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的身识,女方的身识,都成为了别识。成为如同梦境一样,那就是成为没有自性,这样看。
再有就是把非梵行转化,转化为这样的一种没有所取能取,就如同非真正的身识,非真正的身识这样的中,其中没有能取所取,只有空性,空性也只有这种身识,这种非真正的身识。因为什么?所有的有自体的东西,都是实际上是增益出来的,跟着我们在现实生活里头,在现实男女交媾的问题上,好象是有个自体,有一个存在的东西,实际上这是根本不存在的,是增益出来的。但就是咱们历劫很长时间的这种熏习,业烦恼的熏习,烦恼杂染,跟业杂染,长期熏习的结果,好象是有真正自性似的,和在真正的……非真正的了别识里头,个别的辨别识,个别的男方辨别识,跟女方辨别识里头的认为有一个自己,认为有一个不变的东西,在里边,那种是不存在的,那就是从身体的识,身识识,身识的了别识,来看,并没有象我们梦中所见的那种定时、定处、或者不随各自心识的那种,并且能够有成为出现赤白的问题的梦这样的问题,好象有一种作为,这种实际上都是过去我们的起惑造业长期的积累的结果,实际上这里头并没有真正自体。所以唯识无义,唯有了别识,而没有辨别识里头的那种所谓的真实的不变的东西,根本没有。这是第五项,我们说身识的了别识。那么这就是慢慢向非梵行向梵行转化的问题。向梵行转化就可以以梦中的男女相爱,相欲爱,作为例子。这是第五项,叫身识了别识。
第六项,我们提出意识了别识。意识了别识我们怎么解释?就是在意识里头这种非梵行的一种显现,非梵行的显现就是恩、爱、喜、足这么四个环节。这个也可以显现在我们普通的男女的之间的相爱的时候,也可以有这种四个阶段的表现。就是从普通的意识来说,意识的了别识,它就可以表现出恩、爱、喜、足,这就是所谓世间的非梵行安排在了别识里头应该怎么看?意识的了别识,它也是没有自性的,没有不变的东西的,于是乎就是有恩、爱、喜、足四个环节。这是意识的了别识,意识的了别识没有一个自性,没有常一不变的东西,只有识,这也是慢慢把非梵行转化的一个步骤。
第七就是转化为梵行,四梵行,四梵住,这就是把欲界众生的非梵行最后净治为梵住或者梵行,转化为,那也就是把我们第八识里头杂染品的种子转化为梵行,那也就是把我们阿赖耶识的杂染品的种子来转化。那就是我们欲界的非梵行最终应该怎么样子,最终应该成为四梵行,就是使我们这阿赖耶识里头的这种执我、执常,还有贪着跟憎恨,等等的一系列的烦恼跟恶行的种子,都对治以后,使我们自己阿赖耶识能够转识成智,能够成为清洁的东西,而不复杂染。
这是我们欲界有情最终的一个转化,也就是我们要出家,要出离这个家庭这个范围,既然有在家,就有出家的问题,就是出离非梵行的贪欲、执着,执着常乐我净,还有静,我们常常执着的不是四种,就是常乐我净,还有第五种,干净的净,清洁的净,常乐我净静,一个是寂静的静,一个是干净的净,清洁的净。我们不但是四大目标,认为世间可以有有为法有四大目标,实际上还有一个认为最干净的,最清净法界我们当然是要证,要证这个最清净法界那必须先要把这不清净的东西对治、转化以后,那就是由非梵行转化为梵行。
这个梵行、梵住就是慈悯无能量,悲恻无能量,喜悦无能量,平舍无能量,四种无能量。那你在转化成这种梵行、梵住的时候,我们要能净治梵住的话,就成为了慈悯无能量,那时候我们对众生的慈悯没有可能量的,这慈悯太无量无边了,你转化成这样一个梵住,净化成这样一个梵住,慈悯无能量,不但慈悯,把由所谓真正快乐的都能利乐有情,把悲恻也无能量,悲恻就是对众生的苦悲恻那种心是没法能量的,太充分了。所以在这里头只有功德,没有过失,转化成这样,悲恻无能量。再来喜悦无能量,喜悦的那个情况也是没法子,比如说在心理上能够量出来是多少,无能量。这个喜悦无能量,那就是对法乐,就是对无我无常,就是对普通的所谓常乐我净静,他们的世间的都是有可常的,或者根本没有的五种、五义的、五种目标,在我们有为法,就是我们自个烦恼跟业无明缘行,行缘识这样情况底下,根本没有所谓常乐我净静。在我们真正把非梵行转化为梵行、梵住的时候,把我们第八识里头的杂染,都转化一空,那时候慈悯对众生的慈悯、慈爱,是没有能量的,没法量的,那能量方面是没法量的。悲恻无能量,就是对众生的苦难,也是没有法子能在主观方面量出来的。喜悦无能量,我们这个喜悦更是没法量的,没法量就是在我们主观方面没法量,心理上没法量。
这翻作“平舍”,就是二取,所取能取,我们最主要的是要破除能取所取,就是舍掉这个能取所取,就是不增益这个能取所取,无著菩萨说得很清楚,能取所取这是我们增益出来的,根本是没有的。要不增益的话,平舍,二者都舍,都不存在,增益出来的不增益,就是平舍,平舍二取的平舍,也是没有能量的。这四种梵住,或者梵行,这时候把非梵行都转化成梵住、梵行,就成为在自己的阿赖耶识里头成为清净的,不复杂染,这时候就是完成了我们欲界众生应该走的最后的道路。这就是真正达到彼岸,也是真正达到我们要走的最后道路。
我们今天就把所谓这个个体体转化为集体体,从集体体又转化为无体体,这个路线,用非梵行跟梵行的这种说法,把它表示出来,那么,我们就把这个菩萨能够对众生利益饶益一切有情这样的三十二义,能够梵行净化梵行这一项来详细地把它表示出来,我们底下就可以归到把十六个业跟三十二个义先放在这儿,以后我们再想法子再把利乐有情饶益有情菩萨的所有方面都把它更详细地解释,下一次我们就开始讲第四品。希望大家能够看到我们新翻译的第四品,下次再讲。
《摄大乘论 第109讲》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