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講:第四品(大小乘證知差別)
(1999年11月28日)
“所有諸聲聞之現在證知、與所有諸菩薩之現前證知、此二有何差別耶?較諸聲聞之現前證知、諸菩薩之現前證知由十差別故當視爲殊勝:一、所緣差別。由緣大乘法故。”
這是小乘跟大乘的差別,十種差別。第一種差別是所緣不同。大乘由緣大乘法故,小乘由緣小乘法故。所緣的不同,所根據的不同,所學習的不同,就形成了不同。而小乘,聽到釋迦牟尼佛說了四十九年的法,最後大夥在一塊兒總結,看誰聽到那一次在什麼地方、說的什麼內容,大夥來總結下來,根據所聽的每次釋迦佛所說的法,來記錄下來,那就是所謂總結佛所說的法。小乘就根據總結下來的文字,就作爲它的所緣、所學習的。那麼我們大乘也根據佛所說的法,尤其根據大乘的佛陀說的大乘的法,說的大乘的對法,對法就是經律論的論的方面。
咱們這個現在也是有根據什麼經論,來大夥學習、傳說。尤其我們大家應該注意,後來有一個翻譯的問題,印度的古文,梵文,有好多大乘的經論。這個不是總結聽了以後,大夥一塊兒來總結,不是這麼一個形式,而是根據梵文記錄下來的大乘的經論來進行翻譯。過去的是小乘的比丘是親自聽到佛的演講,來大夥總結下來,記錄下來。後來大乘經論就是根據已經有的印度古文記錄的大乘的經典,來進行翻譯,一個是進行漢文的翻譯,一個是進行藏文的翻譯,還有巴利文的翻譯等等的。那就是這個所緣的不同,我們現在造成漢文的翻譯、藏文的翻譯就有所不同。這個翻譯又是翻譯師的水平也有關系。首先是翻譯師對于經論的理解情況,來決定他能夠翻譯得正確還是不正確,跟他的水平有關系。那跟以前小乘人聽的釋迦講演,他也有個理解不同,所以記錄下來的文字,也受有聽的人水平的影響。後來大乘經典翻到漢文裏頭、翻到藏文裏頭來的時候,那也是通過翻譯的人、譯師的水平不同,也形成了翻譯的文字有所不同。在咱們現在來看,所有大乘,所有大乘的經論都是由譯師翻譯的。能由譯師翻譯的話,這個譯師的水平,對文字的理解,對理論的理解,也形成了各人的理解不同,于是乎這文字也有所不同。所以我們說,我們根據所緣,根據大乘的經論跟小乘的經論,對我們來說是我們所學習的對象。
現在很清楚,這個所緣的問題,可以說是一個首要的問題。大乘有大乘的經論,小乘有小乘的經論,這來源有所不同。一個是聽講來記錄,一個是已經有了文字的典籍來翻譯,就形成了不同的經論。形成不同的經論,那就是形成我們學習的情況就不一樣。小乘記錄的時候受小乘人聽講的人水平的影響,後來大乘從梵文翻譯成其它的文字,象漢文跟藏文,漢文《大藏經》、藏文《大藏經》,這也是我們的大乘所緣的法,所緣的資料,就是所謂大乘的經論,小乘的經論。可真正來說,過去叫結集,小乘人在一塊兒結集,後來是大乘人對大乘的經論進行翻譯,組織翻譯的團體來進行翻譯。主要是我們的所緣的不同,就造成了小乘跟大乘的不同。所緣的差別,也造成了大乘裏頭不同的理解,不同的學習。所以所緣的問題,還是一個首先的問題。你根據什麼來學習。
“二、依持差別。由以大福德與大智慧資糧爲依持故。”
第二,就是理解的人,學習的人,能夠接受這種結集下來的資料,或者大乘記錄下的資料,或者翻譯的資料,根據這個來自個進行學習跟研究。使自己的過去的福德智慧兩種資糧,能夠得到大乘的智慧跟大乘的福報,所以也可以說得到佛教的真傳,真傳的前頭都有人的結集跟翻譯等等的,還有書寫、印刷等等的這一套傳承的次第,也就是傳承的曆史,有種種不同。這種種不同,也就是我們要是過去有大福德資糧,大智慧資糧,那你就是可以感引到真正的資料,真正翻譯得很好的資料,和結集的很重要的資料。這也跟自己過去這種積累的資糧、善根有關系。大乘人就需要大乘的佛法,那就自然就感引到真正的大乘的佛法。那跟你過去積累的資糧也有關系。
“叁、證知差別。由證知補特伽羅與法無我故。”
十種差別,都是小乘跟大乘現證的不同。第叁個就是特別的一種,一個是補特伽羅無我,一個是法無我。這補特伽羅無我,曆史上小乘人也是做了很多的修習,所以他能得到無余依涅磐,也是不簡單的。他要經過預流果、不還果、一來果、以至于阿羅漢果,經過四個果的不同,能夠達到這種無余依涅磐的地步。要按佛弟子,有許多都是小乘的重要的人物,象舍利弗等等的。他都是也是經過對于佛所說的法,真正來實踐,來破除了許多的煩惱障,真正達到了這種無余依涅磐的地步。這在佛教曆史上來說也是很顯赫的成績。但是他對于釋迦牟尼所說的法,理解具有偏差,只能夠理解補特伽羅無我,就是數取趣無我,也就是人無我。只能達到這個地步,不過能達到這個地步也是非常不容易的。所以在曆史上講有他一定成績。他的成績也是他苦修,真正按照佛所說的法來修習,一步一步地這樣來達到的無余依涅磐的結果。可以說是不簡單。無余依涅磐,他在那兒把自己的身相續,五蘊,得到無余依,就不存在了,把身體都轉化成了無余依涅磐,這也是一個長期修習的一個結果,證的結果。
當然大乘不但是要證到人無我,還要證到法無我。所以後來大乘的佛教最主要的就是不但是要證補特伽羅無我,還要證到法無我。這個已經確定了大乘佛教的一種最根本的理論。這兩種現證,那是不是短期所能夠完成的。所以要叁無數劫了,不是要是四個修習階段,很長時期。所以能夠兩個都證到,證到補特伽羅無我,跟法無我,這就是簡單說起來就是要證真如,就是證最清淨法界,證到這個實際上要一般都估計就是叁無數劫,時間很長很長。把生死裏頭、輪回裏頭的錯誤的、雜染的東西,能完全淨化,這是一個很不簡單的問題。而且,我們可以說後來在大乘裏頭,也生出了一些個不是針對補特伽羅無我和法無我,而是針對一些不同的事物,認爲有其它的事物也可以沒有,底下就是無住涅磐。
“四、涅磐差別。由普遍攝受無住涅磐故。”所以這裏頭,這小乘還是無余依涅磐,大乘是無住涅磐,不住生死,也不住涅磐。這個我覺得後來大乘裏頭生出了一些個比較是有問題的說法。那就是不是完全針對補特伽羅裏頭沒有我,跟法裏頭沒有我,根本他說是,一切都是,不管是什麼都是空而無有的,一切皆空,這個說法是有偏頗的。因爲他這個不是完全針對我來說空,不是針對自性來說空,而是沒有原則地針對,所有的都是空的,不管它是什麼,不管它是我、是自性不是自性,都是空的。這個都是空的是有問題了。真正大乘佛教所謂空,就是空無自性、空無我,不能一切都空。如果把一切都當作空的,那就問題,這空也成了一個特別的對象了,特別的所緣了。空要成爲個特別的所緣,特別認識的一個東西,那就在空本身就變成有了,不可避免的有,這種說法恐怕是跟真正的二我空形成的對立。所以真正的大乘是無住的,不住生死,也不住涅磐,是無所住的,要象後來主張一切皆空,那個空就變成了一種不可避免的一種自性有了。(換錄音帶面)……無原則了,所以這個空還是有所住的。無住涅磐是不住生死,也不住涅磐,不住象小乘的無余依涅磐。那要是真正有這麼一切皆空的空,那就是有所住的一種空,空也成了一個堅持的一個所緣。
空到底空什麼?這是大乘佛教最主要的問題。就是空的無有我,無有自性,並不是說一切都沒有,依他起性也沒有,圓成實性也沒有。所以無住涅磐,在大乘裏來說是,根本是無所住的,既不住于有,也不住于無,無所住,既不住于涅磐,也不住于生死。所以無住涅磐,跟講智慧裏頭無分別智,跟六到彼岸裏頭的般若波羅蜜多,都是無住的,這種智慧的無住的,是無分別智。所以另外執有空的概念,空的一種想法,這個不是大乘的思想,大乘的思想主要是補特伽羅無我,法也無我。你要認爲空還存在,這法也就有我了。所以後來大乘裏頭生出來一種一切皆空的這種想法,那是一種不是真正的大乘,真正大乘是既不住生死,也不住涅磐,無有所住。
“五、地差別。由十地出離故。”
地差別,尤其是大乘,是證了真如以後,證了極歡喜地以後,還要證一地二地……一直到十地,跟小乘證的那四個次序就不一樣了,要經過十個次第,才能夠達到成佛的地步。當然這個修習,就是證了真如以後的修習,咱們前頭也屢次想法子來說清楚跟地前的加行位的修習就不同,加行位的修習,都是二,就是有能緣所緣的,在這種不統一,我們修習的時候不是統一的,是要顧到有能有所的,那就是現在咱們認爲哲學裏頭講,有認識論,我們都有一個所認識的東西怎麼認識的問題,而在我們證了真如以後,證了清淨法界以後,就隨著走上去了,沒有所謂所走上去的東西,和能走上去的東西。那就是前頭咱們說的四種遍尋求,普通來尋求,四種,還四種真正如實知,這我們就很難說了,真正如實知,我們真正如實知的那個知,就沒有所知的問題,也沒有能知的問題,就是知的本身。所以真正“如實”知。呆會兒我們還可以講一講了別識。
真正如實知,這個如實知是什麼意思?我們知道就是我們能分別的本身,並沒有離開我們能分別本身還有什麼所分別,那時候是真正如實知。因爲你真正如實知,那裏頭已經沒有了說這個所認識的問題,沒有法我的問題了,不但沒有能認識的問題,能取。所以真正知道的本身就是如實知。所以經過漫長的修習階段,就是修習道,證見道以後就是修習道,修習道就是十地,經過十地,這裏頭並不是說是真正有這麼十個階段,也可以說十個不同的修習的不同,有差別,但是它並不是本身還有一個所謂學習的一個所緣的東西,不是象咱們現在似的,好象學習的、認識…
《攝大乘論 第134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