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攝大乘論 第105講▪P2

  ..續本文上一頁造成許多故事情節,也造成許多可歌可頌的文學,所以應該把光明面要特別擴大,那黑暗面要特別縮小。所以這好象是人的發展應有的一個輪序。尤其我們在家學佛的人,不但是要拿愛擴大,還要加強共同成佛、共同要證無上正等正覺,拿這個來互相勉勵,互相支持。

  所以非梵行將來能夠變成了梵行,就是我們現在還在家學佛,將來一定是要走出家的、象釋迦那樣發展的道路上,以至未來佛也是這樣子,阿逸多如來也有受欲,也有出家的程序。這種輪序,應該是共同的,應該是是成爲我們共同的一個發展的規律,應當是這樣子的。這是第二點,講的四個行相。在第六意識裏頭的表現。

  再來,第叁項,我就想把非梵行的特點講一講。非梵行有許多特點,就拿我說它有五性,講到五性。第一性是什麼?沖動性,它來得很暴烈;第二是魯莽性;第叁是刻畫性,雙方種種的刻畫,腦子非常注意把它形象化;第四是無足性,沒有滿足性;第五呢,就是粘著性,也是愛著性。

  貪愛跟仁愛、跟慈愛,它有時候在翻譯的用語來說,有時候也很難把它分開。實際在非梵行這件事情上,它就有暧昧性,到底是仁愛啊?到底欲愛呀?連當事人他也弄不清楚。就拿五種別境裏頭有個欲,那個欲按說應該翻成樂欲,跟這貪欲、貪著是兩回事情。可是,過去翻五十叁種心所法裏有邪欲、邪勝解,那邪欲實際是應該邪樂,不是邪貪欲,邪貪欲,貪欲本來是邪的,樂欲是指的那個別境心所。這地方有時候不但名詞上,有時候有混同,實際上在實際行動上,也是有點暧昧。到底你指的是貪愛、貪著?還是互相樂欲,有興趣、有特別興趣?這很難分的,在事實上講。

  所以這種非梵行是有非常的特點、特色,所以這種行爲也造成了古往今來許多的故事情節,那麼也造成了許多志士仁人在這裏頭的生活中,造成了離奇的、千變萬化的故事,有時非常融混,你分不清它到底是善?到底是惡?有時候它的目的也不大明確,朦胧之感。所以這個裏邊,非梵行的一種特點,咱們從一起初,有這個煩惱以來,就有這個問題。最初的煩惱是所謂的客塵煩惱,也就是咱們說的有點飄忽不定的一種float。

  所以非梵行又是最古老、最原始,我們每一個人過去不定經過多少次,反反複複在上頭造業,達到咱們現在的情況,很複雜的情況。所以難怪咱們,就拿我自己來說,自己真正在這個方面受教育還受得不多,自個教育自個也很差。今天咱們怎麼講這個呢?我也是講完以後,請大家共同地把這問題,每個人都應該有個自個的教育,總結一下自己的生活,總結一下自己的實踐,以至對他人的看法,對社會的有些個問題也都可以總結。

  我覺得這件事情,不是非常神秘莫測的,不應該把它當作只是個人的隱私,應該把它公開化,叫它有一個正常的一個輪序,一個有序的生活。這也是我們擴大的自益利跟他益利一個必須有的一個過程,你要自個家庭和美,和樂且忱,再擴大對外面的家庭也是這樣子,那多好啊。再擴大到全世界。我覺得咱們中國的儒家哲學對這個問題看得非常徹底,我還勸咱們學佛的人,也應該把儒家的對于非梵行的看法,它所謂的這個孝,這個非梵行最表示祖祖父父、子子孫孫傳世不絕的一件大事叫做孝。想想咱們怎麼有這個身?怎麼來的?也想想兒女的身體怎麼去的?不能淨爲自個身體一時的私欲所障礙,要有一個整個人類的責任感,那並不是減少了恩、愛、樂欲的滿足,不是只是滿足快感,它那個快樂,和樂起來,那個樂法兒的確比那一時的喝一杯水的樂法兒好得多。是不是這樣子?

  另外,我們學大乘佛教的人,也是希望有這種,所謂孟子說偕樂,孟子分一種獨樂,一種偕樂,所謂偕樂呢,就是偕同之樂,就是同樂。非梵行裏頭不只是獨樂,應該是同樂,而且把這同樂擴張成爲人類的共同之樂。所以所謂文明跟野蠻,現在到底這種叁天打漁兩天曬網,只是爲個人一時的滿足來結合呀,還是有這種真正的偕樂、大孝,不但孝祖孝父,也使得子子孫孫都孝起來,都仁愛起來,那是多麼好的事情啊!

  爲什麼要把兩個人共同的生活,非要看成一個個人的欲樂呢?兩個人的共同生活,實際上也是兩個人都應該負責,都應該自我教育、提高,互相了解,互相幫助,互相體貼,爲什麼不想法把這事情做得更好呢?爲什麼非要走到跟禽獸一樣的一時的那種私欲呢?那種欲樂是不是很樂呀?而且互相毀呀,毀到對方的生活。我雖然沒親眼看過,但是聽過些個,我覺得這是不但是大悖咱們祖先的、儒家的最好的溫柔敦厚的教育,而且走到人類應該鄙棄的醜惡……。(休息)

  同時希望大家也把儒家的《四書》,跟《老子》、《莊子》,有時候也好好看一看,因爲我們是中國人嘛,對于古代的文明、文化應該有了解。因爲什麼?孟子就提到獨樂,偕樂,就是同樂的意思,孟子也提出這樣的問題:還是獨樂樂呀?還是與衆樂樂?大家一塊兒樂的那個樂,跟自個自己獨樂的樂,哪個樂?提出這樣的問題。儒家也有個“仁民愛物”,“民胞物與”,“仁民愛物”,不但對人要有仁愛,對物呢,也要愛,不要亂浪費東西。“民胞物與”,跟民一樣同胞一樣,跟東西也看齊,那就是格物、至知……。

  雖然這個地方,咱們佛教裏講“同體大悲”,那我們有這個非梵行,男女兩根不同,而又互相補充,有這樣一個可以同樂、可以偕樂這個基礎,這很難得呀,難得不難得?不是補足你不同的希欲、快感就完了,最主要還是同樂。佛教講同體大悲,能夠有這樣一個機會,兩個人能同體,很難得。在人海世間來說,從古到今來說,這兩個人能夠走到一起,那也是多少代的一種特別的情況,也是不定經過多少大劫才能走到一起。

  所以我覺得大夥應該珍惜這個不同的同,能夠不但在婚前要互相理解,互相配合,婚後也應該這樣子,自個也應該努力對人間的問題能夠繼續深入了解,對對方也是這樣子,自己要努力,也對于對方幫助,互相努力,互相了解,互相體貼,這不只是婚前應該這樣,婚後也應該這樣,老夫老妻也應該這樣子,不能覺得我們多少年了,就這樣了,還應該創造新的生活,開拓新的領域,把同樂樂更提高一步。因爲這很難得的這兩個人,求同存異,是不是難得呀?非要把這事情看成一個很狹小的,我們有時候覺得結婚以後,這就完了,結婚這就解決問題了。不要把這互相理解、互相體貼這個問題還是自個把它劃地爲牢了,不再往前走了,我覺得這個也不對。

  真正大乘佛教自個的利益跟他人的利益合在一起,共同發展,共同求上進,共同求解脫,共同求無上菩提,這種就是一個同樂的問題,與衆樂比獨樂高得多了。所以我希望所有的男女兩方,應該不但是婚前要互相體貼,互相促進,還得婚後也是這樣,時時刻刻到老也是這樣,這才是能夠真正覺得這兩個人走到一起不容易,能夠同體,應該更要有大悲。有這樣一個好機會、好條件,爲什麼不利用它?這個世間有漏善,我覺得應該也是要發展,這個發展不但你自個家庭是非常和樂且忱,也能引得其他人也共同地發展,這何樂而不爲呢?有這條件了,要進一步能夠一塊兒要求到無上菩提,那時候更是,那個樂更不是人間所能比況的,那才是真樂的樂。

  所以我奉勸大家,因爲我們是炎黃子孫,都是華夏漢族,應該把儒家的“男女居室,人之大倫”,“淫爲萬惡之首,孝爲百行之先”,就是我們前頭說的,能夠發展得兩個人的愛情,更加體貼,這就是真正的孝子,不但回答了祖祖父父,也給子子孫孫樹立了榜樣。不但這個,也可以拿我們這個家庭作爲社會發展的一個動力,那有多好啊!那有多快樂、多幸福、多美滿呀!比較只是完成禽獸之儀的,一兩天就分居的,那高得多了。要在價值觀上來說,價值論上來說,你要比較比較,今天跟這個走,明天跟那個混,那差得有多遠哪。你說他樂嗎?他不樂。他獨樂,不是與衆樂,不是偕樂,不是同樂。不是與天同慶,自己來自慶。

  所以我們現在自體體、集體體、無體體,我分了叁體。只以自體爲體,這是世間的惡;集體體呢,就是世間的有漏善;無體體,這就是爲要大家一塊兒成無上菩提,把自益利、他益利混到一起了,以至將來那個樂,無上法樂。那個過去翻作受用身,咱們現在翻作享用身,不但享用,還翻圓滿享用身,那就是佛跟大菩薩都一起享受,最圓滿享受身。

  所以我一方面希望大家能把象《孔子》、《論語》、《四書》看一下,一方面對于這個獨樂,只是想法獨樂的這些人,要想法打擊,要不把這個邪樂把它去掉,那正的正樂就沒法顯出來。所以一方面咱們要發展同樂,一方面要打擊那種邪說、亂行,這樣才是一個文明的大同之路。由同體到同體大悲,我覺得那種樂更了不起。

  現在已經講到第叁項了,就是非梵行的一種特點,它這特點是,你說它是好啊,還是壞呀,裏頭都有,也可能好,也可能壞,有點暧昧不清,連他自己有時候陷到這裏頭,自個也莫明其妙。所以這問題,這不是我自己一時的想法,是要有自己有一套非梵行的教誡,對自個,每個人都有,只有能把非梵行的質量提高,不能把非梵行的質量下降。

  非梵行提高也就是把人類的善,你象最好的互相都可以同體一塊兒發展,你說這個很難得的一個事情,自益利跟他益利已經合在一起了,你爲什麼不想法把這個兩個利益更進一步發展?所以剛才我提出,無論是兩個人剛相愛,還是已經結婚,以至結婚多年,都應該有一個自己的非梵行教誡,把幸福的生活只能延長,不能削弱,只能擴大,不能縮小,這是我個人的一種意見。

  再來講,書歸正傳了,就是講身識的了別識。現在又把了別識提出來了。這是第四了,就是身識的了別識。什麼叫身識的了別識呢?就是咱們大夥都學習無著的《總攝大乘綱領論》,前六識都可以體現在了別識裏。身識固然有男根的識,跟女根的識有所不同,但是都是也可以體現在了別識裏頭。怎麼體現呢?這個問題就是大了。咱們前頭講到唯識無義,唯了別識的時候,就主要是只有能,沒有所,沒有義,沒有二我,人我法我,沒有所取能取。

  那這個非梵行正是有能取所取,男的以爲自己是能取,以女的爲所取,女的以自己爲能取,對方爲所取。這個能取所取很難把它不增益出來。世間的戀愛生活也是很難拔足的,也有象前頭五性裏頭,它有點粘著性太大,而且不足性,老覺得不滿,滿足了他也不滿。

  而且這種世間的兩性生活,它是不定多少萬年,多少大劫這樣地熏習下來,到我們現在。這個熏習是非常厲害的,粘著性很強啊,它不足性很強啊,離不開呀。所以這個裏頭它體現了能取所取、人我法我、體現得更清楚。這真是美中不足,可以說,和樂中不足,也可以說是善中不足。講價值論上來講,還是低層兒的,味道還不那麼濃烈,這級別還是比較在下的。

  所以怎麼樣地把它更提高一步?這也是在價值論上來說有必要的。那種樂法也還是狹隘的,還離不開人我法我,離不開所取能取。所以我們要身識能體現在了別識裏頭,那就是男身、女身都可以各自體現在了別識裏頭,那都是把這個執著的遍計所執性這個問題就解決了,就是以無體爲體,不是以集體爲體,就是咱們說的有無平等,同時遍計所執性的無,在依他起性上就是圓成實性的有,不增益遍計所執性,就是不損減圓成實性,在無著菩薩這麼講的時候,那就把大乘的法樂完全(證悟了?)。

  所以這個地方我們真正把人的問題,人的根本問題提高一大步,由有漏善變成無漏善,怎麼變法呢?就是要把身識,不管是男身、女身來體現在了別識裏頭。了別識最主要的是無義,沒有自性,沒有遍計所執性,沒有人我法我,本來這東西不存在。這樣就成爲非真正的能遍計,在意識裏頭,在了別識裏頭,就把你男身、女身都變成了、都體現成了非真正的能遍計。這又回到本行了,就是慈氏菩薩在《辨別中邊頌》的第一個頌子,第一句,就是“非真正能遍計有”,這個句就包含了,就是咱們現在說的不管男身、女身的了別識。這就是我們走向大乘法樂一個別開生面的一條大路,那就是現在不管男身、女身,它可以共同地都成爲非真正能遍計,就是它本身呢,已經沒有了能取所取,已經不存在這能取所取了。這兩個人要是這麼同登覺域,那是怎麼一個給各自開了一條大路,一條最光明的路線。這互相愛,那就提高了,不是個人的愛,不是集體的愛,是無體的愛,無體的慈愛。可以說是更進一步了,要按價值論上來說,這個價值更高。

  而且要按現在咱們講慈氏學、開發慈氏學,這個事情也並不是很遠的、很難得,很不能碰到的事情。不是的。所以今天在座的,有人應該不但完成了共同和樂的美滿的生活,而要更進一步成爲法樂。

  還有一點兒,咱們下次再講一講四種無量、無能量,四無能量。今天有機會把我最近對于非梵行的總結,提供大家,好象這個問題是個人問題,實際不是,好象是隱私,實際上不是,咱們應該看成一個普遍的共同的問題。現在講到這兒,下次再講一點。

  

《攝大乘論 第105講》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