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摄大乘论 第117讲▪P3

  ..续本文上一页身还是一种不定的,甚至是一种存在决定先天本质的一种状态。它本身《道德经》说的“恍兮忽兮”的状态实际上是一种种子态,)“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吴:它也认为这个世界是依他的。象佛教说的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磐寂静”,诸行无常,有时候有些人就篡夺,实际上道家也谈这诸行无常吧,那么这个诸行无常跟道家所谓的无常……?

  答:道家我常引它这句话,“形形者无形”,你听过这话?使形状来成为形状的,它必须是没有形状的东西,说得很巧。因为我们念几何学,点、线、面,还有立体的,这些个它都是以形来形形,不是以无形来形形。那就是道家还是“有无相生”,无还能生有,无形可以使这形成为形,是不是这样子?(吴:它还是有一个体性,有一个遍计所执性的东西。)

  要不是讲这阿赖耶识跟前七识互相依存的话,还没法子理解这个世间就是依他起性,没有遍计所执性,明白这个?咱们红卡上第二个,“只有互相依存,没有独立存在”。(吴:佛家更彻底,)更彻底,尤其大乘,小乘还不彻底,小乘只能说破了烦恼障,所知障它没破。(那么是不是象道家更容易接受佛家的东西?)不但道家,我感觉儒家、道家它们都是有点倾向依他起性。(他们之所以还有一层隔阂,就是他们还没有通透,还没有彻底地空掉。)儒家所谓“天命之为性”这个天,天的运载,无声无臭才是天的运载,他也看出来了,他也看出来“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也就是道家所谓“有无相生”的无,那个“中”也就是那个“无”,可是他们都没有看清楚阿赖耶识受熏的问题,能够执受种子的问题。

  阿赖耶识执受种子问题,就是讲生命问题,可是你跟现在人讲生命、讲阿赖耶识,他认为你这阿赖耶识看不见哪,还有人认为阿赖耶识就是遍计所执性嘛,他这遍计所执性跟那依他起他分不开,我们一般人也分不开,(问:阿赖耶识是不是几地菩萨才能看见呀?还是到佛……?)佛才说出有阿赖耶识,“我于凡愚不开演”。所以这个问题是一个大问题。你说谁能够看到有阿赖耶识?而又看到阿赖耶识,必须看到它这相似相续的体性,必须看到它跟前七识互相依存的体性,你说这个难不难?所以咱们那红卡大家要好好看,我也天天也想着,到时候想到当前的事情的时候,又回到红卡里头来,就是回到大乘佛教里头来,时时刻刻。

  所以这个看法的问题是一个主要问题。整个世界的人,都因为这个东西看不清楚,造了许多的业,也有善业,也有恶业。我们要能把这问题看清楚,使大家能够把慈氏学的东西学好,那问题就比较简单了。把大家都推向能生起菩提心,来破无明的窠壳,你说那是多快乐的事情!

  所以我们学无著的《总摄大乘纲领论》,越学越无止境,越学越觉得他能够把慈氏学说给我们听。现在我觉得再讲下去,真是一步一步都困难,自个水平实际是有点儿不够哇,所以呼吁大家咱们合力而为,打开这个局面,我希望大家能够赶紧学藏文,赶紧能够参加到咱们这个团体里来,拿整个生命来献给慈氏学。虽然现时还有些个生活上的问题,那咱们慢慢解决。这个问题是太大了,就能生起菩提心,怎么生起呢?现在已经有解决的办法了,就是你能悟入三所知能相。所以那天我说是,这是个惊天动地的大事情。

  现在又要开第二次玄奘研讨会,我们是补足玄奘的不足,必须把他的缺点给弄清楚,必须拨乱才能反正。所以我们的任务不是说一定是指责玄奘法师,是补足他的不足。可是这一步,迈出来不是容易的,还要突破一般人的成见,都认为……就拿我过去几十年,也认为玄奘法师不得了的一个人物,那么现在看玄奘法师,有地方他是不得了,可是很多地方他领导我们错了,必须纠正。为要慈氏学的重新开发,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就是每个人都负有开发慈氏学的责任。这个责任非常重大,你要负这个责任,也就是把自个的命运放在大乘的天平上了,那是多么……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在家的,都是在非梵行里头讨生活,成家,在家里头就是非梵行的,怎么能够离开这个非梵行,就是梵行,梵行就是一个慈悯无能量,悲恻无能量,喜悦无能量,平舍无能量,这平舍就是二取平舍,就是能够证真如,能够证佛果的一个最主要的问题就是能二取平舍。我们最可喜悦的,就是我们碰到慈氏学了,可以生起菩提心,能突破无明的卵壳,这件事情是太可喜了,是喜悦无能量。

  所以每时每刻我们都要熏习我们的阿赖耶识里头新的种子,而抵制旧的种子,那就是我们现在每时每刻都是做这个准备,能对治跟所对治,这能对治、所对治的战场,都在我们自己的阿赖耶识里头,时时刻刻在这儿斗争。旧的习气跟新的习气不同啊,所以说“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我们这个道怎么能够更高?这个是大问题。“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过去的中国佛教的说法,但是它不知道阿赖耶识里头能对治跟所对治的关系问题,这个所对治跟能对治都离不开的,就是我们增益一分的遍计所执性,就是损减一分圆成实性,也就是损减一分依他起性。所以互相有密切的关系。

  我们很难感觉到,但是实际上,我们每时每刻都在那儿水涨船高,我们的道也越来越高,那个阿赖耶识新的种子也熏成。所以现在我们跟着《总摄大乘纲领论》无著菩萨,把慈氏的理论都很精确地传达给我们,(换录音带)……有无著的教导,太可喜悦了。我们对大家很有热望,不但现在就是为要学《总摄大乘纲领论》我们聚在一起,我们还要整个把慈氏学的经论,由我们学习无著的概论,纲领,来更展开慈氏学的学习跟翻译,跟推广、开发,我是有厚望。这个学期咱们暂且就这样子,下个学期开始,我们应该有一个新的面貌,要使我们这个讲习走到一个研习的路子上。所以我特别希望大家每个人都学好藏文,我觉得咱们能聚集起来,讨论悟入三所知能相的问题,这是个亘古至今,中国来说,也可以说是很少见的,是不是这样子?大家还有什么意见,能够互相在一块讨论,或者学习跟这个本论有相关的资料,那意思就是更进一步把这个讲学推进到研习……。大家有这个意向没有?如果有这个意向,大家就想法子实现。讲习的这个班是不是也能够进一步有点探寻,有点学习……(研究讨论性质的?)对,这样是不是更符合我们讲习的要求。今天我们也初步讨论了一下,是不是以后还有这样的问题,并且还有许多资料,咱们加进去,使得大家印象更深刻。

  吴非:我觉得这样挺好的,可以每一次请一个学员立一个题目,围绕他讲的这个题目,您也可以在旁边听,听一听现在的学员,在您的精勤的培育下学习得怎么样,也可以检验一下,这样对学员也是一个促进,教学相长,否则的话,就是您单一地这么讲,我们回去后可能也是瞎子摸象,而且也没有那么多时间读原典,就是有时间的话,也更多的时间忙于事务,可能就转掉了,所以这两周的时间还是太短了,这种教学相长的机会是挺好的。(韩老:本来我提出互教互学这样的口号,)您两个礼拜讲一次,中间这一个礼拜呢,让学员来讲,您在旁边听,然后加以指正,可不可以这样?

  韩老:看这人数多少的问题,我真是希望人稍微多一点儿。……尤其对《成唯识论》他错误的地方,咱们怎么纠正,这也是问题。跟中国佛教里头有好多不合乎慈氏学的,……我的意见也是希望我们碰到慈氏学,太不容易,希望很多的人整个投入这个事业中来,不是一时一刻,短时间的,能整个投入。当然每个人都有各有各不同的问题,尤其生活的问题是主要的,但是总想能够超出……,来做些大事!好现在就这样。

  

《摄大乘论 第117讲》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