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攝大乘論 第117講▪P3

  ..續本文上一頁身還是一種不定的,甚至是一種存在決定先天本質的一種狀態。它本身《道德經》說的“恍兮忽兮”的狀態實際上是一種種子態,)“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吳:它也認爲這個世界是依他的。象佛教說的叁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磐寂靜”,諸行無常,有時候有些人就篡奪,實際上道家也談這諸行無常吧,那麼這個諸行無常跟道家所謂的無常……?

  答:道家我常引它這句話,“形形者無形”,你聽過這話?使形狀來成爲形狀的,它必須是沒有形狀的東西,說得很巧。因爲我們念幾何學,點、線、面,還有立體的,這些個它都是以形來形形,不是以無形來形形。那就是道家還是“有無相生”,無還能生有,無形可以使這形成爲形,是不是這樣子?(吳:它還是有一個體性,有一個遍計所執性的東西。)

  要不是講這阿賴耶識跟前七識互相依存的話,還沒法子理解這個世間就是依他起性,沒有遍計所執性,明白這個?咱們紅卡上第二個,“只有互相依存,沒有獨立存在”。(吳:佛家更徹底,)更徹底,尤其大乘,小乘還不徹底,小乘只能說破了煩惱障,所知障它沒破。(那麼是不是象道家更容易接受佛家的東西?)不但道家,我感覺儒家、道家它們都是有點傾向依他起性。(他們之所以還有一層隔閡,就是他們還沒有通透,還沒有徹底地空掉。)儒家所謂“天命之爲性”這個天,天的運載,無聲無臭才是天的運載,他也看出來了,他也看出來“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也就是道家所謂“有無相生”的無,那個“中”也就是那個“無”,可是他們都沒有看清楚阿賴耶識受熏的問題,能夠執受種子的問題。

  阿賴耶識執受種子問題,就是講生命問題,可是你跟現在人講生命、講阿賴耶識,他認爲你這阿賴耶識看不見哪,還有人認爲阿賴耶識就是遍計所執性嘛,他這遍計所執性跟那依他起他分不開,我們一般人也分不開,(問:阿賴耶識是不是幾地菩薩才能看見呀?還是到佛……?)佛才說出有阿賴耶識,“我于凡愚不開演”。所以這個問題是一個大問題。你說誰能夠看到有阿賴耶識?而又看到阿賴耶識,必須看到它這相似相續的體性,必須看到它跟前七識互相依存的體性,你說這個難不難?所以咱們那紅卡大家要好好看,我也天天也想著,到時候想到當前的事情的時候,又回到紅卡裏頭來,就是回到大乘佛教裏頭來,時時刻刻。

  所以這個看法的問題是一個主要問題。整個世界的人,都因爲這個東西看不清楚,造了許多的業,也有善業,也有惡業。我們要能把這問題看清楚,使大家能夠把慈氏學的東西學好,那問題就比較簡單了。把大家都推向能生起菩提心,來破無明的窠殼,你說那是多快樂的事情!

  所以我們學無著的《總攝大乘綱領論》,越學越無止境,越學越覺得他能夠把慈氏學說給我們聽。現在我覺得再講下去,真是一步一步都困難,自個水平實際是有點兒不夠哇,所以呼籲大家咱們合力而爲,打開這個局面,我希望大家能夠趕緊學藏文,趕緊能夠參加到咱們這個團體裏來,拿整個生命來獻給慈氏學。雖然現時還有些個生活上的問題,那咱們慢慢解決。這個問題是太大了,就能生起菩提心,怎麼生起呢?現在已經有解決的辦法了,就是你能悟入叁所知能相。所以那天我說是,這是個驚天動地的大事情。

  現在又要開第二次玄奘研討會,我們是補足玄奘的不足,必須把他的缺點給弄清楚,必須撥亂才能反正。所以我們的任務不是說一定是指責玄奘法師,是補足他的不足。可是這一步,邁出來不是容易的,還要突破一般人的成見,都認爲……就拿我過去幾十年,也認爲玄奘法師不得了的一個人物,那麼現在看玄奘法師,有地方他是不得了,可是很多地方他領導我們錯了,必須糾正。爲要慈氏學的重新開發,我們每個人都有責任,就是每個人都負有開發慈氏學的責任。這個責任非常重大,你要負這個責任,也就是把自個的命運放在大乘的天平上了,那是多麼……

  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在家的,都是在非梵行裏頭討生活,成家,在家裏頭就是非梵行的,怎麼能夠離開這個非梵行,就是梵行,梵行就是一個慈憫無能量,悲恻無能量,喜悅無能量,平舍無能量,這平舍就是二取平舍,就是能夠證真如,能夠證佛果的一個最主要的問題就是能二取平舍。我們最可喜悅的,就是我們碰到慈氏學了,可以生起菩提心,能突破無明的卵殼,這件事情是太可喜了,是喜悅無能量。

  所以每時每刻我們都要熏習我們的阿賴耶識裏頭新的種子,而抵製舊的種子,那就是我們現在每時每刻都是做這個准備,能對治跟所對治,這能對治、所對治的戰場,都在我們自己的阿賴耶識裏頭,時時刻刻在這兒鬥爭。舊的習氣跟新的習氣不同啊,所以說“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我們這個道怎麼能夠更高?這個是大問題。“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過去的中國佛教的說法,但是它不知道阿賴耶識裏頭能對治跟所對治的關系問題,這個所對治跟能對治都離不開的,就是我們增益一分的遍計所執性,就是損減一分圓成實性,也就是損減一分依他起性。所以互相有密切的關系。

  我們很難感覺到,但是實際上,我們每時每刻都在那兒水漲船高,我們的道也越來越高,那個阿賴耶識新的種子也熏成。所以現在我們跟著《總攝大乘綱領論》無著菩薩,把慈氏的理論都很精確地傳達給我們,(換錄音帶)……有無著的教導,太可喜悅了。我們對大家很有熱望,不但現在就是爲要學《總攝大乘綱領論》我們聚在一起,我們還要整個把慈氏學的經論,由我們學習無著的概論,綱領,來更展開慈氏學的學習跟翻譯,跟推廣、開發,我是有厚望。這個學期咱們暫且就這樣子,下個學期開始,我們應該有一個新的面貌,要使我們這個講習走到一個研習的路子上。所以我特別希望大家每個人都學好藏文,我覺得咱們能聚集起來,討論悟入叁所知能相的問題,這是個亘古至今,中國來說,也可以說是很少見的,是不是這樣子?大家還有什麼意見,能夠互相在一塊討論,或者學習跟這個本論有相關的資料,那意思就是更進一步把這個講學推進到研習……。大家有這個意向沒有?如果有這個意向,大家就想法子實現。講習的這個班是不是也能夠進一步有點探尋,有點學習……(研究討論性質的?)對,這樣是不是更符合我們講習的要求。今天我們也初步討論了一下,是不是以後還有這樣的問題,並且還有許多資料,咱們加進去,使得大家印象更深刻。

  吳非:我覺得這樣挺好的,可以每一次請一個學員立一個題目,圍繞他講的這個題目,您也可以在旁邊聽,聽一聽現在的學員,在您的精勤的培育下學習得怎麼樣,也可以檢驗一下,這樣對學員也是一個促進,教學相長,否則的話,就是您單一地這麼講,我們回去後可能也是瞎子摸象,而且也沒有那麼多時間讀原典,就是有時間的話,也更多的時間忙于事務,可能就轉掉了,所以這兩周的時間還是太短了,這種教學相長的機會是挺好的。(韓老:本來我提出互教互學這樣的口號,)您兩個禮拜講一次,中間這一個禮拜呢,讓學員來講,您在旁邊聽,然後加以指正,可不可以這樣?

  韓老:看這人數多少的問題,我真是希望人稍微多一點兒。……尤其對《成唯識論》他錯誤的地方,咱們怎麼糾正,這也是問題。跟中國佛教裏頭有好多不合乎慈氏學的,……我的意見也是希望我們碰到慈氏學,太不容易,希望很多的人整個投入這個事業中來,不是一時一刻,短時間的,能整個投入。當然每個人都有各有各不同的問題,尤其生活的問題是主要的,但是總想能夠超出……,來做些大事!好現在就這樣。

  

《攝大乘論 第117講》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