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摄大乘论 第121讲▪P3

  ..续本文上一页以我们要彻底地要生起菩提心,彻底地要悟入三所知能相,也就是彻底地悟入不再增益遍计所执性,不再安立名和义、自性与差别。那就是我们用个假安立的一种看法把它突破,那也就是整个的大乘佛教理论就在于它这个多闻熏习为因,而如理思惟所摄,为义,一个是为法,就是多闻熏习是法,那如理思惟就是义,这个法跟义互相的配合,来互相增益,这个是真正的诠说模式,这是真正的显示大乘的真正的道理,就是真正的存在模式。

  所以这里头就是,你要能悟入这个,才能悟入三所知能相,才能够生起菩提心,才能突破生死轮回无明的封锁。

  (栗强递纸条问:唯了别识学认为一切世间法都是无有名、无有义,无有自性、无有差别,无有人我法我,那么世间法与“非法”,桌椅板凳、太阳月亮与龟毛、兔角、石女儿有什么区别呢?)它是这样子,最主要的是有我无我这是个大问题。有人我、有法我,这都是世间法,没有人我,没有法我,那才是出世间法。(他具体地问,比如现前的桌椅板凳跟龟毛兔角这两种法之间的区别?)龟毛兔角它是譬喻性的,世间没有龟毛兔角的譬喻,这是佛教里头有譬喻,如同龟本来没有毛,兔本来没有角。(可以不可以理解为,桌椅板凳是依他起法,龟毛兔角是遍计所执性?)桌椅板凳它根本也没有自性,你认为它有个桌椅?有个板凳?这个名言所指的这个东西,那就根本没有这个遍计所执性,名言所指的东西根本不存在。这名言所指的东西也就是龟毛兔角,你没法说就跟龟毛一样,根本不存在了,跟兔角一样根本不存在。(它们所指的义都不存在。)对。(这两种法的区别在什么地方?就是现前的东西,跟根本不可能现前的东西?)它是根本没有的东西,认为有,那就是龟毛兔角,世间这个桌椅板凳,它名言所指的那个东西,本身就是义嘛,就是龟毛兔角。我们普通拿桌椅板凳看得比较轻一点儿,实际上,任何事情,象一个人,说他有一个自性,有一个我,这个看得比较重一点儿。所以这个问题就是有我无我,这个问题是最大的。(吕:我这么理解对不对?龟毛兔角可以比作遍计所执性,就是根本不存在的;桌椅板凳呢,它也是我不存在,就是自性和差别不存在,名词所对的那个义不存在,但是它存在一个相似相续的,我们种子显现的现前的一个世界,这个依他起性的东西是存在的?)真正讲起来,也是阿赖耶识里头种子所显的,所现前的那个存在,(识体?)识体,那是依他起性的。(然后我们给这依他起性起个名,然后我们意识当中这个名所对的那个义,这些是不存在的?)对,那个名跟义那个特殊的关系,特殊的诠说的关系,安立的关系,那是假的,都是不存在的。(龟毛兔角就是连一点儿依据都没有,就是连依他起性的依据都没有,完全是意识当中……,是不是有这么个区别?)对,那就是特别……。

  (栗强:在中观宗看来,桌椅板凳是缘起法,龟毛兔角不是缘起法,好象《人猿泰山》,只是我们一个概念。但这缘起法也是没自性的,非缘起法也是没自性,有弟子就问宗喀巴:这桌椅板凳跟龟毛兔角还有没有区别?宗喀巴说这是有区别的,但不准你问,以后就知道了。现在想问韩老,桌椅板凳也是一个概念,龟毛兔角也是一个概念,可是桌椅板凳这概念咱们能看得见、摸得着,对咱们有作用;龟毛兔角对咱们也有作用,至少可以帮助咱们理解遍计所执性,但无论如何也看不见、摸不着,这两种概念有什么区别?)真正的缘起法它只能讲阿赖耶识种子生现行、现行熏种子,它互相依存的,都不能独立存在。要按中观宗讲“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所生法是空的,能生法是不是也空呢?这问题就有了。要按唯识学来看,它的依他起性所有都是没有自性,互相依存的,这个法才是依他起性。你要是好比桌椅板凳还是真实存在,人还离不开这物质的东西,那就问题就大了。物质并不是最后的东西,物质不过是阿赖耶识种子生起的,物质还是一个……,你说它物质本身是不是存在呢?物质本身是依他起性的东西,没有遍计所执性的东西,可是怎么讲没有遍计所执性?那就问题大了。那就必须你讲到唯识里头唯种子生现行,或者现行能生起种子,只能讲到这个互相生起的时候,那才是真正的依他起性。否则那还是,你还说有一个物质的东西在那儿存在,那就是错误的,那就是遍计所执性。

  说人非吃饭不能活着,那吃饭是最主要的问题。要按着人非吃饭不能活着这问题,那还生死你的业感的问题,业力所感的问题,生死轮回,要吃饭存在,有四食为食,那都是必须能够谈到阿赖耶识这个种子,必须谈到阿赖耶识一切种子和业感的问题,异熟的问题,你不讲到异熟,你没法讲到人的生死轮回到底怎么回事。你不能拿色法当作根本的东西,你不能拿什么非得吃饭不成,非得怎么样不成,主要是还是一个业力的问题。

  (桌椅板凳是否可以理解成有种子生起现行的东西,而龟毛兔角就是连种子生起的现行都没有?)真正讲起来,互相依存的这种依他起,那是有的;就是你能独立存在、常一不变的东西是没有的,那是龟毛兔角。(一般以龟毛兔角比喻遍计所执性,一点儿影儿都没有的东西。)对,依他起性你没法拿这个来比喻。而且一切东西你必须拿这个依他起性来解释不可,你拿物质来解释东西,就有问题了。你物质有义靠什么呢?所以象“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这里头还是有问题的,就是怎么能解释依他起性的问题。

  (叶问:龟毛兔角是名,是否没有义?)可是它有名啊,名前觉无,名后一定是有义。咱们学习《总摄大乘纲领论》以后还有常常出现义的问题,义多半指的我们所取的这方面,所取的这方面没有了,于是乎这义没有了,这能取的方面也不存在了。我们要证真如的话,必须由此来悟入不可,必须由四寻求、四如实知来悟入。

  

《摄大乘论 第121讲》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