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摄大乘论 第117讲▪P2

  ..续本文上一页子来说是什么是有、什么是无。

  底下远离四保留,就是远离遍计所执性存在模式,也就是提出菩提心这四种特点,那就是所谓一切体性都不存在,也就是一切自性、一切我、人我法我,根本不存在。怎么样子解释这种远离四保留呢?底下就讲,跟这语言诠表有关系。念底下的。

  

  (休息之后,吴非建议后半时大家提提问题,韩老赞同。)

  

  三月份在陕西铜川玉华寺有一个纪念玄奘法师的讨论会,这是第二次。第一次是九四年,我参加了,写了一篇文章,就是《唯识学的两次译传》,大家愿意看可以看一下。现在正写一个《唯识学第三次译传》,已经差不多了,老吕给我供给材料,我们合作差不多写成了。可能他代表我去一下。这个文章大家愿意先看,也可以。

  问题就是现在我们搞第三次的唯识学译传,把慈氏学所有的重要的著作,都要从藏文里头重新翻译成汉文,这是我们慈氏学开发中心一个主要的任务。虽然我现在眼睛不大好,造成很多困难,但是我还是想法子完成我的任务。大家有什么问题,可以围绕着这个慈氏学开发中心的问题,咱们谈一谈。

  吴非:刚才您谈的这个粗重缚和所相缚,这两者它们之间的关系,比方说因为有粗重产生了烦恼,因为有所相产生了人法、分别,因为有所相现前,导致了作意,进一步产生了更大的遍计所执性,现在减少分别、作意,是减低粗重、以至于破人我法我的一个根本手段吗?

  答:粗重问题就是阿赖耶识种子问题。想法解决粗重问题,是个长久的问题,必须咱们能够转识成智,转阿赖耶识成为……过去翻作大圆镜智,现在藏文里就是“如镜智”,跟镜子似的。咱们阿赖耶识里头所有的种子,所有的杂染的种子都把它对治干净,那才能够谈到菩提心完全圆满实现。所以想法解决粗重缚还不是容易的。

  至于解决所相缚也不是很容易的,因为咱们虽然常谈唯识无义,唯有了别识,没有另外离开了别识以外的一个所对向的东西,也就是我跟常,彻底地就是了别识,唯了别识。就把世间的所有色法,所有的心法,就是八识,辨别识,都可以还原成了别识,都可以用了别识解决它,也就是用非真正的能遍计。非真正能遍计是有的,是依他起,于这个非真正能遍计里头所取能取无,就是二我——人我法我都没有,于这个非真正能遍计,也就是于了别识里头根本没有义,根本没有所取能取,所取就是法我,能取就是人我,法我、人我都不存在,在这个非真正能遍计里头,也就是在唯了别识里头,所取能取都没有。这个此处,就唯有空性,空性就是真如,只有空掉遍计所执性的那个体性,那就是真如,就是圆成实性。在非真正能遍计里头,它不包含能取所取,那就是它本身就跟空性、跟真如结合起来……

  问:您刚才谈的是对治所相缚,因为对治了所相缚,才去进一步减轻粗重缚,是不是这么一个意思?

  答:对,所相的问题,实际上要讲起来,就是指的我、法,也就是指的遍计所执性存在模式。所以《唯识三十颂》头里第一个颂子,咱们现在已经新翻出来的。世亲就说,八识必须当作无人我、无法我的依他起性的存在,它才存在,不能把八识当作遍计所执性的存在,认为它是存在的,是这个意思。可是玄奘法师没有把这问题弄清楚,把它搞得相反了,他把八识叫三能变识,大家可以看一看。所以玄奘法师这唯识学,不但他把辨别识跟了别识混为一谈,用一个翻译的名字来命名,还整个把辨别识跟了别识混同了。还把八识当成一个能变识,能变成见分相分。这个在我新的文章里头已经提出来了。所以所相实际上就是因为你语言诠表的那个人我、法我,分不开的,可以这么说。

  

  ……咱们大家真正有意研究这问题,不但学习,还应该咱们大家讨论,用更多的资料,藏文的资料和汉文的资料来咱们互相研究,互相把三所知能相跟能了别识,能够很仔细地把它从藏文经论里头,就是慈氏学所有的著作里头进一步彻底地研究,不但彻底研究,我们还为了把存在在藏文里头的整个慈氏学翻译成很好的汉文典籍,不但有利于国土以内,也可能有利于整个世界。

  因为21世纪,佛法传到中国来的第三个一千年,现在正是两千年的结尾。所以我很迫切,虽然我自个困难比较多,人也是非常少,地方也没有,经费更没有,这种情况下我们还想就是一两个人在这孤立地做工作,这不是一个长期的办法。尤其慈氏是未来佛,而且他在现在这个时候,他也发挥很大作用的,有很多典籍存在,我们为什么不想法子学习他的理论,来迎接他的……当他成佛的时候我们来给他服务?多好啊。所以我有一种迫切的希望,咱们这个小的讲习班,人并不多,在我看那将来发挥作用是很大的。我是很有热望所言,厚望所言。

  

  吕新国:我问个问题。就是我们每天早晨起来一睁眼,看到眼前的这些东西,应该怎么想?怎么看待?怎么一个想法是属于远离遍计所执性的,应该怎么看这个世界?现在我们已经习惯的模式肯定是不对的,我们应该怎么来一个新的看法?

  答:旁人还有相同的看法没有?(吴;是这个意思,就是怎么对治?)还有人有跟这个相同的问题吗?(叶:怎么观想?)就是每天对我们生活里头的事情怎么看?因为佛教最主要的是一个看法、想法、做法,这首先是看法的问题。我们这生活里头,我也痛感这个问题,你就拿,一睁眼,自己想做的事情不成,得人家来帮助来做,这个视力不好,象种种的问题,走旧道儿,按着旧的生活方式来活下去,比较容易。

  怎么样看我们现在的生活?当前面对的生活?应该怎么看?是不是这样的意思?(吕:现在看法上知道有新路了,也想走这个新路,就是想法上……)大家还有这问题没有?(邓华:还有个问题,跟这不一样的,世亲菩萨《摄大乘论》的讲解,说《摄大乘论》是加行位才学的,我们现在的档次可能还达不到,我们学习《摄大乘论》的前行、准备工作是哪些?)

  我们特别学到第四品的时候,提到悟入三所知能相,怎么悟入三所知能相,我自己也感觉到,跟我们生活更迫近了,更不能只是我们学习了文字就完了,学习道理就完了,就要改变我们的看法,改变我们日常行为的看法,日常生活的看法,这个问题相当难。按照无著菩萨的看法,那就是当前我们认为的事物,都存在着颠倒问题,都存在着根本没有的东西,你天天还保留不放,咱们刚才讲的那保留,总在我们生活里保留着痕迹。

  在我这眼睛不好了以后,我想的东西多了,看的东西少了,想的东西多了也有好处,但是也有缺点,那就是资料的东西有时候忘了,得需要人家来提供。想的东西多了,在我眼睛不好的时候,搞了一个红卡,大家看到这红卡没有?有几个人看到?(这所有的人都有。)都看到没有?认为怎么样?(有人给贴到网上去了。)这不是上网的问题,这里头是有看法问题。每个人,每时、每刻都跟看法有关系。(刚才尹雪钰说就是想请你再给解释解释这个红卡。)

  我希望大家用红卡来常常改变自个的看法。这个红卡也是自个想出来的,也是把过去所学的集中在里头,我也常常还自个念念红卡,就象头里来说吧,“只有相似相续,没有常一不变”,这话也不是我个人发明,这个话说得很绝呀。我们都认为一切事情都是常一不变的,不是相似相续的,就拿我个人吧,从生下来到86周岁了,那还觉得里头有一个东西存在着,这种想法,一提到我韩镜清,就好象从小到现在有一个共同的东西,有常一不变的东西。所以我们说每个人的阿赖耶识都是从无始以来到现在,那么阿赖耶识是不是有一个常一不变?一般的学佛的人他弄不清楚,一提阿赖耶识,就认为是个常一不变的东西。可是佛陀早就说,“我于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阿赖耶识是相似相续的,不是常一不变的。

  要按咱们所有现前的事物来说,无论是大山大海,无论是个人的一点儿小的饮食问题,都是离不开个人的阿赖耶识。就拿我们现在所有的现象,都离不开我们众生过去熏习的种子。一个是无明的种子,一个是业种子,都离不开这种子,离开种子的东西不存在。要按过去讲的圣言量来说,离开阿赖耶识就没有东西,离开种子就没有东西,就是我们现在每个人,这一生的身体,那就是前头色根,都在一个身上显现,我们所受的一切,都跟我们这一个身体有关系。

  既然阿赖耶识本身就是相似相续,我们这个生活里头一切一切的显现,是不是也是相似相续呢?普通说,一个人,某一个人怎么怎么样,……世界历史上有这么个人怎么怎么样,现在我们看的所有的同志,是不是每一个人都是有一个常一不变的体性?可是我们一般都这么认为,这是我,这是他,这是你,等等的,都是认为有一个有名字所指的那个体性,那个我,那个人我、法我。我们每时每刻都是用这种想法、用这种看法来看东西。可是实际上,不对!你说怎么你能承认前一刹那东西能到后一刹那来?你能证明吗?我们谁也不能证明。

  吴:韩老,我插一句。您谈的这个阿赖耶识相似相续的体性,和《易经》、《易传》里谈的“为道也,屡迁,……不可为曲要”,它认为整个宇宙也是变易不停的,这种变易的观念究竟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什么地方?而且怎么样鉴别?

  答:变易跟熏习的种子生现行、现行熏种子还不同。变易的时候,这个东西能够变成另外的东西;而现在熏习是这样子:你现前只能熏成种子,种子才能生现行,互相依存的,不能你说我变成什么东西,说是三能变识,三能变识能变其它东西,只能说是识体熏成种子,然后种子再生现行,没有一个独立存在的东西,(吴:那就是说道家它只看到一种表面现象,)对,它只能稍微看到(迁变、流变)对,(其实它的里头还是有一个客观不变的存在在里头),对,有个天,它承认有天,“天命之为性”,(这是儒家的,就是道它本…

《摄大乘论 第117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