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攝大乘論 第109講

  第109講:非梵行教誡

  (1998年10月4日)  

  今天咱們還是接著上次講,講梵行跟非梵行的第四部分,第四部分講得時間很長了,現在還想多講一點兒。因爲什麼呢?因爲咱們都是欲界衆生,有的出家了,有的沒有出家,在家庭裏頭過生活,于是乎家庭的問題是我們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前面說的保護環境,堅定家庭,好象這兩方面是咱們欲界衆生未出家以前的一個出路。

  咱們前頭已經講到個體體、集體體、無體體,戕生性,就是害生性,跟好生性,跟無生性,提到叁個步驟,後來也覺得叫做是種理想的跟價值規律的叁個步驟。從我們欲界衆生在家庭裏頭,每一個人都是出生在一個家庭之中,家庭也可以說是一種維系一個種族、族姓的範疇,從這出身,我們每個人在家庭裏頭出生、成長、生活,成長中間在消費許多東西,象上次說的我們保護環境的時候,有許多資源也供給我們每個人在家庭裏頭慢慢怎麼生活,怎麼成長,都需要一個資源配備。

  所以在家庭裏頭我們不但由自個生下來到幼年、中年、壯年、然後老年這樣子成長,而且在成長過程裏頭要消費許多東西,該吃什麼面粉、菜蔬、果品這些資源,也需要在家庭裏供應。我們每個人成長都是在家庭的範圍裏頭,不但是有男女互相間的問題,還有生活之中需要的一些資料問題,象開門以後,柴米油鹽醬醋茶這些瑣碎的東西,也是在家庭裏頭來消費。在家庭裏頭還一個消費是,我們吃生物的東西,不但是用麥、糧、薯這些東西,還要吃肉類的東西,所以要按儒家說,好象也是要“遠疱廚”。在我們現在講對于環境、對于其它的生物問題,不但是對植物的方面,對于動物的方面,我們也是家庭裏消費。這種就可以說是我們在家庭裏頭這種消費,也包含著環境裏頭的資源,不但有環境裏頭的植物資源,礦物資源,還有其它的生物資源,動物資源,這些都是在我們的家庭的巢穴裏頭、這個窩窩裏頭,一方面生育、成長,一方面還要消費。

  在家庭裏頭有老有中年、有壯年、有幼年,都在一個範圍裏頭生活,這種生活互相之間一個最主要的問題是什麼呢?就是要仁愛,前頭我們也說了,要德愛,當然性愛是其中的欲愛。我們消費采蔬、肉類那還是也是一種消費,也是對于世界裏頭還有些動物要做我們的消費,不但是礦物跟植物。所以在世間上來說,我們在家庭範圍裏頭消費的東西,也是全面的。

  在主要的老、少跟幼年之中,一個家庭裏頭年齡的差別很大,男女也有差別,現在處在欲界衆生處在家庭裏頭這是一個很重要的階段,所以我們提出非梵行這個問題。非梵行裏頭就是包括人的德愛,也包括了欲愛,包括了互相之間將心比心,咱們前頭提到儒家的恕道,忠恕之道,也就是將心比心,也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還提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都是將心比心,在家庭裏互相之間不應該是將力比力。

  可是出了家庭以外,一般的有將力比力的問題,將力比力的問題在兩次世界大戰,好象是力量大的人侵略力量小的人,可是兩次世界大戰都證明了,越是力量大的,覺得他是……,說驕兵必敗,他是無所顧忌地來殺人,結果叁個法西斯的國家都被打倒了。在他們被打倒以前,它也是准備時間很長,兵力、物力,培養人才,在德國的法西斯覺得他這個種族是最好的,最強盛的,而日本也是覺得它是王道之師,而且好象它可以解決中國人民的被欺侮的問題,實際上它是殺人如麻,叁光政策,象南京大屠殺,這些個,覺得自個力量最大,無敵于天下的,結果還是都一個一個破滅了。

  在道家就說“慈故能勇”,你越慈愛才能夠勇敢;在儒家講是“仁者無敵”,你仁愛的人才能無敵于天下。“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你拿力量把人家征服了,但人家不是心服,還是想反對你。咱們提到害生性,個體的體,你自私的,他一定是得不到大家的同情。所以中國儒家道家早就談到“仁者無敵”,“慈故能勇”。

  人類兩個很主要的目標,一個是“可持續的發展”,一個是“無私的和平”,這無私的和平就是真正能夠跟其他的人團結在一起的人才有真正和平。就是《大學》裏頭說的“克己複禮”,你必須克製自己的私心,你才能夠講和平。對自己的私心不爲對方設想,而這樣的人實際上是沒有出路的。所以我們說一個家庭裏頭要培養互相德愛,而不是只是爲了吃吃喝喝,不是只是爲了生育子女,最主要的就是互相之間能夠將心比心,而不是將力比力,而是以力互相幫助,以力互濟,以力互相接濟,互相扶持。所以儒家就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家庭裏頭就是扶老攜幼這樣的狀態,從最主要的是老年人也得到中年人的支持,青年人也得到中年人的支持,這樣子就是以力互相輔助,幫助、扶持,不是以力來將力比力,拿力量相比,而是要以心相比,是以心來比況,互相理解,我不願意的不要施于人,我願意的也要給人方便,這樣子才是真正無私和平的道路。

  這樣也就是我們欲界衆生應該在家庭裏頭自身的成長之中,能夠節儉,能夠少用資源,甚至少吃……“聞其聲不肯食其肉”,聽到它的聲音就……儒家是“遠疱廚”,就是離廚房要遠一些個,聽到聲音不肯食其肉,這樣子還是很不太徹底,不象佛教那麼徹底,但是還是儒家還是比較好生的,你象在家庭裏只是講欲愛的話,那本身就是一種對于生育方面是一種損害。

  我們欲界衆生在家庭裏成長,一方面是可以滿足生育問題,子子孫孫的問題,一方面能夠用種種資源,礦物資源,植物資源,以至動物資源,來滿足生長的需要,所以但是家庭裏頭就是應該發展德愛,來減少欲愛。怎麼能夠發展德愛呢?儒家講學習。我們在家庭裏頭,幼年的時候要入托兒所,要入小學、入中學、入大學,以至入研究院,這個學習的過程也是家庭裏頭慢慢完成的。有的時候(碰一下子?),有的時候早出晚歸,總之還是以家庭爲一個根據地,才能順利地發展。

  儒家的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止于至善,由格物、至知、正心、誠意,然後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修身、齊家這是好象在家裏頭學習,然後齊家。前頭這學習怎麼學習呢?格物、至知、正心、誠意。大學之道,就是我們受教育的這條道路,儒家講這個道,道家也講道,儒家也講道,儒家講道是這個道“不可須臾離也”,孔子就說了,道來說不可須臾離,人是一絲一毫、短時間都不能離開它,須臾就是很短的時間,“可離非道也”,可離開的那就不是道。

  所以我們受教育的道理,最廣大的學習的道理,就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在明明德”,也就是格物、至知,也就是齊物、逍遙,格物、至知才能夠明明德,明明德咱們講智慧是明德,在儒家明明德也就是共識共同的認識,也就是咱們講的集體體的學問。儒家就講這個集體,就是互相之間的和平共處,互相體貼,互相幫助,然後明明德,把共同的認識特別開發出來,特別明顯出來。

  “在新民”,使人總是一天天地有所進展,儒家也說“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日日新就是你越學習越前進,每天都有新的情況,所以日新的問題也是很重要的。還一個,孔子也說了,“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你要學習,而時刻地溫習它,練習它,不是很快樂的事情嗎。這個用在我們佛教裏頭的修習,更是這樣子。佛教修習無我無常的這種觀點,那是每時每刻的學習都是新的境界。當然是在世間的學問裏頭,也就是在儒家道家的學問裏頭,所學習的東西,有一個在新民,新民的意思,每一個人一天都有進步。

  “在止于至善”,這也很重要。在世間也有個至善,世間的至善我們覺得就是集體體,集體體是一個很關重要的問題。它是止于至善,也如同我們真正認識無我無常的道理,能止于這種無體體。它止于至善是集體體,這個集體體可以說也是很高尚的,就在價值論上也是相當高的一個步驟。集體體,在《中庸》就是“不大聲以色”,“上天之載,無聲無臭至矣。”它雖然沒有能夠理解到阿賴耶識,但是也有一點擦著點邊兒了,而如同道家說是“有無相生”。

  集體體都是一種比較是依他起性的東西,上天運行,在我們來說就是業的異熟果的顯現,業的異熟果的顯現,也是沒有形色的一種運行,也就是阿賴耶識的運行。每個人都有一個阿賴耶識,就提到我們只有一個地球,好象只有一個環境在那裏,也許將來再上月球、上其它星球上去,但是主要還是我們這個地球是我們的一個環境,比較唯一的環境。現在問題是,大家都在一個環境裏、一個地球上生存,這個問題就來了。現在就有這種保護環境的問題,你要是二氧化碳老是那麼出現的話,那就使得臭氧層就有問題,整個人類的環境都受影響。所以現在都是互相之間好象是沒有關系,好象各自爲政,實際上現在是人離不開其他人,把環境破壞了,不是一個人兩個人的問題,也不是哪個國家的問題。所以我們在一個家庭裏頭成長,你就有許多事情跟整個全人類都有關系。所以欲界衆生怎麼互相相處?這是個大問題。……(換帶面)你再增加點二氧化碳,就影響了氣候。

  現在問題慢慢就越來越嚴重。或者是,我們要沒有原子彈,就沒法防範旁人,但是有了原子彈,其他人也想有原子彈,原子彈越來越多,很多原子彈都儲存下來,你說將來怎麼辦?還是釋放給旁人呢?還是在自個國土上慢慢地消化,慢慢地再把多余的原子彈來再消滅?造完了消滅,還是你存在國土裏頭,跟我們在倉庫裏存的貨物很多沒法處理一樣,那你怎麼辦?可以說存在國家裏頭,反倒不好辦了。

  所以人類現在來說,我們欲界衆生處在一個比較進退維谷的狀態。比如說,不坐飛機、不坐汽車就不成,坐汽車又得想法子少一點二氧化碳,少一點尾氣吧。所以這人現在好象很不好辦,又想這樣,又想那樣,又想欲愛,又想德愛,兩條腿都好象都要…

《攝大乘論 第109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