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攝大乘論 第107講▪P2

  ..續本文上一頁但是無論如何所謂非梵行的問題,這還是生殖的問題,還是負擔著人類怎麼樣發展的問題。所以在外頭來說,應該注意環境問題,保護環境,在人類內部來說,必須堅定家庭,不能把德愛的問題,人類發展的問題,只看作是一個個人的自由的不負責任的一個欲愛,絕不能這樣子。

  所以我們說當今的這樣的一個把家庭問題、婚姻問題只看作一個同居、分居的問題,這樣是不當的,也是說人的貪嗔癡在這上頭要發展的話,也會使人類本身遭到報應,那就是怎麼生兒養女,跟離婚以後的兒女問題,現在大夥正討論這問題,不管你是有兒女沒兒女,最主要的組織家庭以至于婚姻製度是維護人類本身的一個很重要的一件事情。不能任自己隨便,好象我自由怎麼樣……,不但這樣子,還應該對于男女居室的問題,自個還應該有一個自個的調劑,有一個安排。所以這裏頭也就是應該的人對于生殖問題應該正視一下,那也就是在外頭來講,有一個保護環境平衡、生態平衡的問題,在我們人類內部來說,也有負擔怎麼樣子發展可持續發展的這樣的一條道路。

  所以在人類真美善屬于價值行爲,在人跟人男女相愛的問題,應該很好地發揚互愛的精神、德愛的精神,性愛、欲愛只是一種陪襯,不能把它當成主角。所以一個是我們對環境保護要特別下心,限製自己的貪婪的行爲,貪嗔癡的行爲,在我們內部男女相愛這個問題,以至于生子女能夠真正發展他的真正的人的傳統的問題,這也不是個簡單的問題。所以在儒家來看,它是非常地……,儒家就把男女居室當作人之大倫,人的起碼的一個有序的行爲,在人生的價值觀上,一個跟外部怎麼樣保護環境,恐怕這次大災以後,我們國家環保的問題要提高很重要的地位,因爲過去我們都不大注意處理垃圾、剩飯,糟蹋東西,包裝的問題,等等問題,一系列的問題,都需要在我們的生活裏頭有一點限製,不能隨便,這是在外部。在內部人跟人相愛的問題,最主要是男女相愛,在儒家就講:“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與人。”人跟人這麼密切的關系,沒有超出男女身體互補之外的這種結構,這是很好的天然一個東西,但是怎麼樣保護這個天然的東西,使得家庭能夠順利地生兒育女,哪怕就生一個小孩兒,或者不生小孩兒,也不要緊,主要是保證人跟人的相愛,真正的相愛,不是欲愛。

  所以咱們提到非梵行的問題,那也就是提到淨治梵行的問題,這也是人生的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所以咱們就著現在一個是痛定思痛,環保的問題一定要提到日程上來,再一個我們要是爲了21世紀順利發展的話,我們這個民族要帶頭堅定家庭的機構。(休息)

  男女可以說是人跟人最接近的,從這個人跟人最接近的關系可以發展,儒家對這個非常注意,“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生殖的問題就是由這老到中間然後再到小的幼小的,老、中、小,這樣子成爲人的一種自然的群(落?),由這樣一種自然的群(樂?)可以有很大的發展,所以儒家叫“男女居室,人之大倫也”,“萬惡淫爲首,百行孝爲先”,這個孝就是整個的老中青,一系列的群(樂?),就是整個的孝。所以儒家對于這個男女的大倫特別注意,由這可以發展人的慈愛,恻隱之心,都可以發展。外頭的一個自然環境,怎麼應該節省資源,節省消費,使得大氣環境得到正常,在內部的人跟人的關系,從男女的關系發展,對幼小的、對老年人,對同輩的,對世界所有的人,對全社會的人,都可以由這個人與人的關系,來好好地把這關系安排得更好,發展發揮出去,這是很理想的一個問題,很有價值觀的價值的看法的問題。所以非梵行有它的缺點,還是受欲愛的一部分影響,但是可以發展它這德愛,最後要發展好了的話,那世間人與人的關系就要更親近,更能團結一致。可是這個環節要搞不好,就當作互相利用,互相作爲機器看,作爲欲愛的東西看,互相都是各自爲主,這個就是就在咱們原來確立的自體體,啊個體體,一個集體體,一個無體體,我們分了叁體,也就是根據叁性。這個體體就是一個惡的;是貪嗔癡的情況,集體體就是一種善,人間的有漏善,一種價值觀;無體體這個是在佛教裏頭,沒有自性,空性、真如,這樣爲基礎的無漏善。這地方咱們就可以這樣分。

  另外,也可以在生的方面,我還想了一個叁種生,一種是戕生性,戕是戕害的戕;有好生性,就是儒家的好生;無漏善那就是無生性,根本沒有生,沒有滅,無自性。所以這地方咱們從價值來看,從真美善來看,個體體是最壞的,是根本不能持續發展的,只有集體體才能發展,當前抗洪就是集中的表現,這種團結的精神就是集體體的精神。一個真正的家庭,就應該是集體體,我們再升一步,那就是到無漏善,也就是無生性,根本沒有生,根本就沒有滅,根本沒自性,就是無體體。

  我們在世間上講價值的話,講真美善的話,那就是應該好象儒家的說法,象儒家說“孔顔樂處”,說顔回“一箪食,一瓢飲”,一個竹器去吃飯,拿瓢還不是碗喝水,“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這樣子對待所謂資源的問題,可以說是最勤儉節約,咱們現在正說是艱苦奮鬥,勤儉節約,說得聲音很大,但是誰能夠艱苦奮鬥?誰能勤儉節約?所以今後,就拿道家的說法,老莊的說法,是對皇帝說要“清心寡欲”,不要浪費資源,不要淨搞叁宮六院,都是對貪嗔癡的限製。道家也說這“小國寡民”,看起來好象儒家“一箪食,一瓢飲”跟道家的所謂“小國寡民”好象是一種最不開化的,最不文明的,可是它這個精神實際上是最開化的,最文明的。真正說起來,這種是一個小國寡民,好象是太原始了一點兒,但是它那種勤儉節約、艱苦奮鬥的精神是有它一定的要求的。

  怎麼能夠清心寡欲,這問題不但皇帝應該注意,整個人類都每一個人都應該注點意,“一箪食,一瓢飲”好象太過分了,但是一個人的話,也應該想法子不多消費資源,它這種看法也就是減少你的貪嗔癡叁大煩惱,人的這個叁大煩惱很厲害。

  咱們說到個體體、集體體和無體體,這種說法是應該大夥考慮的。怎麼避免不要個體體,這也就是咱們所謂對于戒律、布施,戒律,有所不爲,有所不作,就能夠少一種消費,多貢獻,這個原則還是一個至當不移的一個人類應該遵守的原則,不要咱們互相都競賽,誰消費得越多越好。尤其現在所謂整個地球都分不開了,人跟人的關系好象是離得近了,可是互相之間又非常遠,各自爲政,連自己家庭裏的人,一男一女也各自爲政,都崇拜個體體,是不是在價值觀上假、醜、惡?我們在人世間的時候,還要提倡儒家道家這些個清心寡欲、怎麼“一箪食,一瓢飲”,用的資料越少,做的事情,給出來的東西越來越多。艱苦奮鬥、勤儉節約這個話不能光唱在口頭上,應該每時每刻都見諸行動。

  所以現在環保的問題,少用資源問題,還是一個當前的一個大問題。是人類共同的一個問題。尤其現在天災人禍,天災太多了,就現在酷熱、臺風、暴雨,還有地震,這些問題恐怕不是完全都是天然的,人類自己現時現報的問題。所以起惑造業的問題,在當前人生裏頭也是共同應該注意的。這次洪災可以說給我們一個很大的一個教訓,也是應該給全世界提出警告。

  那就是就現在來說,應當回想到,我們的佛教問題,佛教傳到中國來已經快兩千年了,但是就現在的佛教來看,問題太多了,主要的問題就是大家都不是對于原典的佛教下功夫,就是做個表面的問題,而且自作主張。當前的問題,關于無體體的問題,也就是無我無常的問題,咱們現在整個佛教應該怎麼樣子理解無我無常的問題,就是當前是真正佛教還是假佛教,是口頭上的佛教還是真正實踐的佛教,所以現在咱們進一步第叁種無體體怎麼處理的問題,怎麼認識的問題,這個問題更重要。

  大家都知道,現在在紀念兩千年,但是咱們審查這兩千年的佛教,一個翻譯的問題,一個傳承的問題,那就是問題相當嚴重。一般都不懂什麼是佛教的無我無常,你不懂無我無常,你說你怎麼叫做佛教?不懂無我無常還是在生死輪回裏頭來回轉,根本證不了真如,你要想證真如就應該對所取能取的問題,能夠徹底地改變。

  所以這個問題我希望咱們班上的同志,在現在來說,應該好好仔細地審查一下子,什麼是真正的佛教?什麼是不是真正的佛教?要認識清楚。怎麼認識清楚呢?必須根據原來的經論,努力學習。可是現在的人,一般的有幾個人想好好學習經論、原典?尤其慈氏學的原典?所以我們現在在這來考慮這樣的問題,不但要考慮世間的問題,那就是一個環保問題,一個家庭問題,再來更要考慮什麼是真正的佛教?今天我願意趁這個機會,提醒大家要開始注意佛教本身的問題,那就是無體體的問題,無生性問題,要提到日程上來,因爲現在要出刊,敘述二千年的經過,現在還開大會,大家密切注意,要總結一下這兩千年來的經過,到底是怎麼個樣子,這問題不是一個很……粗……很叫人難分析的問題。

  我覺得就可以根據咱們《總攝大乘綱領論》裏頭所說的,所知依、所知能相,前頭所講的來作一個尺度,來衡量一下,到底中華佛教有多少合乎這個道理,尤其現在咱們發現了玄奘法師對唯識學造成了相當的混亂,這問題已經提到日程上來了,而且我們發現《成唯識論》裏頭有很多問題存在,這不是我們空說的,是根據藏文翻譯裏頭的論典比較出來的。

  所以今天我願意趁這個機會,現在也正開會,希望大家特別注意,那就是有多少人對于無我無常有所了解?有什麼人根本不了解這無我無常?那也就是根據叁法印、或是四法印來辨認,到底什麼是佛教?什麼不是佛教?這問題要作出答案。我們開發慈氏學,尤其用藏文翻譯的丹珠爾、甘珠爾裏頭的原典,來開發慈氏學,在第叁個一千年裏頭,我們可以發揮什麼作用?應該發揮什麼作用?希望大家仔細地考慮。尤其無著菩薩在這一品裏頭講的叁性問題,大家也都聽了,我希望能夠仔細地前後多研究,多分析一下,那就跟現在所謂的佛教裏頭,所說的東西,有沒有相同的地方。兩千年要過去了,20世紀也要過去了,底下就是21世紀,第叁個一千年開始了,我想在座的同志,要好好地考慮考慮這問題,到底什麼叫無體體?什麼叫無生性?什麼叫圓成實性?要弄得一清二楚,不能再馬馬虎虎了。

  咱們今天就著一個環境保護問題,一個家庭保護問題,一個真正的佛教保護問題,都擺在我們的眼前,我們是既是世間的人,也要講做出世間的人,這裏頭有許多我們應該想法子有所不爲,才能真正有所爲,有所不爲就是一定要守戒律,尤其守大乘的戒律,是要真正做到饒益安樂衆生。我們所謂學大乘佛法,主要是要利益安樂衆生,也就是饒益安樂一切衆生。怎麼利益安樂?前頭咱們講叁十二義,底下講十六業,都是利益安樂衆生。咱們現在講的叁十二義裏頭,有一個就是淨治梵行,淨治四梵行,咱們就是把這淨治四梵行引申了一下,把自個的對《總攝大乘綱領論》前後的看法,來作了一個什麼是非梵行、什麼是梵行,作了這麼一個引申。下次就可以把這個引申講完,今天趁這個機會就是希望大家考慮一下,就是兩千年來,咱們的佛教應該怎麼看,借這個機會提出叁種,環保問題,生殖問題,生殖能安定的問題,能夠把家庭能夠安定好,再來就是怎麼樣的我們出世間的■法,怎麼樣做?借機會談一下無體體,無生性,我們應該怎麼處理,怎麼理解,怎麼迎接第叁個一千年。今天咱們就講到這,下次再講。

  

《攝大乘論 第107講》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