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講:第四品(第18頁第14行-17行)
(1999年3月7日)
我們這個《總攝大乘綱領論》的講習班又開班了。我們這個辦的時間也夠長了,我今天稍微談一談慈氏學開發中心的對這個班的宗旨。我們主要的還是要開發慈氏學,在開發中,一個問題是翻譯問題,一個是講習問題。所謂開發呢,就是一方面我們要翻譯,也就是譯校,一方面翻譯,還要校對,這個工作我們也進行了比較久了,而且現在不但是能翻譯,現在還一塊兒能校對出現幾位同志,現在是有發展。再來一個就是講習,講習慈氏學裏頭的重要著作。咱們現在就是講習《總攝大乘綱領論》,是無著著,這個論可以說在大乘裏頭,在慈氏學裏頭都是占著一個很重要的地位。由過去翻譯的比較來看,還是藏文有許多優點。所以咱們現在就是一方面就是把慈氏學從藏文翻譯成漢文,能夠得到一個校對,校對比較好的本子。這件事在我們開發慈氏學裏頭非常重要。
就拿最近《總攝大乘綱領論》來說吧,前一次,就是講完了然後又重複,就一個翻譯有問題。今天恐怕還有翻譯上的問題,呆會兒請呂同志向大家說明一下,改正一下。所以翻譯的問題,什麼樣藏文的語句,翻譯成咱們漢文的文字結構,這個也不是個簡單問題。我們一方面翻譯、一方面講習,這兩方面說,對這個論進行了很久了,進行了非常長時間。可是,是不是已經把這個論的翻譯的問題,完全解決了?恐怕還是不能那麼說。
我們根據翻譯,一方面來講習,不但要講,還要習,這個論非常重要。到現在講到第四品,就是慢慢走到怎麼樣修習的問題。這更不簡單。拿我來說吧,對文字結構、對義理結構理解得還很不夠,而且視力又不好,種種問題吧。雖然現在用思想比較多,但是還對于翻譯的工作還是有很多的問題。必須依靠大家來解決。一個人力量是很微薄的。就拿現在咱們碰到許多實際上的問題,那個詞怎麼翻?都是很大的問題。現在可喜的就是有些人、有些同志已經把藏文學到一個相當的程度了,能夠想法能共同來搞了,搞翻譯和校對。
這個《總攝大乘綱領論》到現在來說,翻譯還是不是很順利的。講習呢,也依靠翻譯,也不是很順利的。在這裏頭,就是我們對《總攝大乘綱領論》這個文字結構理解就很難。不但我們理解很難,就是恐怕世親跟無性的解釋是不是能解決問題呢?我們現在還要進一步考慮。雖然有玄奘法師翻譯的兩個釋論,但是我們還沒有把這兩個釋論也一並隨著論文的翻譯來參考兩個釋。所以現在應該做的事情非常多,壓力很大。尤其現在對唯識學本身的問題,就是在玄奘法師把它傳來的這個唯識學本身的問題,就比較……,在現在看起來問題比較多了。而我們發現比較晚,最近有一篇胡曉光的在《法音》上的文章,我希望大家看一看,同時也對照著《成唯識論》來研究一下。
我想,咱們這個班,一方面是有的人要學好藏文,把開發的問題由大衆來解決,由大家來解決。這個講習班也慢慢地能夠大家主動地來做些研究工作。就拿唯識學的問題,大家就可以看一看現在胡曉光談的,跟咱們談的有什麼差別?舊的唯識學缺點在什麼地方?這些問題。最近我們常常把幾種過去譯本,過去玄奘、真谛、菩提留支等等翻譯的關于慈氏學、關于唯識學的論著,在一塊比較的話,這個可以說引起大家對于譯文的結構、翻譯文章的結構作一種比較,這件事情是非常重要的。因爲我們能夠理解經論的理論結構,就要通過翻譯的文字結構,翻譯的文字結構有問題的話,我們就很難理解。所以這個問題太不簡單了。這個問題集中在我們現在真正要開發慈氏學。慈氏學可以說是大乘裏頭最重要的部分,大家不要認爲這個好象是大家不大注意的這個部分。
尤其是對將來的佛教怎麼個發展,恐怕我們對慈氏學的開發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一環。所以這個力量啊是薄弱了。我們早先提出了,要互教互學,跟滾雪球一樣,跟傳燈,一個燈點著了,慢慢傳得一個燈、一個燈亮起來,當然古來燈沒有象現在電燈一下都開……都亮起來,都是由一個燈引起其它燈。看起來我們要對佛教尤其對文字結構跟理解結構,要能得到一個比較正確的翻譯,比較正確的理解,我看這是最重要的問題。那麼現在咱們走到第四品,就是慢慢走到什麼是勝解行地,而且勝解行地,過去也不是……也有分別,一個就是順解脫分,第二個是順抉擇分,把勝解行地分作兩分。是不是我們現在學習的這個講習的這個《總攝大乘綱領論》是不是也提到這個修行裏頭的勝解行地也分不分兩個分?今天呆會兒我們就跟大家交待一下。也看出來我們對于《總攝大乘綱領論》這個論文不是一下就能把它分解、理解得合適。
今天咱們開班的時候就提到這些,而且以後我看咱們開發慈氏學任務,恐怕越來越重。非常希望咱們班上的同志協助,而且有一個長期的一個計劃,每個人有個長期計劃,來幫助咱們開發慈氏學。這件事過去我已經強調過,可是現在看起來我們的任務,開發慈氏學的任務,不是輕了,而是更重了,而是更重要了。少數人肩膀扛的有點壓力太大了,是不是這樣子?不但我們……,就咱們班的同志就已經感到這樣子了,希望今後大家要注意,什麼是真正的慈氏學。胡曉光這文章,大家就可以參考參考,引起大家研究的興趣。這學術非討論不可,不討論不能發展。有矛盾不要緊,可是也應該有一個根據,我們的根據是什麼?這個根據就是慈氏學的經典。我想咱們開始的……1999年的開班,我說這麼幾句話。然後請呂新國同志把最近文字改動的給大家談一下,大家修改一下,咱們講的時候也根據修改的文字。上次也講了有點離題。(把修改後的情況介紹之後)
剛才說到勝解行地,看起來無著菩薩也是把這個勝解行地分成兩部分,一部分就是斷離四留住以前,是咱們可以分開當作順解脫分,名詞咱們還可以以後要變動一下也還可以變動一下,暫且用順解脫分。底下從四尋求跟四遍知,四如實知以後就是順抉擇分,暫且分開。這樣子,也就是我自己新發現,覺得是應該把勝解行地分作兩部分。爲什麼這麼分呢?也是根據現在《總攝大乘綱領論》的文字,前頭“由何雲何”能悟入所知能相?也就是能生起菩提心。尤其前頭斷離四留住這個頌子裏頭就有妙正菩提,念一念。(“當獲得妙正菩提。”)當獲得妙正菩提。在這個頌子裏就直接說出來了。前頭這一分,就是可以獲得妙正菩提,正好就是咱們所解說的,說悟入叁所知能相本身就是能生起菩提心。咱們以前就提到這個了,現在證明了。並且證明就可以得到妙正菩提,前頭都是能生起菩提心。
而這能生起菩提心是什麼個分段呢?也可以說它是順解脫分,就是順著徹底能夠得到究竟位這個解脫,能夠到這種解脫的氛圍,能夠順起這種氛圍,就是順解脫分,這個解脫就包括我們一直地從勝解行地一直到究竟地,都是屬于解脫分。關于這個順解脫分的名詞,咱們以後還可以考慮,現在就感覺到好象勝解行地裏頭好象也有這麼一個兩段,前頭一段就是把解脫的問題都交待了,是一個根本的問題,從我們勝解行地到究竟地,所有的解脫問題都在這裏頭表示出來。所以不但我們在文字結構上作這樣理解,並且對我們來說,我們都沒有修習的經驗,對我們來說很嚴重的問題就是,最初的這個順解脫分,我們應該怎麼理解?怎麼修行?這個問題非常重要。我們把這段文字結構跟它理論的結構能夠搞清楚的話,首先我們順解脫分可以開始呀。這是我們修習的路線啊,可以決定了。這簡直非常重要了,不只是我們對文字理解,對我們行動都有個很深的指導意義。
所以底下又分著順抉擇分,順抉擇分就好象是生起無分別智,也可以說生起下一段修習地,(糾錯)生起下一段的第一個就是初地,歡喜地,可以說它直接地就可以達到二取都滅的登入、生入如來的家族裏頭,參加如來的眷屬裏頭,這是個必由之路。那就我們希望我們大家仔仔細細地把它文字是怎麼回事、理論是怎麼回事搞得一清二楚,我們才能夠對我們行爲有一個規範,對我們行爲有一個規範就不簡單了,這是我們達到成佛的必由的階段。而且咱們已經摸到怎麼悟入叁所知能相,有這麼大的意義,好象很簡單的問題,包括著種種的問題。所以底下大家越看越是非常複雜,可是正是以簡喻繁,你要徹底能理解什麼是遍計所執性,什麼是依他起性,什麼是圓成實性,那就是一個很重……無論時間多長,道路多麼曲折,多麼複雜,但是我們也抓住它綱領性的問題。
所以看起來無著這個論,實際就是給我們怎麼樣能夠成佛一個很大的依據,然後我們再從藏文裏頭再把《瑜伽師地論》整個從藏文再翻一下,那就可以看出《瑜伽師地論》有地方要很配合所謂這個勝解行地,怎麼順抉擇分。恐怕順解脫分、順抉擇分在論裏頭那也是占很重要的地位。就是實際上是不是我們後人理解到《瑜伽師地論》……,瑜伽本來是“相應”的意思,也就是講止觀的意思,止觀就是跟叁性、叁所知能相來相應的意思,所以由我們這個《總攝大乘綱領論》可以把慈氏學整個給包羅進去。可是我們對這個文字,它太簡略,凝結的東西太多,是種精華,我們一般的人非常難理解,不但是理論,文字結構也是難理解。我們能夠把這種理論結構能參透,一步一步地由順解脫分、順抉擇分到入地,那打通這個線,我說這個意義太大了。
我們以前根本想不到這問題,四加行位誰都講,但是四加行位怎麼修法?底下咱們就要把《總攝大乘綱領論》文字結構要好好地來學習,來領會。這學習、領會不簡單,爲什麼我提倡大家學藏文呢?因爲他沒學藏文的摸不到這……,胡曉光他不會藏文,他對于《成唯識論》看得比較多,想得也不少,但是他老走得走那條舊路,他沒法出來。因爲他叁所知能相的問題,在漢文裏頭沒法真正解決。我們幸而在《總攝大乘綱領論…
《攝大乘論 第118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