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摄大乘论 第110讲

  第110讲:第四品(卷二第17页第4行-10行)(1998年10月18日)

  前几次讲课都主要是讲我们欲界众生没有脱离非梵行的这个范畴,所以在怎么样地转化为梵住或者梵行讲得比较多,但是要是结合当前世界上的实际,恐怕咱们讲的还不够。那么现在人类处在这种当前的情况,一个是可持续性的发展,使保护环境不染污,环境清净,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理想,再来就是人与人之间怎么和平共处,互相帮助,就是所谓“无私的和平”,不互相扰乱,而互相帮助,这两个,一个是能持续地发展,环境问题,一个是人与人之间能够互相合作、互利,所谓无私的和平,这两大人生的理想,在当前这个世界上必须要竖立起来。所以我们特别谈了一下,一个环境问题,一个家庭问题。这都是可以说使得环境也清净,人生也能够安宁,两个理想。正是中国的儒家道家的思想,很注意环境保护,很注意好生的问题,很注意家庭伦理,“男女居室,人之大伦也。”特别注意大伦的问题。

  而我们指出《大学》跟《中庸》,以至于道家的齐物跟逍遥的问题,都是想法子对当前人类怎么样地安排人间的善,世间善比较好的问题,尤其在我们现在抗洪的精神发展之余,也更想到由个体体转化为集体体的问题,这也使得我们中华民族从20世纪到下个世纪的展望的问题。也可以说,由我们佛教传到中国来,已经两千年了,应该迎接第三个一千年的这个时候,我们也展望怎么样地能够由非梵行的问题转化为四个梵住或者四个梵行的问题,就是上次我们也谈到怎么能净化我们每个人的世界、人生的问题,也就是要怎么样能净化我们每个人的阿赖耶识的问题,所以提出来四梵住的问题。那也就是我们由世间善转化为出世间无漏善,这个问题。

  转化这个无漏善的问题,必须有一个出家的问题,这是好象释迦牟尼逾城出家,来求出世间道的这个问题,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出离家庭,来寻求出世间道的问题。当然是这出家也有形式问题,就是把发剃了,受具足戒,离开家庭,到另外的一个寺庙组织结构里头生活,也有这样的形式的问题,也有关于内容的问题。不只是形式,不只是我们把头发剃了,再受了具足戒,生活都有很多的改变,穿着等等的,还一个内容问题。内容怎么样由集体体到转化为无体体,这个问题是更重要的问题。

  所以这个不只是形式问题,牵涉到种种方面,最主要的咱们上次也谈到,怎么样净化我们自己的阿赖耶识的问题。所谓真如,作为如来藏的时候,那就还是真如在缠才叫如来藏,怎么样我们这个真如解脱了缠缚,解脱了阿赖耶识里头的杂染种子,怎么能够达到这个目的,那是一个最中心的问题,内容很深的问题。所以咱们上次提到四梵行,就是慈悯无能量,悲恻无能量,喜悦无有能量,平舍,就是二取平舍无有能量,达到这四个四梵住、四无能量的地步,那是一个很长期的问题。

  今天我们就想转到这个长期的问题,就是第四品,《总摄大乘纲领论》的第四品,“悟入所知能相品”,我们要开始讲。这也就是我们长期要净化我们的第八识,咱们说是染污的问题,杂染的的问题,世间说就是污垢的问题,污染问题,世间叫污染,我们净化我们的阿赖耶识,叫做净化(染污)杂染。那么今天我们就开始讲第四品,这第四品更是非常对于我们怎么样地长期净化我们的第八识,阿赖耶识的问题。这个品呢,从前头讲“所知依品”、“所知能相品”,那都是讲理论的问题,我们现在转到开始行动,开始修行,修习,开始我们净化我们的阿赖耶识的杂染的问题。

  这个第四品非常非常重要,在我个人来学习这个无著讲的《总摄大乘纲领论》,越学越觉得太精粹了,太重要了,可以说是大乘佛教里的一个最重要的纲领,也是慈氏菩萨的五个颂子跟《瑜伽师地论》等等的一个最核心的问题,都包括在《总摄大乘纲领论》里头了,所以我们对于这个论,下的功夫是要……还觉得,虽然讲的时间很长了,讲的话也不少了,但是离的真正能够通达这问题,还是需要我们共同努力,我是常常地想到是,互教互学,教学相长,尤其是《总摄大乘纲领论》这个书,要叫我们讲的人、听的人共同来开发,来理解,这个真是太重要了。

  真正的《总摄大乘纲领论》在汉文里头已经翻了四次,连上两个注解的翻译那就是六次,藏文也翻得次数不少。所以这个书,可以说是无著能够把慈氏的五颂跟《瑜伽师地论》传到人间以后,就据他个人的理解写成的一个最扼要、最简洁这样一个著作。所以我们应该继续想法子由讲课的人、由听课的人,一齐把它,尤其把藏文的翻译《总摄大乘纲领论》,我们想法把它翻译成汉文,非常精确的汉文,叫大家一齐受益,这是我们当前,我们越来越觉得是非常必要。现在我们就开始讲第四品。把这第四品前头这一段稍微念一遍,慢一点儿。

  “如是解说所知能相时,如何看悟入所知能相耶?即是由多闻熏习之所依、既非阿赖耶识所摄,如其阿赖耶识之方式、由如理作意思惟所摄、具有生起显现为法与义之道理、犹如所取事体之所依、具有能看见之诸意识中诠说之种子。”

  这段讲的,我们怎么样地看,能悟入所知能相?怎么看?我们对前头第三品,能够悟入,这样的一个问题,我们怎么看?这个如何能悟入所知能相,看起来悟入所知能相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那么底下你们慢慢大伙知道,怎么样悟入所知能相多么重要,可以说前边已经讲到这个所知能相的可以说最简洁、最明确把三性说得非常清楚,但是,我们欲界众生开始了转化阿赖耶识的里头的杂染种子,走到这个时候,再看怎么悟入三性问题,悟入所知能相,可以说我们悟入三种所知能相,是我们最中心的问题。

  因为什么?我们最中心的问题是证真如的问题,是能够证入第一欢喜地、最欢喜地的问题,能悟入第一地,也就是我们能够作为如来的家庭,如来的所属的里头一个分子,也就是将来我们要真正能够达到成佛的问题。所以怎么样看我们能够悟入所知能相,那是可以说是非常非常重要的问题。因为这里头就有怎么能够不再增益遍计所执性,也就是不再损减圆成实性,不再损减真如。

  那我们,尤其在我们中国佛教史上,怎么理解真如的问题,还是不大明确的。所以怎么才叫能证真如呢?那就是不增益遍计所执性,也就是不损减圆成实性。所以怎么能证真如呢?最主要的是你不再增益遍计所执性。遍计所执性最简单的说法,就是一个认为有自性,一个认为有常一不变,这是最主要的,而实际上真实的情况,跟我们所无明所认为的那个常乐我净静完全不一样,尤其根本无我,根本没有常,非我们认为有我有常不可。非认为,非不放下,不再不增益我跟常,这件事情在我们凡夫,是很难做到。

  为什么很难做到?就是因为我们无明住地,我们无明所盲的时间太长了,所以我们的人生观、世界观都离不开常一不变,都离不开独立存在的东西。那么这两个最主要的问题,正是使我们颠倒、错乱,自个制造许多障碍,以至做出许多不合理的行动,以至我们现在受到这样子一种异熟果,以至我们现在所受的一切,很麻烦、很难理解的、不可思议的事件,就是异熟果的事件。这都是因为真正要找出原因,那你还是找你过去根本没有的常一不变、根本没有的独立存在,你非认为有不可,这就障碍着我们能认为真实,能认为什么叫真如。所以虽然翻译中的有很多讲真如,但是实际上,什么是真如,在我们脑子里这还是个未知数。因为什么?就因为我们认为的这真如都是常一不变的,都是独立存在的,有自性的,而真正的真如,跟我们所想象的,那无明所认为的那真实,正正相反。

  无明认为的真实,还一个保障,就是我们利用语言,名言,就是现在符号职,信息呀,这符号、信息就是有我有常的一种保证,这是我们不相信无我无常的一个根据。这么讲好象对……你这么讲人生观、世界观跟一般的想法都不一样了。所以这里头就是它已经不属于阿赖耶识,我们千生万死所经历的之中,都觉得有一个我,有一个常。而且是我们利用语言利用惯了,利用符号、利用信息,尤其现在信息社会,利用计算机,联网的计算机,那是无量无边的符号,无量无边的信息,都很短的时间就传来了,使得我们这个世界好象非常非常广大,非常非常不可思议,你说现在这个信息这么灵通,这么广博,广大,复杂,很短的时间,都传到我的耳边,传到我的脑袋里头来,或者应接不暇,可是每一个名词,每一个信息,都代表了一个确定不移的一个看见的东西,一个所看见的东西,那就是一个所取的东西,一个能取的东西,我们脑子就是能取,这些信息就是所取,这个所取千差万别,应接不暇,到底语言、符号或信息它所代表的是什么?实际上它代表的是一种所谓名言跟事体之外,有一个义,有一个所指代的实体,就是我们《总摄大乘纲领论》里头无著菩萨所说的义,所说的我。这名言确切所指的那个东西,根本没有,只有这名言跟事体,没有真正在事体上有一个常一不变、独立存在的东西,有自性的东西,没有,就因为你有这个名言给它做支柱,就是因为这样子。

  所以我们对于什么是不再增益遍计所执性,也就是不再损减圆成实性,对于这个方面是很不……,我们认为的真如,正是有我有常的,而实际佛教讲的,佛证真如证的那真如,跟我们所认为的有我有常的正相反,所以必须你不增益我跟常,才能理解这真如,不但这个,你真正理解无我无常,你才能理解依他起性,依他起性,象阿赖耶识,本身它就是相似相续的,没有常一不变的东西,假设阿赖耶识是能常一不变的,它就不能受熏,它也不能生起现行,常一不变的东西你怎么叫它受熏?它又怎么能够相似相续来执行现起的任务呢?它就(是)不动的,不变的,死东西。

  所以三性的问题,是跟我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完…

《摄大乘论 第110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