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攝大乘論 第109講▪P3

  ..續本文上一頁的身識,女方的身識,都成爲了別識。成爲如同夢境一樣,那就是成爲沒有自性,這樣看。

  再有就是把非梵行轉化,轉化爲這樣的一種沒有所取能取,就如同非真正的身識,非真正的身識這樣的中,其中沒有能取所取,只有空性,空性也只有這種身識,這種非真正的身識。因爲什麼?所有的有自體的東西,都是實際上是增益出來的,跟著我們在現實生活裏頭,在現實男女交媾的問題上,好象是有個自體,有一個存在的東西,實際上這是根本不存在的,是增益出來的。但就是咱們曆劫很長時間的這種熏習,業煩惱的熏習,煩惱雜染,跟業雜染,長期熏習的結果,好象是有真正自性似的,和在真正的……非真正的了別識裏頭,個別的辨別識,個別的男方辨別識,跟女方辨別識裏頭的認爲有一個自己,認爲有一個不變的東西,在裏邊,那種是不存在的,那就是從身體的識,身識識,身識的了別識,來看,並沒有象我們夢中所見的那種定時、定處、或者不隨各自心識的那種,並且能夠有成爲出現赤白的問題的夢這樣的問題,好象有一種作爲,這種實際上都是過去我們的起惑造業長期的積累的結果,實際上這裏頭並沒有真正自體。所以唯識無義,唯有了別識,而沒有辨別識裏頭的那種所謂的真實的不變的東西,根本沒有。這是第五項,我們說身識的了別識。那麼這就是慢慢向非梵行向梵行轉化的問題。向梵行轉化就可以以夢中的男女相愛,相欲愛,作爲例子。這是第五項,叫身識了別識。

  第六項,我們提出意識了別識。意識了別識我們怎麼解釋?就是在意識裏頭這種非梵行的一種顯現,非梵行的顯現就是恩、愛、喜、足這麼四個環節。這個也可以顯現在我們普通的男女的之間的相愛的時候,也可以有這種四個階段的表現。就是從普通的意識來說,意識的了別識,它就可以表現出恩、愛、喜、足,這就是所謂世間的非梵行安排在了別識裏頭應該怎麼看?意識的了別識,它也是沒有自性的,沒有不變的東西的,于是乎就是有恩、愛、喜、足四個環節。這是意識的了別識,意識的了別識沒有一個自性,沒有常一不變的東西,只有識,這也是慢慢把非梵行轉化的一個步驟。

  第七就是轉化爲梵行,四梵行,四梵住,這就是把欲界衆生的非梵行最後淨治爲梵住或者梵行,轉化爲,那也就是把我們第八識裏頭雜染品的種子轉化爲梵行,那也就是把我們阿賴耶識的雜染品的種子來轉化。那就是我們欲界的非梵行最終應該怎麼樣子,最終應該成爲四梵行,就是使我們這阿賴耶識裏頭的這種執我、執常,還有貪著跟憎恨,等等的一系列的煩惱跟惡行的種子,都對治以後,使我們自己阿賴耶識能夠轉識成智,能夠成爲清潔的東西,而不複雜染。

  這是我們欲界有情最終的一個轉化,也就是我們要出家,要出離這個家庭這個範圍,既然有在家,就有出家的問題,就是出離非梵行的貪欲、執著,執著常樂我淨,還有靜,我們常常執著的不是四種,就是常樂我淨,還有第五種,幹淨的淨,清潔的淨,常樂我淨靜,一個是寂靜的靜,一個是幹淨的淨,清潔的淨。我們不但是四大目標,認爲世間可以有有爲法有四大目標,實際上還有一個認爲最幹淨的,最清淨法界我們當然是要證,要證這個最清淨法界那必須先要把這不清淨的東西對治、轉化以後,那就是由非梵行轉化爲梵行。

  這個梵行、梵住就是慈憫無能量,悲恻無能量,喜悅無能量,平舍無能量,四種無能量。那你在轉化成這種梵行、梵住的時候,我們要能淨治梵住的話,就成爲了慈憫無能量,那時候我們對衆生的慈憫沒有可能量的,這慈憫太無量無邊了,你轉化成這樣一個梵住,淨化成這樣一個梵住,慈憫無能量,不但慈憫,把由所謂真正快樂的都能利樂有情,把悲恻也無能量,悲恻就是對衆生的苦悲恻那種心是沒法能量的,太充分了。所以在這裏頭只有功德,沒有過失,轉化成這樣,悲恻無能量。再來喜悅無能量,喜悅的那個情況也是沒法子,比如說在心理上能夠量出來是多少,無能量。這個喜悅無能量,那就是對法樂,就是對無我無常,就是對普通的所謂常樂我淨靜,他們的世間的都是有可常的,或者根本沒有的五種、五義的、五種目標,在我們有爲法,就是我們自個煩惱跟業無明緣行,行緣識這樣情況底下,根本沒有所謂常樂我淨靜。在我們真正把非梵行轉化爲梵行、梵住的時候,把我們第八識裏頭的雜染,都轉化一空,那時候慈憫對衆生的慈憫、慈愛,是沒有能量的,沒法量的,那能量方面是沒法量的。悲恻無能量,就是對衆生的苦難,也是沒有法子能在主觀方面量出來的。喜悅無能量,我們這個喜悅更是沒法量的,沒法量就是在我們主觀方面沒法量,心理上沒法量。

  這翻作“平舍”,就是二取,所取能取,我們最主要的是要破除能取所取,就是舍掉這個能取所取,就是不增益這個能取所取,無著菩薩說得很清楚,能取所取這是我們增益出來的,根本是沒有的。要不增益的話,平舍,二者都舍,都不存在,增益出來的不增益,就是平舍,平舍二取的平舍,也是沒有能量的。這四種梵住,或者梵行,這時候把非梵行都轉化成梵住、梵行,就成爲在自己的阿賴耶識裏頭成爲清淨的,不複雜染,這時候就是完成了我們欲界衆生應該走的最後的道路。這就是真正達到彼岸,也是真正達到我們要走的最後道路。

  我們今天就把所謂這個個體體轉化爲集體體,從集體體又轉化爲無體體,這個路線,用非梵行跟梵行的這種說法,把它表示出來,那麼,我們就把這個菩薩能夠對衆生利益饒益一切有情這樣的叁十二義,能夠梵行淨化梵行這一項來詳細地把它表示出來,我們底下就可以歸到把十六個業跟叁十二個義先放在這兒,以後我們再想法子再把利樂有情饒益有情菩薩的所有方面都把它更詳細地解釋,下一次我們就開始講第四品。希望大家能夠看到我們新翻譯的第四品,下次再講。

  

《攝大乘論 第109講》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