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謂欲愛的問題,就是怎麼貪嗔癡,這個叁毒很厲害,癡就是無明,無明就是本來沒有常,沒有我,沒有自性,偏偏非要增益出來自性,本來不應當貪著,不應該嗔恨,竟然還是照舊的貪著,造成人與人之間的嗔恨,這種說是一方面又是要善法,一方面又是要惡法,所以這樣子是當然人類一個特殊的性格,自個非要找不自在,這個問題是不是很嚴重?
咱們今天還要講一下,中國儒家、道家它對于現在現前的問題,又有德愛,又有欲愛,兩種的摻雜不清,糾纏不清,這在中國儒家、道家他們是怎麼看的?爲什麼提出這樣的問題來?那就是中國這個文化,還有它的非常可注意的地方,並且中國的儒家道家的文化,可以解決一些當前人類的困惑這問題,另外,也可以說,我們把東方文化儒道兩家這個思想要給它弄清楚以後,就是我們不但要開發慈氏學,這樣非常非常重要解決人類解脫問題,也要注意世界現在這樣子一種困惑的問題,是不是用儒家道家的說法能夠解決一些。那麼這個問題解決以後,就是既解決了開發慈氏學,也回頭開發一下儒家道家的思想,因爲儒家道家雖然生在中國,但是現在一般人已經陌生了,而且儒家道家的文獻,用現在的人的一種學習方法,也很難理解,那就是咱們開發慈氏學的之余,也利用慈氏學給它儒家道家的思想定定位,這樣定定位以後,它就不至于象過去中國佛教史裏頭,還在用東方儒道兩家的思想跟佛教大乘佛法再摻和在一起。就是把它定位好了,也就是有利于我們對于大乘佛法接軌也就方便了。否則老摻雜在一起,到底是不是出世間的,分不清楚。
過去也講到了,對于儒家的《四書》、《論語》、《孟子》、《大學》、《中庸》,跟道家的《老子》、《道德經》,跟《莊子》,以至《列子》,我們都可以在我們開發慈氏學之余,作一點世間善的工作,把《大學》、《中庸》等等的書,能夠也給它一個解釋,也給它一個看法,這或者對于當前以至世界兩大目標,一個是可持續發展,一個是無私的和平,可以有些好處。我今天帶來了《大學》,《中庸》也要拿來,給大家看一下,我過去也常常提到《中庸》、《大學》,那麼就是我們看《大學》、《中庸》的主要思想,現在《大學》裏頭還講格物、至知、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儒家是有一個系統,在注意集體體的問題,注意個體體轉化爲集體體的問題。
爲什麼這麼說?什麼叫格物?什麼叫至知?格物,就是如其物而格之,也就如同莊子所謂齊物,如其物而齊之。格,把一個東西格化一下,給它一個位置,對于其它的物都能夠達到真正體會的地步,就是所謂“民胞物與”,跟人民成爲胞,同胞,跟物成爲一體的樣子,“體物而不遺”。所以道家說是齊物才能夠逍遙,而儒家是你能如其物而格之,那你是能至知。至知就是能夠申張共同的認識。人跟人之間沒有共同的認識就是各自爲政,你不是需要貨物,我就造貨物,你是上帝,我封你個上帝,我給你造商品,這商品可以假冒低劣,也可以造次的,說你是上帝,你就得好好地買我的貨。這種完全不是一種能生起共同的認識,以各自的認識作爲基礎,象這樣的賣東西的人跟買東西的人打不通,不但打不通,還是我欺騙你,你得受著,互相的心都不正,意也不能誠,你說互相之間的心是不是都是邪的,都各自一偏(片?),意思是不是……買的人跟賣的人的意思互相不一致,現在尤其是,只要我多賺錢,我什麼都可以做,無所謂個人主義。
這種不是有共同的認識,只有各自的認識,這樣的心也不正,意也不誠。所以《大學》裏也談,要“克己複禮”,要把自己的私心雜念克服了以後才能複禮,所謂複禮也就是恢複人與人之間的和平共處,禮就是和,和爲貴,也可以說禮就是和平問題,人與人之間的和平相處,都各自懷著鬼胎,你說這樣子能不能通氣?能不能認識一致?能心往一處想、力往一處用?所以這種都是要打破私心雜念,打破個體體,不能以一己之私來把共同的認識都給泯滅了。(休息)
心正,意誠,以集體體爲體才有心正、意誠的問題,才有逍遙的問題,才有互相之間平安無事的問題,才有老也可以真正成了老,而幼真正成爲幼,在家庭裏頭,中年也真正成爲中年。所以這樣子修了身,每個人,不管男女老幼,都有修身的問題,都有互相有一個共同的認識問題,這樣子才能互相打成一片,這樣才能夠家也齊了,國也治了,天下也太平了。這樣才能達到什麼叫做可持續發展,什麼叫無私的克己的和平。所以有這樣子共同的認識是最重要的,有共同的認識,另外也可以說的,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才是真正的共同認識。我自個立了,不立人,我自個達了,不達人,那才是不叫有共同的認識。我一個人站立起來能夠生存上沒有問題,那就算了了,那就還不是有共同認識。
所以一定要克己,一定象“發而皆中節”,“喜怒哀樂”未發以前的叫做中,也有人……(講)未發以前也就是阿賴耶識的種子,也就是莊子……啊老子說的“有無相生”。阿賴耶識的種子能生起現行,現行又熏成種子,這個問題是一個大乘佛教理論最中心的一個問題,也就是把世界所以然的問題弄得一清二楚。過去象禅宗也注意未發之中,可是它講不到種子生現行、現行熏種子,所以“發而皆中節”,“喜怒哀樂”,發了以後都中節,中節的意思就是和平的意思,就是克己複禮,恢複和平,互相之間沒有矛盾,或者矛盾非常小,“發而皆中節”,好象有個節奏,人生有一個律動,佛教裏說戒律,這個律,律動,人生的一個律動,那是非常美妙的,那就拿現在抗洪精神來說,全國一致,那是什麼一種狀態,它就是集體體,達到這種共同的認識,共同的行動,共同的節奏,這是不得了的。要拿這種精神來搞任何事情,那是可以說是沒有什麼太難的問題。不過能達到這種精神是比較難,現在有好多地方,還出現利用抗洪的問題,達到個人的私心,還有這樣的問題。
所以怎麼能使個體體轉化成集體體?欲愛能轉化成德愛?這是很大的問題。尤其在當前。好象是經濟效益也占,社會效益他也占,是不是有真正離開社會效益的經濟效益?我有點懷疑。必須符合社會效益,才能叫做經濟效益,否則那個經濟效益就不是個效益。那就是個體、自私。
“發而皆中節”,人生是有這麼一個美妙的律動的,所以在儒家的看法,獨樂樂還是衆樂樂?還是大家一塊兒樂算樂呀?還是只是個人樂才樂?這是孟子談到的。也講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家庭裏頭我能夠把老人真正當作老人,那就是真正的達到跟老人和平共處,能夠真正把老人的生活安置得好。“幼吾幼”是把家庭的幼年,我們都無論老年、無論中年,都把幼年把他對待好,要安排好,那也就是老年的身也修了,中年的身也修了,這樣家才能夠真正齊了,真正達到和平。所以人與人之間在家庭裏就能夠表現出來,無論老年,無論中年,無論幼年,無論嬰兒,都各得其所,這就是一個齊家的齊,這個家所以能齊,就因爲每個人的身都修了,都能克己,都能“發而皆中節”,一個家庭成功,這樣一個和諧美妙的節奏的、律動的機構,那你多……最應該實現的。
把這種精神放在社會,把這種抗洪的精神放在國際,那你說還有什麼解決不了的問題。(吳非問:從欲愛到德愛,德愛之後應該是怎麼一種狀態?)那就是無體體,只有大乘佛教是前途。(只有達到德愛了才能談無體體,才能談大乘佛教?)對,才能達到無體體,由集體體轉化爲集體體(無體體之誤?——整理者注),明白了嗎?(先有集體體,後有無體體?)你淨搞個體體,你怎麼談到無體體?必須是兩層轉化,個體體轉化爲集體體,然後才能集體體轉化爲無體體。那就是我們今天正要談的,東方哲學裏頭儒家道家是集體體,這個位置給它定了以後,才能很順利地達到大乘佛法的無體體。(儒家的大同社會是不是集體體的一種圓滿理想呢?)那就是一種集體體,達不到無體體。所以我們現在要開發慈氏學,也同時開發儒家道家的思想,使它的位置定了,就是定到集體體上,才能夠順利轉化爲大乘佛法的無體體。才能真正理解什麼叫無體體。否則還是拿集體體當作無體體,障礙無體體的認識。
我們今天談到東方文化,就是儒家道家定位的問題,也就是要真正開發慈氏學。可是現在就有一個前提,因爲現在一般人對儒家道家的思想,認識還不清楚,就過去認識也不清楚,那就是還需要我們用慈氏學的理論來把它廓清,弄清楚,認識清楚。所以身修以後才家齊,家齊以後國治,國治以後才天下都平。
今天我們就說到什麼叫可持續的發展,什麼是無私的和平,可以說都奠基于集體體之上。今天能夠把儒家道家的著作我們想法大家都能夠用一點兒功夫,把它認識一下,大家不妨也把儒家的四書,道家的老莊,莊子,甚至于列子,都可以研究一下。不但對中國現實有好處,對世界,所謂世界的可持續的發展,無私的和平,也有好處。那就是對世界將來能開發慈氏學也有好處。所以現在咱們以《大學》裏頭說到身修而家齊,它這身修家齊有具體的內容,就是心正啊,意誠啊,“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不是以力來……,是以心來比心,將心比心,而不是以力量來互相比。家庭也是如此,老人們力量差,幼嬰力量也差,中間的中年力量就大,他可以尊老愛幼,所以由家庭這個表率,就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那就是把身修家齊又擴充到社會,擴充到世界。我們把老人安排好,把小孩兒安排好,拿這個安排的心思,這種意向來對待一切人,對待世界的老人,對世界的小孩兒,這就是一種自然的發展,就是可持續的發展,就是無私的和平。你說人與人之間,由家庭到全世界于一條線,是不是分不開的。所以儒家身修以後就家齊,家齊以後就國治,國治而平天下。
“男女居室,人之大倫也。”男女這件事,是有同體的問題,集體體的問題,也有個體體的問題,摻雜一起,很容易把集體體變成個體體。所以現在這種隨便離婚,隨便有外遇,隨便就同居,隨便就離居,這個問題是個破壞性的。正是把男女居室不當作真正的大倫事來看,當作個人的一種小事,自由的事情,其實這是最大的錯誤。非梵行的問題,也是欲界衆生離不開的問題,也是又摻雜欲愛,又摻雜德愛,所以怎麼樣處理發呢?那也就是在家庭裏頭,我們把男女老中青幼嬰的所有的身體,都給安排得很好,互相是將心比心,而不是將力比力,而是以力來相扶持,那就是拿這種精神如同拿我們抗洪的精神發揮到一切事情,那是多美妙的事情,這是人間的美妙的事情。進一步,轉化爲無體體,那你說是多麼快樂的事情,這種快樂世間沒有的。
今天主要沒有把非梵行以至轉化成梵行,這問題下次咱們還要講一下。因爲這問題不是個小事情,不但是生人的問題,而且是把人安置到最逍遙、最快樂、最自在的位置上,那也就是淨化梵住。下次我們還繼續講。而且希望大家把今天介紹給大家的《大學》、《中庸》四書,老莊都可以看一看,都可以用我們這個個體體、集體體、無體體分析一下。
我覺得尤其我最近感覺到《總攝大乘綱領論》這個書雖然在藏文只有四十二頁,這個書非常非常重要,是大乘佛法的真正的綱領,真正的精華,所以我希望同仁每個人都把這個書拼命地要學好,那也就是把藏文的翻譯把它弄得一清二楚。好,我們今天先講到這兒。
《攝大乘論 第108講》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