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講:非梵行教誡與梵行教授
(1998年6月14日)
上次正講菩薩利益安樂有情的叁十二法,講到遍淨治梵住,當時對四梵住我也記憶不太清了,所以沒有講。後來回到宿舍裏來,對這個問題想了很久,四梵住,或四梵行,對的是非梵行,非梵住。
這梵行、梵住的問題,據我看的經論裏頭,尤其講非梵行不太多。因此我想到,非梵行跟梵行的問題,在我們人類裏頭,由于是胎生,欲界裏咱們人的衆生,跟欲界天,都是用非梵行來傳宗接代,所以這個問題,對我們來說,非常重要。釋迦牟尼的八相成道裏頭,就有入胎,有受欲,有逾城出家這叁相。其實在我們欲界衆生,非梵行的問題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我們在家學佛的人。因此我自己對梵行、非梵行這兩個禮拜來,自個作了些個分析。
我想,青少年是要給他們講性教育,好象咱們中年、老年的人對這個問題不大講。青少年是對這個還沒接觸,還沒實踐,給他一個預先的指導。可我覺得,中年跟老年人對這個問題也是需要分析跟總結的。因此,我今天打算講一下非梵行的教誡問題,跟梵行的教授問題。
非梵行的教誡,在我自個來說,也就是自己對于所謂非梵行的一種實踐總結,在座的有些個在家的居士,也是對這個有一定的實踐,有一定的總結。出家人對這個也是要有一個正確的看法,象釋迦牟尼受欲以後逾城出家,有的出家人沒受欲就出家了,但是對于這個非梵行的問題,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有一個自個對自個的教育,自個對于自個的一個教誡。
所以我今天就想講這個非梵行的教誡,跟梵行的教授。這個課題比較新穎,我個人的看法,就在以下要表示一下,表示希望能跟大家交流,也就是在咱們欲界衆生來說,每個人都應該自己作一個自個的教育,自個的非梵行的教誡。這非梵行對我們是非常之重要的,因爲咱們傳宗接代都是靠了非梵行,尤其我們華夏的這個民族,就是漢族,特別注意了,我們都是炎黃子孫。所以非梵行的問題,是最古老、最原始,而且最普遍,還好象有點神秘的事情。
對于這個問題,尤其在現在來講,有人把它當成一個個人的私事來看,當成個人的隱私,這樣好象是完全注意它這個欲的問題,性欲問題,而不注意兩性的戀愛,愛的問題,現在有這個趨勢。這跟中國的,咱們的華夏民族,跟儒家哲學不同,儒家講“男女居室,人之大倫也”,人倫的最主要的一倫,可以說是人生之始。所以儒家非常注意,並且說是,有許多仁義啊,忠恕啊,都是以夫婦爲端緒,然後再發展,于是乎甚至普通的夫婦也可能成爲聖賢也很難達到的一種成就。
所以儒家是把傳宗接代的問題當作一個整個孝的德,是道德,是倫常,儒家特別注意,而且我們整個的曆史也是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可是現在有些人受西洋非梵行的看法的影響,已經走到好象把這個事情當作個人的一個私欲,不是兩個人的問題,好象都互相拿它作爲私欲的一件事情,個人的事情,個體的事情,不是集體的事情。
所以由我近兩個星期的想法,我覺得很重要,我們應該再把我們儒家哲學裏頭,以家庭作爲一個細胞,發展到有治國、平天下的思想溫習一下。拿儒家來說吧,格物、至知、正心、誠意,然後底下就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它這些個層次、倫序,修身、齊家占著一個很中堅的地位,很重要的地位,所以可以說修身跟齊家是一個很重要的環節。尤其在集體主義來看,拿家庭作爲一個細胞,來發展成爲社會主義的集體主義,也就是儒家它推廣“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它都是從家庭作一個中心,然後擴張出去,成爲治國、平天下的一個樞紐。
家庭也是一個培養人才的處所,非梵行也是培養人才一個必修課程,這麼說好象有點怎麼……,實際上是這樣子的。所以今天我想把這個問題,由自己的分析,作爲個人的一種教誡,非梵行的教誡,提出來跟大家商榷。每個人跟這個問題發生很深切的關系,可是每個人都對這個問題,很少把它徹底分析一下的。太古老了,所謂有人類以來,就有這件事,熏習非常久,成了習慣了。所以由現在一般的人一種看法,跟咱們原來儒家的看法,慢慢有些疏遠了。尤其我們大乘佛教、大乘佛法,也是把人跟人的關系,人的自益利跟他益利,由共同的自覺、覺他,成爲共同能夠成佛,共同能夠覺悟、解脫,這件事在我們大乘佛法裏頭是最主要的。自益利跟他益利在成佛的過程裏頭,是密不可分的,就是自他並不是要嚴格分開的,爲要自己成佛,必須引的大家也一塊兒成佛,這才是真正的菩薩,真正的一種學佛的人應該具有的胸懷。
所以非梵行,兩個人能共同成爲愛情,成爲欲情,成爲互相滿足的、互相的喜樂的一件事情,好象是一種在人來說,這個人性應該保持、應該發揚,不應該拿對方當作一種器具來看。尤其現在這種情況,好象隨便結婚、隨便離婚,這種情況實際是有悖于非梵行的意義的。男女兩性相親相愛,共同成立一種好象大夥都高興的事情,這並沒有壞處,這也可以說是有漏的善,當然不是無漏的。
所以今天我想把這個問題,我個人對所謂非梵行跟梵行,也就是非梵住跟梵住這種看法,也可以說是自個杜撰兒,沒有太大的根據,當然也有些根據,把這個想法今天介紹給大家。
非梵行的教誡,也就是咱們自己對自己的性教育,我分幾方面來講吧。第一,非梵行的基礎。非梵行以什麼作基礎呢?主要是以身根,身根的有兩性的分別,這身根的兩性的分別,都是過去起惑造業的關系,使得我們這個身體有兩性的不同。並且兩個性不同,又造成了互需、互缺,互缺又互需,生起一種快感,在佛教裏就說細滑欲,在儒家說就是肉欲。結果呢,性行爲完了以後,還有赤白的問題,精蟲跟卵子的問題,精蟲、卵子兩個結合,就成爲胎了,在佛教裏講有八個階段。人的在赤白和合的時候,那就是第叁者的阿賴耶識就進行執受了,這赤白和合就變成胎了,成爲第叁者的執受,第叁者的生命的開始。
所以非梵行由業異熟成爲男女兩身,然後再赤白和合來生起第叁者的身體,那就是在儒家講,它說“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所以中國把非梵行的生殖傳遞的問題,看得非常重要。而且不是看得它只是個欲的問題,看它是一個仁愛的問題。不是講的欲愛,不注重它的欲愛,欲愛可以說是陪襯,主要是仁愛,或者相親相愛,然後再把這相親相愛擴大,擴大成爲治國、平天下。
所以從這一點來看,儒家是把男女居室,稱爲倫常的開始,這個意義非常重大。所以男女兩性的關系,並不是兩個人私自的關系,可以說從曆史上,從社會上,都是一種共同的行爲,兩個人共同的行爲。不但是兩個人的共同行爲,還牽涉到祖祖父父、子子孫孫的行爲。不能看作它是個人的一時的愛好,一時的自由。
這種看法,我覺得是咱們在家的人都應該考慮考慮。尤其在現在有許多不同的看法,那種墮落成爲狹小、狹隘、很醜惡的那種一杯水主義,以至于象儒家發展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拿咱們中國的集體主義的家庭,來擴大成爲全世界都能夠和平共處,這個理想是一個,依我看是個自然的發展進程,是個自然的倫常,自然的規律應該是這樣。否則,倒退成互相利用的看法,那比禽獸還不如。動物還有鴛鴦啊等等的說法,它這個儒家特別注意男女有別,互相守貞,貞玉于一,這種在西洋真正戀愛的過程裏頭,也是能忘卻自己的利益,完成對方利益。這種的還是一個是人性的,否則呢,倒退的那種,就是比獸性還不如。
我爲什麼今天講這個問題,也就是要對這種錯誤的、墮落的看法,應該大家想法子能夠把它撥亂反正,至少我們不提倡,並且要反對。男女兩性的經過身體的共同的行爲,增加互親互愛,這件事是非常有意思的。所謂這愛,不是就是欲的愛,它也是仁愛,儒家說二人才能是人,一個人不能算人,這種看法,實際是真正合乎人性的愛。
釋迦牟尼也是要入胎,將來慈氏菩薩他也得八相成道,也要有入胎這一個步驟。所以這個問題希望大家很好地注意,尤其我們要學佛的人。學佛的人還不但是把夫妻之愛擴大,還要進一步由集體爲體來走到無體爲體。那咱們怎麼能成佛呢?主要是要以無體爲體,就是沒有自體,沒有遍計所執性,那就是把自益利跟他益利完全合起來了,合二爲一,共同一個目標。這個共同目標是什麼?一起成佛,成爲無上菩提,成爲最好的解脫。這是我們大乘佛教一個中心問題,要把有漏善改變成無漏善。
第二,我就想講非梵行一般的表現。現在講什麼呢?就是講第六意識。剛才那個基礎是講身識,現在講意識。因爲非梵行來說,它是最全面的,不但是身識,身識經過很長時期的阿賴耶識傳遞,我們這個非梵行最古老、最原始,有人類就有,那要按阿賴耶識裏頭來說,它熏習的最久。而且非梵行它不但是身識的問題,還是意識,身識最主要就是一種安樂受,意識它就是喜樂受,那麼意識它更全面。它把兩個人的過去的交往,戀愛過程都包括在內了。
所以第六意識的一般的表現,我總的指出四個行相,就是恩、愛、喜、足。恩,多半是互相能夠在有困難的時候一同來解決;愛就是能夠使它共同地能夠製造性;喜呢,就是指的喜受,兩個人一種最幸福的一種快感;再來,足就是非常滿足。當然非梵行,它是以不滿足爲本性的,但是它每一次它都有一個滿足感。所以分成四行相,恩、愛、喜、足。
要按真正人的本性來講,現在說應當互相戀愛有個過程,現在自由戀愛,有個過程,互相了解,志同道合,然後再結婚,有種喜樂感,有一種滿足,性欲的滿足。這可以總結成一般的愛情的生活。所謂非梵行不但是身體的……,也有意識的……,是個全面的,這種舉動出現的時候,身心整個都是一個全面的。你象曆來男女兩性的這種相親相愛,也…
《攝大乘論 第105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