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摄大乘论 第105讲▪P2

  ..续本文上一页造成许多故事情节,也造成许多可歌可颂的文学,所以应该把光明面要特别扩大,那黑暗面要特别缩小。所以这好象是人的发展应有的一个轮序。尤其我们在家学佛的人,不但是要拿爱扩大,还要加强共同成佛、共同要证无上正等正觉,拿这个来互相勉励,互相支持。

  所以非梵行将来能够变成了梵行,就是我们现在还在家学佛,将来一定是要走出家的、象释迦那样发展的道路上,以至未来佛也是这样子,阿逸多如来也有受欲,也有出家的程序。这种轮序,应该是共同的,应该是是成为我们共同的一个发展的规律,应当是这样子的。这是第二点,讲的四个行相。在第六意识里头的表现。

  再来,第三项,我就想把非梵行的特点讲一讲。非梵行有许多特点,就拿我说它有五性,讲到五性。第一性是什么?冲动性,它来得很暴烈;第二是鲁莽性;第三是刻画性,双方种种的刻画,脑子非常注意把它形象化;第四是无足性,没有满足性;第五呢,就是粘着性,也是爱著性。

  贪爱跟仁爱、跟慈爱,它有时候在翻译的用语来说,有时候也很难把它分开。实际在非梵行这件事情上,它就有暧昧性,到底是仁爱啊?到底欲爱呀?连当事人他也弄不清楚。就拿五种别境里头有个欲,那个欲按说应该翻成乐欲,跟这贪欲、贪著是两回事情。可是,过去翻五十三种心所法里有邪欲、邪胜解,那邪欲实际是应该邪乐,不是邪贪欲,邪贪欲,贪欲本来是邪的,乐欲是指的那个别境心所。这地方有时候不但名词上,有时候有混同,实际上在实际行动上,也是有点暧昧。到底你指的是贪爱、贪著?还是互相乐欲,有兴趣、有特别兴趣?这很难分的,在事实上讲。

  所以这种非梵行是有非常的特点、特色,所以这种行为也造成了古往今来许多的故事情节,那么也造成了许多志士仁人在这里头的生活中,造成了离奇的、千变万化的故事,有时非常融混,你分不清它到底是善?到底是恶?有时候它的目的也不大明确,朦胧之感。所以这个里边,非梵行的一种特点,咱们从一起初,有这个烦恼以来,就有这个问题。最初的烦恼是所谓的客尘烦恼,也就是咱们说的有点飘忽不定的一种float。

  所以非梵行又是最古老、最原始,我们每一个人过去不定经过多少次,反反复复在上头造业,达到咱们现在的情况,很复杂的情况。所以难怪咱们,就拿我自己来说,自己真正在这个方面受教育还受得不多,自个教育自个也很差。今天咱们怎么讲这个呢?我也是讲完以后,请大家共同地把这问题,每个人都应该有个自个的教育,总结一下自己的生活,总结一下自己的实践,以至对他人的看法,对社会的有些个问题也都可以总结。

  我觉得这件事情,不是非常神秘莫测的,不应该把它当作只是个人的隐私,应该把它公开化,叫它有一个正常的一个轮序,一个有序的生活。这也是我们扩大的自益利跟他益利一个必须有的一个过程,你要自个家庭和美,和乐且忱,再扩大对外面的家庭也是这样子,那多好啊。再扩大到全世界。我觉得咱们中国的儒家哲学对这个问题看得非常彻底,我还劝咱们学佛的人,也应该把儒家的对于非梵行的看法,它所谓的这个孝,这个非梵行最表示祖祖父父、子子孙孙传世不绝的一件大事叫做孝。想想咱们怎么有这个身?怎么来的?也想想儿女的身体怎么去的?不能净为自个身体一时的私欲所障碍,要有一个整个人类的责任感,那并不是减少了恩、爱、乐欲的满足,不是只是满足快感,它那个快乐,和乐起来,那个乐法儿的确比那一时的喝一杯水的乐法儿好得多。是不是这样子?

  另外,我们学大乘佛教的人,也是希望有这种,所谓孟子说偕乐,孟子分一种独乐,一种偕乐,所谓偕乐呢,就是偕同之乐,就是同乐。非梵行里头不只是独乐,应该是同乐,而且把这同乐扩张成为人类的共同之乐。所以所谓文明跟野蛮,现在到底这种三天打渔两天晒网,只是为个人一时的满足来结合呀,还是有这种真正的偕乐、大孝,不但孝祖孝父,也使得子子孙孙都孝起来,都仁爱起来,那是多么好的事情啊!

  为什么要把两个人共同的生活,非要看成一个个人的欲乐呢?两个人的共同生活,实际上也是两个人都应该负责,都应该自我教育、提高,互相了解,互相帮助,互相体贴,为什么不想法把这事情做得更好呢?为什么非要走到跟禽兽一样的一时的那种私欲呢?那种欲乐是不是很乐呀?而且互相毁呀,毁到对方的生活。我虽然没亲眼看过,但是听过些个,我觉得这是不但是大悖咱们祖先的、儒家的最好的温柔敦厚的教育,而且走到人类应该鄙弃的丑恶……。(休息)

  同时希望大家也把儒家的《四书》,跟《老子》、《庄子》,有时候也好好看一看,因为我们是中国人嘛,对于古代的文明、文化应该有了解。因为什么?孟子就提到独乐,偕乐,就是同乐的意思,孟子也提出这样的问题:还是独乐乐呀?还是与众乐乐?大家一块儿乐的那个乐,跟自个自己独乐的乐,哪个乐?提出这样的问题。儒家也有个“仁民爱物”,“民胞物与”,“仁民爱物”,不但对人要有仁爱,对物呢,也要爱,不要乱浪费东西。“民胞物与”,跟民一样同胞一样,跟东西也看齐,那就是格物、至知……。

  虽然这个地方,咱们佛教里讲“同体大悲”,那我们有这个非梵行,男女两根不同,而又互相补充,有这样一个可以同乐、可以偕乐这个基础,这很难得呀,难得不难得?不是补足你不同的希欲、快感就完了,最主要还是同乐。佛教讲同体大悲,能够有这样一个机会,两个人能同体,很难得。在人海世间来说,从古到今来说,这两个人能够走到一起,那也是多少代的一种特别的情况,也是不定经过多少大劫才能走到一起。

  所以我觉得大伙应该珍惜这个不同的同,能够不但在婚前要互相理解,互相配合,婚后也应该这样子,自个也应该努力对人间的问题能够继续深入了解,对对方也是这样子,自己要努力,也对于对方帮助,互相努力,互相了解,互相体贴,这不只是婚前应该这样,婚后也应该这样,老夫老妻也应该这样子,不能觉得我们多少年了,就这样了,还应该创造新的生活,开拓新的领域,把同乐乐更提高一步。因为这很难得的这两个人,求同存异,是不是难得呀?非要把这事情看成一个很狭小的,我们有时候觉得结婚以后,这就完了,结婚这就解决问题了。不要把这互相理解、互相体贴这个问题还是自个把它划地为牢了,不再往前走了,我觉得这个也不对。

  真正大乘佛教自个的利益跟他人的利益合在一起,共同发展,共同求上进,共同求解脱,共同求无上菩提,这种就是一个同乐的问题,与众乐比独乐高得多了。所以我希望所有的男女两方,应该不但是婚前要互相体贴,互相促进,还得婚后也是这样,时时刻刻到老也是这样,这才是能够真正觉得这两个人走到一起不容易,能够同体,应该更要有大悲。有这样一个好机会、好条件,为什么不利用它?这个世间有漏善,我觉得应该也是要发展,这个发展不但你自个家庭是非常和乐且忱,也能引得其他人也共同地发展,这何乐而不为呢?有这条件了,要进一步能够一块儿要求到无上菩提,那时候更是,那个乐更不是人间所能比况的,那才是真乐的乐。

  所以我奉劝大家,因为我们是炎黄子孙,都是华夏汉族,应该把儒家的“男女居室,人之大伦”,“淫为万恶之首,孝为百行之先”,就是我们前头说的,能够发展得两个人的爱情,更加体贴,这就是真正的孝子,不但回答了祖祖父父,也给子子孙孙树立了榜样。不但这个,也可以拿我们这个家庭作为社会发展的一个动力,那有多好啊!那有多快乐、多幸福、多美满呀!比较只是完成禽兽之仪的,一两天就分居的,那高得多了。要在价值观上来说,价值论上来说,你要比较比较,今天跟这个走,明天跟那个混,那差得有多远哪。你说他乐吗?他不乐。他独乐,不是与众乐,不是偕乐,不是同乐。不是与天同庆,自己来自庆。

  所以我们现在自体体、集体体、无体体,我分了三体。只以自体为体,这是世间的恶;集体体呢,就是世间的有漏善;无体体,这就是为要大家一块儿成无上菩提,把自益利、他益利混到一起了,以至将来那个乐,无上法乐。那个过去翻作受用身,咱们现在翻作享用身,不但享用,还翻圆满享用身,那就是佛跟大菩萨都一起享受,最圆满享受身。

  所以我一方面希望大家能把象《孔子》、《论语》、《四书》看一下,一方面对于这个独乐,只是想法独乐的这些人,要想法打击,要不把这个邪乐把它去掉,那正的正乐就没法显出来。所以一方面咱们要发展同乐,一方面要打击那种邪说、乱行,这样才是一个文明的大同之路。由同体到同体大悲,我觉得那种乐更了不起。

  现在已经讲到第三项了,就是非梵行的一种特点,它这特点是,你说它是好啊,还是坏呀,里头都有,也可能好,也可能坏,有点暧昧不清,连他自己有时候陷到这里头,自个也莫明其妙。所以这问题,这不是我自己一时的想法,是要有自己有一套非梵行的教诫,对自个,每个人都有,只有能把非梵行的质量提高,不能把非梵行的质量下降。

  非梵行提高也就是把人类的善,你象最好的互相都可以同体一块儿发展,你说这个很难得的一个事情,自益利跟他益利已经合在一起了,你为什么不想法把这个两个利益更进一步发展?所以刚才我提出,无论是两个人刚相爱,还是已经结婚,以至结婚多年,都应该有一个自己的非梵行教诫,把幸福的生活只能延长,不能削弱,只能扩大,不能缩小,这是我个人的一种意见。

  再来讲,书归正传了,就是讲身识的了别识。现在又把了别识提出来了。这是第四了,就是身识的了别识。什么叫身识的了别识呢?就是咱们大伙都学习无著的《总摄大乘纲领论》,前六识都可以体现在了别识里。身识固然有男根的识,跟女根的识有所不同,但是都是也可以体现在了别识里头。怎么体现呢?这个问题就是大了。咱们前头讲到唯识无义,唯了别识的时候,就主要是只有能,没有所,没有义,没有二我,人我法我,没有所取能取。

  那这个非梵行正是有能取所取,男的以为自己是能取,以女的为所取,女的以自己为能取,对方为所取。这个能取所取很难把它不增益出来。世间的恋爱生活也是很难拔足的,也有象前头五性里头,它有点粘着性太大,而且不足性,老觉得不满,满足了他也不满。

  而且这种世间的两性生活,它是不定多少万年,多少大劫这样地熏习下来,到我们现在。这个熏习是非常厉害的,粘着性很强啊,它不足性很强啊,离不开呀。所以这个里头它体现了能取所取、人我法我、体现得更清楚。这真是美中不足,可以说,和乐中不足,也可以说是善中不足。讲价值论上来讲,还是低层儿的,味道还不那么浓烈,这级别还是比较在下的。

  所以怎么样地把它更提高一步?这也是在价值论上来说有必要的。那种乐法也还是狭隘的,还离不开人我法我,离不开所取能取。所以我们要身识能体现在了别识里头,那就是男身、女身都可以各自体现在了别识里头,那都是把这个执着的遍计所执性这个问题就解决了,就是以无体为体,不是以集体为体,就是咱们说的有无平等,同时遍计所执性的无,在依他起性上就是圆成实性的有,不增益遍计所执性,就是不损减圆成实性,在无著菩萨这么讲的时候,那就把大乘的法乐完全(证悟了?)。

  所以这个地方我们真正把人的问题,人的根本问题提高一大步,由有漏善变成无漏善,怎么变法呢?就是要把身识,不管是男身、女身来体现在了别识里头。了别识最主要的是无义,没有自性,没有遍计所执性,没有人我法我,本来这东西不存在。这样就成为非真正的能遍计,在意识里头,在了别识里头,就把你男身、女身都变成了、都体现成了非真正的能遍计。这又回到本行了,就是慈氏菩萨在《辨别中边颂》的第一个颂子,第一句,就是“非真正能遍计有”,这个句就包含了,就是咱们现在说的不管男身、女身的了别识。这就是我们走向大乘法乐一个别开生面的一条大路,那就是现在不管男身、女身,它可以共同地都成为非真正能遍计,就是它本身呢,已经没有了能取所取,已经不存在这能取所取了。这两个人要是这么同登觉域,那是怎么一个给各自开了一条大路,一条最光明的路线。这互相爱,那就提高了,不是个人的爱,不是集体的爱,是无体的爱,无体的慈爱。可以说是更进一步了,要按价值论上来说,这个价值更高。

  而且要按现在咱们讲慈氏学、开发慈氏学,这个事情也并不是很远的、很难得,很不能碰到的事情。不是的。所以今天在座的,有人应该不但完成了共同和乐的美满的生活,而要更进一步成为法乐。

  还有一点儿,咱们下次再讲一讲四种无量、无能量,四无能量。今天有机会把我最近对于非梵行的总结,提供大家,好象这个问题是个人问题,实际不是,好象是隐私,实际上不是,咱们应该看成一个普遍的共同的问题。现在讲到这儿,下次再讲一点。

  

《摄大乘论 第105讲》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