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讲:非梵行教诫
(1998年10月4日)
今天咱们还是接着上次讲,讲梵行跟非梵行的第四部分,第四部分讲得时间很长了,现在还想多讲一点儿。因为什么呢?因为咱们都是欲界众生,有的出家了,有的没有出家,在家庭里头过生活,于是乎家庭的问题是我们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前面说的保护环境,坚定家庭,好象这两方面是咱们欲界众生未出家以前的一个出路。
咱们前头已经讲到个体体、集体体、无体体,戕生性,就是害生性,跟好生性,跟无生性,提到三个步骤,后来也觉得叫做是种理想的跟价值规律的三个步骤。从我们欲界众生在家庭里头,每一个人都是出生在一个家庭之中,家庭也可以说是一种维系一个种族、族姓的范畴,从这出身,我们每个人在家庭里头出生、成长、生活,成长中间在消费许多东西,象上次说的我们保护环境的时候,有许多资源也供给我们每个人在家庭里头慢慢怎么生活,怎么成长,都需要一个资源配备。
所以在家庭里头我们不但由自个生下来到幼年、中年、壮年、然后老年这样子成长,而且在成长过程里头要消费许多东西,该吃什么面粉、菜蔬、果品这些资源,也需要在家庭里供应。我们每个人成长都是在家庭的范围里头,不但是有男女互相间的问题,还有生活之中需要的一些资料问题,象开门以后,柴米油盐酱醋茶这些琐碎的东西,也是在家庭里头来消费。在家庭里头还一个消费是,我们吃生物的东西,不但是用麦、粮、薯这些东西,还要吃肉类的东西,所以要按儒家说,好象也是要“远疱厨”。在我们现在讲对于环境、对于其它的生物问题,不但是对植物的方面,对于动物的方面,我们也是家庭里消费。这种就可以说是我们在家庭里头这种消费,也包含着环境里头的资源,不但有环境里头的植物资源,矿物资源,还有其它的生物资源,动物资源,这些都是在我们的家庭的巢穴里头、这个窝窝里头,一方面生育、成长,一方面还要消费。
在家庭里头有老有中年、有壮年、有幼年,都在一个范围里头生活,这种生活互相之间一个最主要的问题是什么呢?就是要仁爱,前头我们也说了,要德爱,当然性爱是其中的欲爱。我们消费采蔬、肉类那还是也是一种消费,也是对于世界里头还有些动物要做我们的消费,不但是矿物跟植物。所以在世间上来说,我们在家庭范围里头消费的东西,也是全面的。
在主要的老、少跟幼年之中,一个家庭里头年龄的差别很大,男女也有差别,现在处在欲界众生处在家庭里头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阶段,所以我们提出非梵行这个问题。非梵行里头就是包括人的德爱,也包括了欲爱,包括了互相之间将心比心,咱们前头提到儒家的恕道,忠恕之道,也就是将心比心,也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还提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都是将心比心,在家庭里互相之间不应该是将力比力。
可是出了家庭以外,一般的有将力比力的问题,将力比力的问题在两次世界大战,好象是力量大的人侵略力量小的人,可是两次世界大战都证明了,越是力量大的,觉得他是……,说骄兵必败,他是无所顾忌地来杀人,结果三个法西斯的国家都被打倒了。在他们被打倒以前,它也是准备时间很长,兵力、物力,培养人才,在德国的法西斯觉得他这个种族是最好的,最强盛的,而日本也是觉得它是王道之师,而且好象它可以解决中国人民的被欺侮的问题,实际上它是杀人如麻,三光政策,象南京大屠杀,这些个,觉得自个力量最大,无敌于天下的,结果还是都一个一个破灭了。
在道家就说“慈故能勇”,你越慈爱才能够勇敢;在儒家讲是“仁者无敌”,你仁爱的人才能无敌于天下。“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你拿力量把人家征服了,但人家不是心服,还是想反对你。咱们提到害生性,个体的体,你自私的,他一定是得不到大家的同情。所以中国儒家道家早就谈到“仁者无敌”,“慈故能勇”。
人类两个很主要的目标,一个是“可持续的发展”,一个是“无私的和平”,这无私的和平就是真正能够跟其他的人团结在一起的人才有真正和平。就是《大学》里头说的“克己复礼”,你必须克制自己的私心,你才能够讲和平。对自己的私心不为对方设想,而这样的人实际上是没有出路的。所以我们说一个家庭里头要培养互相德爱,而不是只是为了吃吃喝喝,不是只是为了生育子女,最主要的就是互相之间能够将心比心,而不是将力比力,而是以力互相帮助,以力互济,以力互相接济,互相扶持。所以儒家就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家庭里头就是扶老携幼这样的状态,从最主要的是老年人也得到中年人的支持,青年人也得到中年人的支持,这样子就是以力互相辅助,帮助、扶持,不是以力来将力比力,拿力量相比,而是要以心相比,是以心来比况,互相理解,我不愿意的不要施于人,我愿意的也要给人方便,这样子才是真正无私和平的道路。
这样也就是我们欲界众生应该在家庭里头自身的成长之中,能够节俭,能够少用资源,甚至少吃……“闻其声不肯食其肉”,听到它的声音就……儒家是“远疱厨”,就是离厨房要远一些个,听到声音不肯食其肉,这样子还是很不太彻底,不象佛教那么彻底,但是还是儒家还是比较好生的,你象在家庭里只是讲欲爱的话,那本身就是一种对于生育方面是一种损害。
我们欲界众生在家庭里成长,一方面是可以满足生育问题,子子孙孙的问题,一方面能够用种种资源,矿物资源,植物资源,以至动物资源,来满足生长的需要,所以但是家庭里头就是应该发展德爱,来减少欲爱。怎么能够发展德爱呢?儒家讲学习。我们在家庭里头,幼年的时候要入托儿所,要入小学、入中学、入大学,以至入研究院,这个学习的过程也是家庭里头慢慢完成的。有的时候(碰一下子?),有的时候早出晚归,总之还是以家庭为一个根据地,才能顺利地发展。
儒家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止于至善,由格物、至知、正心、诚意,然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齐家这是好象在家里头学习,然后齐家。前头这学习怎么学习呢?格物、至知、正心、诚意。大学之道,就是我们受教育的这条道路,儒家讲这个道,道家也讲道,儒家也讲道,儒家讲道是这个道“不可须臾离也”,孔子就说了,道来说不可须臾离,人是一丝一毫、短时间都不能离开它,须臾就是很短的时间,“可离非道也”,可离开的那就不是道。
所以我们受教育的道理,最广大的学习的道理,就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在明明德”,也就是格物、至知,也就是齐物、逍遥,格物、至知才能够明明德,明明德咱们讲智慧是明德,在儒家明明德也就是共识共同的认识,也就是咱们讲的集体体的学问。儒家就讲这个集体,就是互相之间的和平共处,互相体贴,互相帮助,然后明明德,把共同的认识特别开发出来,特别明显出来。
“在新民”,使人总是一天天地有所进展,儒家也说“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日日新就是你越学习越前进,每天都有新的情况,所以日新的问题也是很重要的。还一个,孔子也说了,“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你要学习,而时刻地温习它,练习它,不是很快乐的事情吗。这个用在我们佛教里头的修习,更是这样子。佛教修习无我无常的这种观点,那是每时每刻的学习都是新的境界。当然是在世间的学问里头,也就是在儒家道家的学问里头,所学习的东西,有一个在新民,新民的意思,每一个人一天都有进步。
“在止于至善”,这也很重要。在世间也有个至善,世间的至善我们觉得就是集体体,集体体是一个很关重要的问题。它是止于至善,也如同我们真正认识无我无常的道理,能止于这种无体体。它止于至善是集体体,这个集体体可以说也是很高尚的,就在价值论上也是相当高的一个步骤。集体体,在《中庸》就是“不大声以色”,“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它虽然没有能够理解到阿赖耶识,但是也有一点擦着点边儿了,而如同道家说是“有无相生”。
集体体都是一种比较是依他起性的东西,上天运行,在我们来说就是业的异熟果的显现,业的异熟果的显现,也是没有形色的一种运行,也就是阿赖耶识的运行。每个人都有一个阿赖耶识,就提到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好象只有一个环境在那里,也许将来再上月球、上其它星球上去,但是主要还是我们这个地球是我们的一个环境,比较唯一的环境。现在问题是,大家都在一个环境里、一个地球上生存,这个问题就来了。现在就有这种保护环境的问题,你要是二氧化碳老是那么出现的话,那就使得臭氧层就有问题,整个人类的环境都受影响。所以现在都是互相之间好象是没有关系,好象各自为政,实际上现在是人离不开其他人,把环境破坏了,不是一个人两个人的问题,也不是哪个国家的问题。所以我们在一个家庭里头成长,你就有许多事情跟整个全人类都有关系。所以欲界众生怎么互相相处?这是个大问题。……(换带面)你再增加点二氧化碳,就影响了气候。
现在问题慢慢就越来越严重。或者是,我们要没有原子弹,就没法防范旁人,但是有了原子弹,其他人也想有原子弹,原子弹越来越多,很多原子弹都储存下来,你说将来怎么办?还是释放给旁人呢?还是在自个国土上慢慢地消化,慢慢地再把多余的原子弹来再消灭?造完了消灭,还是你存在国土里头,跟我们在仓库里存的货物很多没法处理一样,那你怎么办?可以说存在国家里头,反倒不好办了。
所以人类现在来说,我们欲界众生处在一个比较进退维谷的状态。比如说,不坐飞机、不坐汽车就不成,坐汽车又得想法子少一点二氧化碳,少一点尾气吧。所以这人现在好象很不好办,又想这样,又想那样,又想欲爱,又想德爱,两条腿都好象都要…
《摄大乘论 第109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