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七識熏習的,要沒前七識熏習它也不存在,要沒人類起惑造業的話,它也沒有異熟識,也沒有阿賴耶識。
所以依他起是怎麼一個情況,也跟一般的世間的理解不一樣。那就是依他起必須生起時候就象種子必須依靠現行,現行必須依靠種子那樣,沒有一個獨立存在的東西,也沒有一個常一不變的東西,都是相似相續,你說沒有獨立存在的東西,沒有相續的東西,我們認爲好象,這個是不是存在呀?懷疑。所以要真正悟入所知能相的時候,那就是不但是圓成實性、真如必須離開你好象認爲最真實的遍計所執性,不但這個,所謂依他起的東西,也必須離開我們一般認爲真實存在的東西,又常又不變,又自己就能存在,絕對存在,必須修正這個觀念,才能你知道什麼是依他起,所以咱們提到四有四無的問題,就是這個問題,“只有相似相續,沒有常一不變;只有互相依存,沒有獨立存在”,這是決定又決定的。講依他起性必須這樣講,必須離開我們認爲絕對存在的東西,必須離開所謂有我有常的問題,所以從悟入所知能相叁種所知能相,那是比較難的,爲什麼難呢?就因爲我們習慣勢力,我們習慣這樣看,我們認爲真實的東西,必須有我有常,我們認爲能夠做原因的東西,也是必須有我有常,你說奇怪不奇怪?
所以怎麼看能悟入所知能相,這個問題是很重要的問題。所以必須是你能夠真正悟入叁自性,或者叁所知能相,你才能夠認爲真實,才能離開所謂過去的無明住地,無明所認爲的東西。所以悟入叁自性,或者叁所知能相,怎麼看,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所(以這裏)又關涉到一個問題很重要,底下我們看,不但什麼人能悟入,還在什麼地位上、什麼位置上能悟入。什麼地位能悟入呢?有四種地位,就是加行位、證見位、修習位、究竟位,四位,然後後頭就講到。
爲什麼先講這個四位呢?在四位裏頭能悟入所知能相。這點也可以當之(然是?)在無著這個論裏頭講這問題也是有它特色的,爲什麼這麼說呢?因爲什麼?究竟位也是能悟入所知能相,加行位也是能悟入所知能相,證見道位、修習道位都是能悟入所知能相,那就是深淺不同,地位有所不同,但是悟入的都是叁所知能相。不過最後,究竟位叫做無上正等正覺,無上正等菩提。所以能悟入叁種所知能相,實際上就是菩提心。不但最後的菩提心是無上正等正覺,(可是?)最初的菩提心就是加行位,要按我們說在加行位裏頭,就是勝解行位,對于徹底沒有所取能取,徹底沒有人我法我,這樣的理解,就是菩提心,那就是你能真正悟入所知能相,本身就是菩提心,就是覺心,不再是無明心。
提起菩提心的問題,又引起來,在中國過去,都認爲發菩提心,都是好象跟從前的聖賢,立志要做聖賢,那個聯系起來,我們立志要作佛,佛陀,那就是要發菩提心。可是,在藏文許多的慈氏學典籍裏面,解釋都是能生起菩提心,沒有這個發起菩提心。無著在《總攝大乘綱領論》藏頁是42頁,這麼短短的一個大乘一個總概括、總綱領,說得非常深細的問題,那也就是所謂生起菩提心是什麼?就是能悟入叁所知能相,能悟入所知能相就是能生起菩提心,並不是能發起菩提心。現在我們在勝解行位、在加行位,真正能認清叁性是怎麼回事情,叁所知能相是怎麼回事情,遍計所執性、依他起性、圓成實性到底是怎麼回事,你能悟入這個東西,就是已經能生起菩提心了,能生起覺心(菩提心就是覺心,就是對著無明來說的),能突破無明的圈套了。所以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我們真正要理解象無著菩薩在《總攝大乘綱領論》裏頭講的非常深細的叁種叁性,叁種所知能相,要真正能弄明白,那你就是能生起菩提心,一直到底就是成佛,都是一個菩提心。所以這個觀點、這個看法也是非常重要。我看旁的解釋《慈氏五頌》的時候,也提到這個能生起菩提心,可是在無著菩薩這個最重要的典籍裏頭全沒提到,明顯地提到這個生起菩提心問題,可是雖然沒有明顯提到,從這個勝解行位一直到究竟位都是要悟入叁所知能相,那就可以知道,生起這種覺悟心,實際上,生起這種悟入的心,實際上就是能生起菩提心,能生起覺心,所以更使我們更清楚把叁種所知能相能認識得一清二楚,能悟入得一清二楚,這就是覺心,這就是已經破了無明的卵殼,(就是)菩提心,覺心,那麼從此開始,我們就走向了覺途,覺悟之途,那是多麼幸運哪!
所以,可是,我們怎麼來能夠生起菩提心?底下咱們再講一段。
“此中誰能悟入所知能相耶?由心相續衆多聽聞大乘所熏習,無能量佛陀出現、獲得所聽聞、具有一向勝解、已善積累善根故,即已善積累福德與智慧資糧之菩薩。”
誰能悟入?這問題也不簡單。爲什麼有許多人,不能認識什麼叫真如?不能認識什麼叫唯識緣起?唯識依他起,只有唯識而無義,沒有遍計所執性?爲什麼有許多人念了很多的佛教的書,我們把無著的著作的《總攝大乘綱領論》在漢文裏翻了……至少翻本論翻了四次,經過四個譯師,在藏文裏也翻了兩次,翻了注解的跟本文的,意思是說很多人非常注意這個論,有許多譯師到中國來,他就是想法子,象真谛,就是想法子把這個真正的大乘的綱要叫人能理解。
可是理解這個的問題,我們過去也談,正聞熏習,還需要善知識的開導。我們也常常談到,有許多不但是我們普通的凡愚,就是由于……有許多是印度的大師,他也沒有真正理解這個叁自性,或者叁種所知能相,也沒理解。爲什麼這麼難于理解呢?爲什麼無著菩薩在這個論裏講得非常細致入微,非常深入,爲什麼漢譯不能把真實的情況翻譯得正確呢?爲什麼藏族的譯師跟印度的譯師合譯的、比較質量非常高的翻譯《總攝大乘綱領論》,在藏族地區有許多人就不理解,不但在藏族地區,就是在印度地區也是有許多人不真正理解,不真正懂得什麼叫叁種所知能相。所以這個問題就不簡單了。
看起來,無著、世親他們講得非常細致,非常入微,非常正確,非常是容易理解,爲什麼有許多譯師還譯不正確?爲什麼有許多大德,不但是西藏的所謂大德,連印度的所謂大德都沒有很正確地理解叁種所知能相,這是爲什麼?不能不引起人的探討,那就是要經過無數的劫,大劫,還要經過聽聞非常多的佛陀說法,碰到佛陀出世,並且還要積累福德資糧,而尤其是智慧資糧,積累這個,然後就形成了善根,所以經過這樣的努力,長期努力的結果,才能改變我們的無明住地的那種看法,才能解決什麼是遍計所執性的增益的問題,才能解決那個不增益就是不損減的問題。好象是很,這個兩個所知能相,好象很近,卻是非常非常遠,在無著就說,你要不增益遍計所執性,就是不損減圓成實性,你要不增益遍計所執性,你就能理解什麼叫依他起性,什麼是根本沒有常一不變,只有相似相續。
象這種好象是容易分別,可是爲什麼造成不容易明白的問題?到底怎麼回事?那麼由這個裏頭,就是你要積累福德資糧,跟智慧資糧,才能有善根,能生起勝解,所謂勝解,決定的認識,不可動搖的認識,你可以由不可動搖的認爲悟入,不可動搖的明白的(智慧?),你必須有一個……是有原因的。你不明白是有原因的,明白也是要有原因的,沒有遍計所執性是那樣子,但是你還有個依他起,有個積累的問題,有熏習的問題,有長期熏習的問題。
所以什麼人能夠悟入?什麼人能生起菩提心,這是不是簡單的問題。我們現在有的人容易理解這問題,有的人不容易理解這問題,要找個原因。今天先講到這兒。
《攝大乘論 第110講》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