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但是无论如何所谓非梵行的问题,这还是生殖的问题,还是负担着人类怎么样发展的问题。所以在外头来说,应该注意环境问题,保护环境,在人类内部来说,必须坚定家庭,不能把德爱的问题,人类发展的问题,只看作是一个个人的自由的不负责任的一个欲爱,绝不能这样子。
所以我们说当今的这样的一个把家庭问题、婚姻问题只看作一个同居、分居的问题,这样是不当的,也是说人的贪嗔痴在这上头要发展的话,也会使人类本身遭到报应,那就是怎么生儿养女,跟离婚以后的儿女问题,现在大伙正讨论这问题,不管你是有儿女没儿女,最主要的组织家庭以至于婚姻制度是维护人类本身的一个很重要的一件事情。不能任自己随便,好象我自由怎么样……,不但这样子,还应该对于男女居室的问题,自个还应该有一个自个的调剂,有一个安排。所以这里头也就是应该的人对于生殖问题应该正视一下,那也就是在外头来讲,有一个保护环境平衡、生态平衡的问题,在我们人类内部来说,也有负担怎么样子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这样的一条道路。
所以在人类真美善属于价值行为,在人跟人男女相爱的问题,应该很好地发扬互爱的精神、德爱的精神,性爱、欲爱只是一种陪衬,不能把它当成主角。所以一个是我们对环境保护要特别下心,限制自己的贪婪的行为,贪嗔痴的行为,在我们内部男女相爱这个问题,以至于生子女能够真正发展他的真正的人的传统的问题,这也不是个简单的问题。所以在儒家来看,它是非常地……,儒家就把男女居室当作人之大伦,人的起码的一个有序的行为,在人生的价值观上,一个跟外部怎么样保护环境,恐怕这次大灾以后,我们国家环保的问题要提高很重要的地位,因为过去我们都不大注意处理垃圾、剩饭,糟蹋东西,包装的问题,等等问题,一系列的问题,都需要在我们的生活里头有一点限制,不能随便,这是在外部。在内部人跟人相爱的问题,最主要是男女相爱,在儒家就讲:“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与人。”人跟人这么密切的关系,没有超出男女身体互补之外的这种结构,这是很好的天然一个东西,但是怎么样保护这个天然的东西,使得家庭能够顺利地生儿育女,哪怕就生一个小孩儿,或者不生小孩儿,也不要紧,主要是保证人跟人的相爱,真正的相爱,不是欲爱。
所以咱们提到非梵行的问题,那也就是提到净治梵行的问题,这也是人生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所以咱们就着现在一个是痛定思痛,环保的问题一定要提到日程上来,再一个我们要是为了21世纪顺利发展的话,我们这个民族要带头坚定家庭的机构。(休息)
男女可以说是人跟人最接近的,从这个人跟人最接近的关系可以发展,儒家对这个非常注意,“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生殖的问题就是由这老到中间然后再到小的幼小的,老、中、小,这样子成为人的一种自然的群(落?),由这样一种自然的群(乐?)可以有很大的发展,所以儒家叫“男女居室,人之大伦也”,“万恶淫为首,百行孝为先”,这个孝就是整个的老中青,一系列的群(乐?),就是整个的孝。所以儒家对于这个男女的大伦特别注意,由这可以发展人的慈爱,恻隐之心,都可以发展。外头的一个自然环境,怎么应该节省资源,节省消费,使得大气环境得到正常,在内部的人跟人的关系,从男女的关系发展,对幼小的、对老年人,对同辈的,对世界所有的人,对全社会的人,都可以由这个人与人的关系,来好好地把这关系安排得更好,发展发挥出去,这是很理想的一个问题,很有价值观的价值的看法的问题。所以非梵行有它的缺点,还是受欲爱的一部分影响,但是可以发展它这德爱,最后要发展好了的话,那世间人与人的关系就要更亲近,更能团结一致。可是这个环节要搞不好,就当作互相利用,互相作为机器看,作为欲爱的东西看,互相都是各自为主,这个就是就在咱们原来确立的自体体,啊个体体,一个集体体,一个无体体,我们分了三体,也就是根据三性。这个体体就是一个恶的;是贪嗔痴的情况,集体体就是一种善,人间的有漏善,一种价值观;无体体这个是在佛教里头,没有自性,空性、真如,这样为基础的无漏善。这地方咱们就可以这样分。
另外,也可以在生的方面,我还想了一个三种生,一种是戕生性,戕是戕害的戕;有好生性,就是儒家的好生;无漏善那就是无生性,根本没有生,没有灭,无自性。所以这地方咱们从价值来看,从真美善来看,个体体是最坏的,是根本不能持续发展的,只有集体体才能发展,当前抗洪就是集中的表现,这种团结的精神就是集体体的精神。一个真正的家庭,就应该是集体体,我们再升一步,那就是到无漏善,也就是无生性,根本没有生,根本就没有灭,根本没自性,就是无体体。
我们在世间上讲价值的话,讲真美善的话,那就是应该好象儒家的说法,象儒家说“孔颜乐处”,说颜回“一箪食,一瓢饮”,一个竹器去吃饭,拿瓢还不是碗喝水,“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这样子对待所谓资源的问题,可以说是最勤俭节约,咱们现在正说是艰苦奋斗,勤俭节约,说得声音很大,但是谁能够艰苦奋斗?谁能勤俭节约?所以今后,就拿道家的说法,老庄的说法,是对皇帝说要“清心寡欲”,不要浪费资源,不要净搞三宫六院,都是对贪嗔痴的限制。道家也说这“小国寡民”,看起来好象儒家“一箪食,一瓢饮”跟道家的所谓“小国寡民”好象是一种最不开化的,最不文明的,可是它这个精神实际上是最开化的,最文明的。真正说起来,这种是一个小国寡民,好象是太原始了一点儿,但是它那种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精神是有它一定的要求的。
怎么能够清心寡欲,这问题不但皇帝应该注意,整个人类都每一个人都应该注点意,“一箪食,一瓢饮”好象太过分了,但是一个人的话,也应该想法子不多消费资源,它这种看法也就是减少你的贪嗔痴三大烦恼,人的这个三大烦恼很厉害。
咱们说到个体体、集体体和无体体,这种说法是应该大伙考虑的。怎么避免不要个体体,这也就是咱们所谓对于戒律、布施,戒律,有所不为,有所不作,就能够少一种消费,多贡献,这个原则还是一个至当不移的一个人类应该遵守的原则,不要咱们互相都竞赛,谁消费得越多越好。尤其现在所谓整个地球都分不开了,人跟人的关系好象是离得近了,可是互相之间又非常远,各自为政,连自己家庭里的人,一男一女也各自为政,都崇拜个体体,是不是在价值观上假、丑、恶?我们在人世间的时候,还要提倡儒家道家这些个清心寡欲、怎么“一箪食,一瓢饮”,用的资料越少,做的事情,给出来的东西越来越多。艰苦奋斗、勤俭节约这个话不能光唱在口头上,应该每时每刻都见诸行动。
所以现在环保的问题,少用资源问题,还是一个当前的一个大问题。是人类共同的一个问题。尤其现在天灾人祸,天灾太多了,就现在酷热、台风、暴雨,还有地震,这些问题恐怕不是完全都是天然的,人类自己现时现报的问题。所以起惑造业的问题,在当前人生里头也是共同应该注意的。这次洪灾可以说给我们一个很大的一个教训,也是应该给全世界提出警告。
那就是就现在来说,应当回想到,我们的佛教问题,佛教传到中国来已经快两千年了,但是就现在的佛教来看,问题太多了,主要的问题就是大家都不是对于原典的佛教下功夫,就是做个表面的问题,而且自作主张。当前的问题,关于无体体的问题,也就是无我无常的问题,咱们现在整个佛教应该怎么样子理解无我无常的问题,就是当前是真正佛教还是假佛教,是口头上的佛教还是真正实践的佛教,所以现在咱们进一步第三种无体体怎么处理的问题,怎么认识的问题,这个问题更重要。
大家都知道,现在在纪念两千年,但是咱们审查这两千年的佛教,一个翻译的问题,一个传承的问题,那就是问题相当严重。一般都不懂什么是佛教的无我无常,你不懂无我无常,你说你怎么叫做佛教?不懂无我无常还是在生死轮回里头来回转,根本证不了真如,你要想证真如就应该对所取能取的问题,能够彻底地改变。
所以这个问题我希望咱们班上的同志,在现在来说,应该好好仔细地审查一下子,什么是真正的佛教?什么是不是真正的佛教?要认识清楚。怎么认识清楚呢?必须根据原来的经论,努力学习。可是现在的人,一般的有几个人想好好学习经论、原典?尤其慈氏学的原典?所以我们现在在这来考虑这样的问题,不但要考虑世间的问题,那就是一个环保问题,一个家庭问题,再来更要考虑什么是真正的佛教?今天我愿意趁这个机会,提醒大家要开始注意佛教本身的问题,那就是无体体的问题,无生性问题,要提到日程上来,因为现在要出刊,叙述二千年的经过,现在还开大会,大家密切注意,要总结一下这两千年来的经过,到底是怎么个样子,这问题不是一个很……粗……很叫人难分析的问题。
我觉得就可以根据咱们《总摄大乘纲领论》里头所说的,所知依、所知能相,前头所讲的来作一个尺度,来衡量一下,到底中华佛教有多少合乎这个道理,尤其现在咱们发现了玄奘法师对唯识学造成了相当的混乱,这问题已经提到日程上来了,而且我们发现《成唯识论》里头有很多问题存在,这不是我们空说的,是根据藏文翻译里头的论典比较出来的。
所以今天我愿意趁这个机会,现在也正开会,希望大家特别注意,那就是有多少人对于无我无常有所了解?有什么人根本不了解这无我无常?那也就是根据三法印、或是四法印来辨认,到底什么是佛教?什么不是佛教?这问题要作出答案。我们开发慈氏学,尤其用藏文翻译的丹珠尔、甘珠尔里头的原典,来开发慈氏学,在第三个一千年里头,我们可以发挥什么作用?应该发挥什么作用?希望大家仔细地考虑。尤其无著菩萨在这一品里头讲的三性问题,大家也都听了,我希望能够仔细地前后多研究,多分析一下,那就跟现在所谓的佛教里头,所说的东西,有没有相同的地方。两千年要过去了,20世纪也要过去了,底下就是21世纪,第三个一千年开始了,我想在座的同志,要好好地考虑考虑这问题,到底什么叫无体体?什么叫无生性?什么叫圆成实性?要弄得一清二楚,不能再马马虎虎了。
咱们今天就着一个环境保护问题,一个家庭保护问题,一个真正的佛教保护问题,都摆在我们的眼前,我们是既是世间的人,也要讲做出世间的人,这里头有许多我们应该想法子有所不为,才能真正有所为,有所不为就是一定要守戒律,尤其守大乘的戒律,是要真正做到饶益安乐众生。我们所谓学大乘佛法,主要是要利益安乐众生,也就是饶益安乐一切众生。怎么利益安乐?前头咱们讲三十二义,底下讲十六业,都是利益安乐众生。咱们现在讲的三十二义里头,有一个就是净治梵行,净治四梵行,咱们就是把这净治四梵行引申了一下,把自个的对《总摄大乘纲领论》前后的看法,来作了一个什么是非梵行、什么是梵行,作了这么一个引申。下次就可以把这个引申讲完,今天趁这个机会就是希望大家考虑一下,就是两千年来,咱们的佛教应该怎么看,借这个机会提出三种,环保问题,生殖问题,生殖能安定的问题,能够把家庭能够安定好,再来就是怎么样的我们出世间的■法,怎么样做?借机会谈一下无体体,无生性,我们应该怎么处理,怎么理解,怎么迎接第三个一千年。今天咱们就讲到这,下次再讲。
《摄大乘论 第107讲》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