定有我。一定把所有的依他起性上都给它增加出来我,增加出自性,非这样不可。

  那就是前头咱们提到,三种逻辑,一个形式逻辑,相顺相成。一个辩证逻辑是相反相成,相顺、相反,里头都包括有自性问题。而到了我们大乘佛教,只能讲无自性逻辑,空性逻辑,真如逻辑,只能讲空无自性逻辑。那就是所谓空性就是圆成实性。咱们也提出三种逻辑来。可是世间的人,他就认为逻辑只有能讲自性的逻辑,没有说是不讲自性逻辑。所以咱们要讲唯识,讲法之能相,这些都是讲依他起性,可是一般人都认为这些依他起性就是遍计所执性,要么就是都是有,要么就是都是空。

  所以最难解决的问题,就是一般的人遍计所执性跟依他起性分不开,也是我们这个老根子,我们无明的根子就是分不开,就是对依他起性一定给它加上、增益出来我不可。不增益出来我那不甘心的。所以佛一说阿赖耶识,一般人都认为这就是我嘛,这就是“去后来先作主公”嘛。所以这依他起性,在一般人很难讲,也就是真正唯了别识性在一般人里头也很难讲清楚。这就是我们为什么把《唯识三十颂》跟安慧的《唯识三十论》作为课本,叫大家深入地研究一下。

  可开头的一个问题,最主要的是八识跟五十几种心所有法都是有自性、还是没有自性?首先是这样一个问题?你说八识是不是有自性?五十几种心所有法有没有自性?这也是首先的问题。所以真正讲唯了别识性的唯识学,最主要的是无自性性(这个八识学?),唯识就是没有自性,每一个八识都不是象世间唯识那样都是有自性的心,世间的唯心论都是有自性的,世间的这个心能生起一切法。而真正的唯识学呢,阿赖耶识跟了别识互相依存,谁也不能独立存在,谁都不能有自性。所以跟世间的唯心论完全不一样。它是无自性论,……分别,没有所相,这一点是必须坚持的,跟世间的所有的.学问是不一样的。大家很好地理解。就是特别要把什么是唯遍计所执性?还是唯依他起性?这两个“唯”是不一样的,两种唯识,唯辨别识跟唯了别识就不同,世间的唯心论跟唯了别识更不同。这个必须弄清楚,必须要认清大乘佛教最主要彻底地是唯无有二我,唯无有所取能取,这是彻底的。跟世间的轮转的这种说法不同。我希望大家特别在依他起性跟遍计所执性的分别上,一定要弄清楚,决不能相混,这混了就没法再讲大乘佛教。

  

《摄大乘论 第135讲》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