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摄大乘论 第108讲▪P2

  ..续本文上一页谓欲爱的问题,就是怎么贪嗔痴,这个三毒很厉害,痴就是无明,无明就是本来没有常,没有我,没有自性,偏偏非要增益出来自性,本来不应当贪著,不应该嗔恨,竟然还是照旧的贪著,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嗔恨,这种说是一方面又是要善法,一方面又是要恶法,所以这样子是当然人类一个特殊的性格,自个非要找不自在,这个问题是不是很严重?

  咱们今天还要讲一下,中国儒家、道家它对于现在现前的问题,又有德爱,又有欲爱,两种的掺杂不清,纠缠不清,这在中国儒家、道家他们是怎么看的?为什么提出这样的问题来?那就是中国这个文化,还有它的非常可注意的地方,并且中国的儒家道家的文化,可以解决一些当前人类的困惑这问题,另外,也可以说,我们把东方文化儒道两家这个思想要给它弄清楚以后,就是我们不但要开发慈氏学,这样非常非常重要解决人类解脱问题,也要注意世界现在这样子一种困惑的问题,是不是用儒家道家的说法能够解决一些。那么这个问题解决以后,就是既解决了开发慈氏学,也回头开发一下儒家道家的思想,因为儒家道家虽然生在中国,但是现在一般人已经陌生了,而且儒家道家的文献,用现在的人的一种学习方法,也很难理解,那就是咱们开发慈氏学的之余,也利用慈氏学给它儒家道家的思想定定位,这样定定位以后,它就不至于象过去中国佛教史里头,还在用东方儒道两家的思想跟佛教大乘佛法再掺和在一起。就是把它定位好了,也就是有利于我们对于大乘佛法接轨也就方便了。否则老掺杂在一起,到底是不是出世间的,分不清楚。

  过去也讲到了,对于儒家的《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跟道家的《老子》、《道德经》,跟《庄子》,以至《列子》,我们都可以在我们开发慈氏学之余,作一点世间善的工作,把《大学》、《中庸》等等的书,能够也给它一个解释,也给它一个看法,这或者对于当前以至世界两大目标,一个是可持续发展,一个是无私的和平,可以有些好处。我今天带来了《大学》,《中庸》也要拿来,给大家看一下,我过去也常常提到《中庸》、《大学》,那么就是我们看《大学》、《中庸》的主要思想,现在《大学》里头还讲格物、至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是有一个系统,在注意集体体的问题,注意个体体转化为集体体的问题。

  为什么这么说?什么叫格物?什么叫至知?格物,就是如其物而格之,也就如同庄子所谓齐物,如其物而齐之。格,把一个东西格化一下,给它一个位置,对于其它的物都能够达到真正体会的地步,就是所谓“民胞物与”,跟人民成为胞,同胞,跟物成为一体的样子,“体物而不遗”。所以道家说是齐物才能够逍遥,而儒家是你能如其物而格之,那你是能至知。至知就是能够申张共同的认识。人跟人之间没有共同的认识就是各自为政,你不是需要货物,我就造货物,你是上帝,我封你个上帝,我给你造商品,这商品可以假冒低劣,也可以造次的,说你是上帝,你就得好好地买我的货。这种完全不是一种能生起共同的认识,以各自的认识作为基础,象这样的卖东西的人跟买东西的人打不通,不但打不通,还是我欺骗你,你得受着,互相的心都不正,意也不能诚,你说互相之间的心是不是都是邪的,都各自一偏(片?),意思是不是……买的人跟卖的人的意思互相不一致,现在尤其是,只要我多赚钱,我什么都可以做,无所谓个人主义。

  这种不是有共同的认识,只有各自的认识,这样的心也不正,意也不诚。所以《大学》里也谈,要“克己复礼”,要把自己的私心杂念克服了以后才能复礼,所谓复礼也就是恢复人与人之间的和平共处,礼就是和,和为贵,也可以说礼就是和平问题,人与人之间的和平相处,都各自怀着鬼胎,你说这样子能不能通气?能不能认识一致?能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用?所以这种都是要打破私心杂念,打破个体体,不能以一己之私来把共同的认识都给泯灭了。(休息)

  心正,意诚,以集体体为体才有心正、意诚的问题,才有逍遥的问题,才有互相之间平安无事的问题,才有老也可以真正成了老,而幼真正成为幼,在家庭里头,中年也真正成为中年。所以这样子修了身,每个人,不管男女老幼,都有修身的问题,都有互相有一个共同的认识问题,这样子才能互相打成一片,这样才能够家也齐了,国也治了,天下也太平了。这样才能达到什么叫做可持续发展,什么叫无私的克己的和平。所以有这样子共同的认识是最重要的,有共同的认识,另外也可以说的,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才是真正的共同认识。我自个立了,不立人,我自个达了,不达人,那才是不叫有共同的认识。我一个人站立起来能够生存上没有问题,那就算了了,那就还不是有共同认识。

  所以一定要克己,一定象“发而皆中节”,“喜怒哀乐”未发以前的叫做中,也有人……(讲)未发以前也就是阿赖耶识的种子,也就是庄子……啊老子说的“有无相生”。阿赖耶识的种子能生起现行,现行又熏成种子,这个问题是一个大乘佛教理论最中心的一个问题,也就是把世界所以然的问题弄得一清二楚。过去象禅宗也注意未发之中,可是它讲不到种子生现行、现行熏种子,所以“发而皆中节”,“喜怒哀乐”,发了以后都中节,中节的意思就是和平的意思,就是克己复礼,恢复和平,互相之间没有矛盾,或者矛盾非常小,“发而皆中节”,好象有个节奏,人生有一个律动,佛教里说戒律,这个律,律动,人生的一个律动,那是非常美妙的,那就拿现在抗洪精神来说,全国一致,那是什么一种状态,它就是集体体,达到这种共同的认识,共同的行动,共同的节奏,这是不得了的。要拿这种精神来搞任何事情,那是可以说是没有什么太难的问题。不过能达到这种精神是比较难,现在有好多地方,还出现利用抗洪的问题,达到个人的私心,还有这样的问题。

  所以怎么能使个体体转化成集体体?欲爱能转化成德爱?这是很大的问题。尤其在当前。好象是经济效益也占,社会效益他也占,是不是有真正离开社会效益的经济效益?我有点怀疑。必须符合社会效益,才能叫做经济效益,否则那个经济效益就不是个效益。那就是个体、自私。

  “发而皆中节”,人生是有这么一个美妙的律动的,所以在儒家的看法,独乐乐还是众乐乐?还是大家一块儿乐算乐呀?还是只是个人乐才乐?这是孟子谈到的。也讲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家庭里头我能够把老人真正当作老人,那就是真正的达到跟老人和平共处,能够真正把老人的生活安置得好。“幼吾幼”是把家庭的幼年,我们都无论老年、无论中年,都把幼年把他对待好,要安排好,那也就是老年的身也修了,中年的身也修了,这样家才能够真正齐了,真正达到和平。所以人与人之间在家庭里就能够表现出来,无论老年,无论中年,无论幼年,无论婴儿,都各得其所,这就是一个齐家的齐,这个家所以能齐,就因为每个人的身都修了,都能克己,都能“发而皆中节”,一个家庭成功,这样一个和谐美妙的节奏的、律动的机构,那你多……最应该实现的。

  把这种精神放在社会,把这种抗洪的精神放在国际,那你说还有什么解决不了的问题。(吴非问:从欲爱到德爱,德爱之后应该是怎么一种状态?)那就是无体体,只有大乘佛教是前途。(只有达到德爱了才能谈无体体,才能谈大乘佛教?)对,才能达到无体体,由集体体转化为集体体(无体体之误?——整理者注),明白了吗?(先有集体体,后有无体体?)你净搞个体体,你怎么谈到无体体?必须是两层转化,个体体转化为集体体,然后才能集体体转化为无体体。那就是我们今天正要谈的,东方哲学里头儒家道家是集体体,这个位置给它定了以后,才能很顺利地达到大乘佛法的无体体。(儒家的大同社会是不是集体体的一种圆满理想呢?)那就是一种集体体,达不到无体体。所以我们现在要开发慈氏学,也同时开发儒家道家的思想,使它的位置定了,就是定到集体体上,才能够顺利转化为大乘佛法的无体体。才能真正理解什么叫无体体。否则还是拿集体体当作无体体,障碍无体体的认识。

  我们今天谈到东方文化,就是儒家道家定位的问题,也就是要真正开发慈氏学。可是现在就有一个前提,因为现在一般人对儒家道家的思想,认识还不清楚,就过去认识也不清楚,那就是还需要我们用慈氏学的理论来把它廓清,弄清楚,认识清楚。所以身修以后才家齐,家齐以后国治,国治以后才天下都平。

  今天我们就说到什么叫可持续的发展,什么是无私的和平,可以说都奠基于集体体之上。今天能够把儒家道家的著作我们想法大家都能够用一点儿功夫,把它认识一下,大家不妨也把儒家的四书,道家的老庄,庄子,甚至于列子,都可以研究一下。不但对中国现实有好处,对世界,所谓世界的可持续的发展,无私的和平,也有好处。那就是对世界将来能开发慈氏学也有好处。所以现在咱们以《大学》里头说到身修而家齐,它这身修家齐有具体的内容,就是心正啊,意诚啊,“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不是以力来……,是以心来比心,将心比心,而不是以力量来互相比。家庭也是如此,老人们力量差,幼婴力量也差,中间的中年力量就大,他可以尊老爱幼,所以由家庭这个表率,就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那就是把身修家齐又扩充到社会,扩充到世界。我们把老人安排好,把小孩儿安排好,拿这个安排的心思,这种意向来对待一切人,对待世界的老人,对世界的小孩儿,这就是一种自然的发展,就是可持续的发展,就是无私的和平。你说人与人之间,由家庭到全世界于一条线,是不是分不开的。所以儒家身修以后就家齐,家齐以后就国治,国治而平天下。

  “男女居室,人之大伦也。”男女这件事,是有同体的问题,集体体的问题,也有个体体的问题,掺杂一起,很容易把集体体变成个体体。所以现在这种随便离婚,随便有外遇,随便就同居,随便就离居,这个问题是个破坏性的。正是把男女居室不当作真正的大伦事来看,当作个人的一种小事,自由的事情,其实这是最大的错误。非梵行的问题,也是欲界众生离不开的问题,也是又掺杂欲爱,又掺杂德爱,所以怎么样处理发呢?那也就是在家庭里头,我们把男女老中青幼婴的所有的身体,都给安排得很好,互相是将心比心,而不是将力比力,而是以力来相扶持,那就是拿这种精神如同拿我们抗洪的精神发挥到一切事情,那是多美妙的事情,这是人间的美妙的事情。进一步,转化为无体体,那你说是多么快乐的事情,这种快乐世间没有的。

  今天主要没有把非梵行以至转化成梵行,这问题下次咱们还要讲一下。因为这问题不是个小事情,不但是生人的问题,而且是把人安置到最逍遥、最快乐、最自在的位置上,那也就是净化梵住。下次我们还继续讲。而且希望大家把今天介绍给大家的《大学》、《中庸》四书,老庄都可以看一看,都可以用我们这个个体体、集体体、无体体分析一下。

  我觉得尤其我最近感觉到《总摄大乘纲领论》这个书虽然在藏文只有四十二页,这个书非常非常重要,是大乘佛法的真正的纲领,真正的精华,所以我希望同仁每个人都把这个书拼命地要学好,那也就是把藏文的翻译把它弄得一清二楚。好,我们今天先讲到这儿。

  

《摄大乘论 第108讲》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