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講:第四品(叁種邏輯)
(1999年11月14日)
上次咱們講的把證了真如以後的菩薩,比作幻化師。幻化一般都是有爲法如同夢幻、泡影、露電,如露亦如電,拿這幾個譬喻來說明有爲法它的特點。如夢,大家都知道。如幻,前文已經談到過。這地方我們今天想把它再談一下如幻的問題。
幾個譬喻都是說明有爲法的沒有自性,也說明有爲法的無常。這地方說證了真如的菩薩,他能夠直接看到阿賴耶識(如何地)極善生起,也看到了了別識的所相。阿賴耶識,在大乘佛教裏頭是非常重要的。佛也說過,阿賴耶識的“種子如暴流”,佛也同時擔憂要向凡愚直接說阿賴耶識,這阿賴耶識就一定是被分別爲我,當作我來看,不只是末那識本來就拿這阿賴耶識爲我,真正提到這阿賴耶識這問題的話,一般的凡愚就是拿它當成我,就是拿它當成靈魂來看待。明朝的時候就有人寫《八識規矩頌》,最後一句他說:“去後來先作主公。”去後來先就把阿賴耶識實際當成靈魂了。
世間一個是拿靈魂當作常一不變的東西,另外一個就是拿物質不滅說物質是常一不變的。一個是在內部是一個萬法的依據,一個是外部是一切事物的依據。主要是把阿賴耶識也當一個有自體的東西。同時一般人又拿色法,就是物質當成一切東西的基礎。所以把阿賴耶識跟了別識一個是“一隱”,一個是“一現”,一個現行,一個是種子。把現行熏種子、種子生現行基本的因果規律,在一般人還認識不到阿賴耶識體性是怎麼樣的。所以一般要講阿賴耶識的話,一般的凡愚都把它當成一個大我,比靈魂還體性更大、更長,可以說是大我吧。
所以說因跟果,就拿幻化師拿木頭、石塊作因,來生起,就更幻化成象馬車乘,一般都這麼說。在石頭上頭、木頭上頭本來沒有象馬車乘,而且石頭跟木頭都是物質的東西,都是物理現象。我們知道叁理,物理、生理、跟心理。馬克思曾經提到叁理問題。石頭跟木塊只是物理,象馬車乘,這象馬就是一個有生命的東西了,講到生理了。物理的東西可以生起,在物理上頭根本沒有象馬車乘,沒有生理現象,而幻化師就利用木頭、石塊幻化成象馬,還車乘等等。這就有點象,咱們現在所謂沒有的東西,可以把它表演出來,用藝術手段,或者用科學手段,把它沒有的還重複的顯現在我們眼前。我們管它叫表演,變戲法似的。拿這石頭、木塊一變,變成了象跟馬。這樣好象是沒有東西,也可以表演出好象是出現了。用現在的話,幻化是有點現在說本來沒有的,過去曆史上的人,現在我們也可以表現得現實的人似的,,所謂表演。所謂電影跟戲劇都可以成爲由表演的一種特別的一個手段。變戲法現在也可以把木頭、石塊一變,變成象跟馬。象這種都有點現在用表演的手段,本來沒有的東西好象又顯現在面前似的。好象是幻化。
大乘很注意幻化問題,並且指明它這裏頭並不是有自性的東西。譬喻,跟做夢,跟幻化,就是本來沒這麼回事,而表現這麼回事,表演這麼回事,示範這麼回事。這就是特殊的手段。幻化特別指出,好象不是現實的東西,就是顯示有爲法的生起是沒有自性的,譬喻它如夢如幻,就是沒有它真正的生起的本體、本性,就表現它根本這種幻化,這種表演之中並沒有一個真正的體性。是幻化的。用現在的話就是它不是真的,是模仿出來的。
所以把證真如以後的菩薩,譬喻成幻化師。而且阿賴耶識要跟一般人講,他就認爲是靈魂了,而且阿賴耶識在我們現在來講,講生命科學,好象應該指的阿賴耶識。可是一般又很難跟他講阿賴耶識,因爲一般人我們都沒能親眼能看見阿賴耶識。可是從《總攝大乘綱領論》裏頭來看,從證了真如以後,證了法界以後,他是真能眼睛看到阿賴耶識極善生起,也看到了別識的所相,這是我們在地前,就是加行位的人所不能親眼看見的。《總攝大乘綱領論》裏頭說,證了真如、證了極歡喜地以後,才能夠眼睛看見阿賴耶識極善生起。這也可以知道我們加行位的人還不能真正看到。可是我們證了法界、證了真如以後,就可以看見阿賴耶識極善生起。
還有一方面,什麼叫幻化事物裏頭,這幻化就指的這因果是沒有自性,根本這象馬這些東西好象是結果,這原因也不是在石頭跟木塊上頭。石頭上、木塊上而有象馬這個現象出來呢?那完全是幻化。用現在話說,不是真正顯現。可是也是顯現,這個顯現就是幻化。幻化用我們現在看,爲什麼叫幻化?就是它上頭沒有自性。不是有自性的變化,叫幻化。這沒有自性的變化才是真正的變化。
我們知道現在原來有形式邏輯,這形式邏輯正象咱們前頭講的,名、義、自性、差別,都是有義的,都是有它所對向的,也就是有個真實的東西,有真實我們眼睛看見的東西好象,實際看不見,認爲是真正有所對的東西。名、義、自性、差別。現在提出這四項來,那是非常重要的。就拿現在辯證邏輯,辯證邏輯是相反相成。形式邏輯呢,它不是講相反相成,它是指相順相成,跟這相反相成正不一樣。可是由馬克思、恩格斯以後,就有所謂辯證邏輯的問題,就有所謂相反相成的問題。傳到中國呢,毛澤東同志也在這方面有《矛盾論》,還有幾種著作也非常重要,講這矛盾的,講這相反相成的問題。
這個邏輯可以說是新的一個邏輯,它相反才能相成。用我們現在所用的名詞、語彙裏頭,首先我們說有所有能,能所是不是一個相反相成?是不是一個矛盾?生死、生滅是不是一個很基本的矛盾?有無是不是一個基本的矛盾?這些個基本的矛盾都是不能相離的,相反才能有相成。大家也可以,在中國講《矛盾論》,毛主席還有幾個小的著作也非常重要。那就是相反相成,一個事物必須依它反面才能生起,離不開它的反面。這個辯證邏輯也是邏輯。就拿咱們現在常用的,生滅,能所,尤其我們現在用的名詞,用的名、義、自性、差別裏頭,都有所謂能所、生滅、有無,這些基本的矛盾。
過去咱們最近才對這能跟所提出許多詞彙,在過去翻譯裏頭這能所就很少見。可是現在咱們佛教的理論裏頭,能所、生滅、有無這是非常重要的課題。離開這個分別,我們沒法理解什麼是大乘佛教。爲什麼這樣子?這個相反相成,實際上在大乘裏頭講就是依他而起,沒有任何東西能依自而起。可以說相反相成的問題,辯證邏輯的問題,實際上應該說,它相反的兩方面都是沒有自性的都是依他而起,沒有東西能夠依自而起。可以說辯證的邏輯應該歸成依他而起,依他起性,拿佛教大乘的依他起性比這個相反相成更徹底。因爲依他而起就是任何事物不能依自而起,可以說沒有自性,這把那個相反相成說得更徹底了。你相反相成兩方面誰也沒有自性,它有自性相反相成還是不徹底。
所以咱們可以今天這麼說,可以說有叁種邏輯。一個是形式邏輯,一個是辯證邏輯,一個無自性邏輯。可以說無自性邏輯把前頭那個邏輯都可以代替。尤其相反相成,歸結上必須是依他而起,而不是依自而起。就是所有的緣起的問題,所有的因果規律問題,都離不開這依他起性,絕對沒有依自而起的東西。那就是爲什麼把阿賴耶識是代表種子,代表隱的方面;了別識好象有所顯現,有所相,實際上這所相就是了別識本身。那麼它講起來爲什麼了別識又加上個“所相”呢?那就是在大乘菩薩在證了真如以後,他把這因果關系,好象了別識它有一個顯現的東西,是現,阿賴耶識真正看清楚它的如實的情況,那也就是它是一隱,一個種子,一隱一現,它本身都沒有自性。
我們這個論裏頭,前頭講得很清楚。阿賴耶識離不開現行的七識,七識也離不開種子識,就是阿賴耶識。兩方面都不能各自獨立,就是都沒有自性,才能成就真正的因果規律,才能成就真正的緣起的規律。所以可以這麼說,一隱一現,根本沒有真正的顯現。生滅問題、有無問題、隱顯問題,基本上是在大乘佛教裏頭,只能歸納成了別識,和阿賴耶識。這兩種識,並都沒有自性,都是互相依存的,沒有獨立存在的可能。所以我們今天可以認爲,一個是形式邏輯,一個是辯證邏輯,一個是大乘理論裏頭無自性邏輯。可以說有這叁種邏輯。就是以這無自性邏輯爲主要的問題。它是一切東西的一個根本的依據。
我們現在最多是處在四加行位上,或者還往前一點兒,是順解脫分。所以我們還只是一個准備要能夠認識無自性邏輯。這地方在我們裏頭還對辯證邏輯還對我們有些人起些作用,他認爲相反相成,沒有能就沒有所,沒有所就沒有能;沒有生就沒有滅,沒有滅就沒有生,還起一定作用。要真正證了真如以後,證了法界以後,那時候我們就只能夠無自性邏輯是我們的……。
還有前頭已經談到,阿賴耶識裏頭種子跟它的原由,就是現行的東西,在我們在證真如的時候,把阿賴耶識裏頭的種子跟它所謂它的原由,就是它的現行,都已經淨化、遠離了。那就前頭也提問到,我們在證真如以後,證法界以後,證了極歡喜地以後,要對于修習位怎麼來加行?怎麼修習?就提出這樣的問題來,一定大夥注意這問題,證了極歡喜地以後,要怎麼來進行修習?進行加行?進行修習位的修習?
那就是第一,就要依據過去佛所說的十地經論,我們從第一地起到第十地來進行修習。這個修習跟前頭加行位的修習,或加行,就不一樣。我們現在修習、或加行,是修習位的加行跟修習,這個修習加行就要遵循佛所說的十地經論。另外還要遵循就是緣出世間總法的奢摩他、毗缽舍那,它所緣的境界,也要根據了別識的後得智,我們證真如以前,要根據了別識,這了別識作爲義放棄的時候,那後得智的了別識,這是也就是無分別智的後得智,這也是我們遵循的。
前頭剛才講了,能夠眼睛看見的阿賴耶識極善生起,能夠眼睛直接看見。並且把阿賴耶識種子跟它所現行的依據——原由,也經過前頭加行位的修習把它都遠離了,就是放棄了,…
《攝大乘論 第133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