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以我們要徹底地要生起菩提心,徹底地要悟入叁所知能相,也就是徹底地悟入不再增益遍計所執性,不再安立名和義、自性與差別。那就是我們用個假安立的一種看法把它突破,那也就是整個的大乘佛教理論就在于它這個多聞熏習爲因,而如理思惟所攝,爲義,一個是爲法,就是多聞熏習是法,那如理思惟就是義,這個法跟義互相的配合,來互相增益,這個是真正的诠說模式,這是真正的顯示大乘的真正的道理,就是真正的存在模式。
所以這裏頭就是,你要能悟入這個,才能悟入叁所知能相,才能夠生起菩提心,才能突破生死輪回無明的封鎖。
(栗強遞紙條問:唯了別識學認爲一切世間法都是無有名、無有義,無有自性、無有差別,無有人我法我,那麼世間法與“非法”,桌椅板凳、太陽月亮與龜毛、兔角、石女兒有什麼區別呢?)它是這樣子,最主要的是有我無我這是個大問題。有人我、有法我,這都是世間法,沒有人我,沒有法我,那才是出世間法。(他具體地問,比如現前的桌椅板凳跟龜毛兔角這兩種法之間的區別?)龜毛兔角它是譬喻性的,世間沒有龜毛兔角的譬喻,這是佛教裏頭有譬喻,如同龜本來沒有毛,兔本來沒有角。(可以不可以理解爲,桌椅板凳是依他起法,龜毛兔角是遍計所執性?)桌椅板凳它根本也沒有自性,你認爲它有個桌椅?有個板凳?這個名言所指的這個東西,那就根本沒有這個遍計所執性,名言所指的東西根本不存在。這名言所指的東西也就是龜毛兔角,你沒法說就跟龜毛一樣,根本不存在了,跟兔角一樣根本不存在。(它們所指的義都不存在。)對。(這兩種法的區別在什麼地方?就是現前的東西,跟根本不可能現前的東西?)它是根本沒有的東西,認爲有,那就是龜毛兔角,世間這個桌椅板凳,它名言所指的那個東西,本身就是義嘛,就是龜毛兔角。我們普通拿桌椅板凳看得比較輕一點兒,實際上,任何事情,象一個人,說他有一個自性,有一個我,這個看得比較重一點兒。所以這個問題就是有我無我,這個問題是最大的。(呂:我這麼理解對不對?龜毛兔角可以比作遍計所執性,就是根本不存在的;桌椅板凳呢,它也是我不存在,就是自性和差別不存在,名詞所對的那個義不存在,但是它存在一個相似相續的,我們種子顯現的現前的一個世界,這個依他起性的東西是存在的?)真正講起來,也是阿賴耶識裏頭種子所顯的,所現前的那個存在,(識體?)識體,那是依他起性的。(然後我們給這依他起性起個名,然後我們意識當中這個名所對的那個義,這些是不存在的?)對,那個名跟義那個特殊的關系,特殊的诠說的關系,安立的關系,那是假的,都是不存在的。(龜毛兔角就是連一點兒依據都沒有,就是連依他起性的依據都沒有,完全是意識當中……,是不是有這麼個區別?)對,那就是特別……。
(栗強:在中觀宗看來,桌椅板凳是緣起法,龜毛兔角不是緣起法,好象《人猿泰山》,只是我們一個概念。但這緣起法也是沒自性的,非緣起法也是沒自性,有弟子就問宗喀巴:這桌椅板凳跟龜毛兔角還有沒有區別?宗喀巴說這是有區別的,但不准你問,以後就知道了。現在想問韓老,桌椅板凳也是一個概念,龜毛兔角也是一個概念,可是桌椅板凳這概念咱們能看得見、摸得著,對咱們有作用;龜毛兔角對咱們也有作用,至少可以幫助咱們理解遍計所執性,但無論如何也看不見、摸不著,這兩種概念有什麼區別?)真正的緣起法它只能講阿賴耶識種子生現行、現行熏種子,它互相依存的,都不能獨立存在。要按中觀宗講“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所生法是空的,能生法是不是也空呢?這問題就有了。要按唯識學來看,它的依他起性所有都是沒有自性,互相依存的,這個法才是依他起性。你要是好比桌椅板凳還是真實存在,人還離不開這物質的東西,那就問題就大了。物質並不是最後的東西,物質不過是阿賴耶識種子生起的,物質還是一個……,你說它物質本身是不是存在呢?物質本身是依他起性的東西,沒有遍計所執性的東西,可是怎麼講沒有遍計所執性?那就問題大了。那就必須你講到唯識裏頭唯種子生現行,或者現行能生起種子,只能講到這個互相生起的時候,那才是真正的依他起性。否則那還是,你還說有一個物質的東西在那兒存在,那就是錯誤的,那就是遍計所執性。
說人非吃飯不能活著,那吃飯是最主要的問題。要按著人非吃飯不能活著這問題,那還生死你的業感的問題,業力所感的問題,生死輪回,要吃飯存在,有四食爲食,那都是必須能夠談到阿賴耶識這個種子,必須談到阿賴耶識一切種子和業感的問題,異熟的問題,你不講到異熟,你沒法講到人的生死輪回到底怎麼回事。你不能拿色法當作根本的東西,你不能拿什麼非得吃飯不成,非得怎麼樣不成,主要是還是一個業力的問題。
(桌椅板凳是否可以理解成有種子生起現行的東西,而龜毛兔角就是連種子生起的現行都沒有?)真正講起來,互相依存的這種依他起,那是有的;就是你能獨立存在、常一不變的東西是沒有的,那是龜毛兔角。(一般以龜毛兔角比喻遍計所執性,一點兒影兒都沒有的東西。)對,依他起性你沒法拿這個來比喻。而且一切東西你必須拿這個依他起性來解釋不可,你拿物質來解釋東西,就有問題了。你物質有義靠什麼呢?所以象“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這裏頭還是有問題的,就是怎麼能解釋依他起性的問題。
(葉問:龜毛兔角是名,是否沒有義?)可是它有名啊,名前覺無,名後一定是有義。咱們學習《總攝大乘綱領論》以後還有常常出現義的問題,義多半指的我們所取的這方面,所取的這方面沒有了,于是乎這義沒有了,這能取的方面也不存在了。我們要證真如的話,必須由此來悟入不可,必須由四尋求、四如實知來悟入。
《攝大乘論 第121講》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