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摄大乘论 第105讲

  第105讲:非梵行教诫与梵行教授

  (1998年6月14日)  

  上次正讲菩萨利益安乐有情的三十二法,讲到遍净治梵住,当时对四梵住我也记忆不太清了,所以没有讲。后来回到宿舍里来,对这个问题想了很久,四梵住,或四梵行,对的是非梵行,非梵住。

  这梵行、梵住的问题,据我看的经论里头,尤其讲非梵行不太多。因此我想到,非梵行跟梵行的问题,在我们人类里头,由于是胎生,欲界里咱们人的众生,跟欲界天,都是用非梵行来传宗接代,所以这个问题,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释迦牟尼的八相成道里头,就有入胎,有受欲,有逾城出家这三相。其实在我们欲界众生,非梵行的问题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我们在家学佛的人。因此我自己对梵行、非梵行这两个礼拜来,自个作了些个分析。

  我想,青少年是要给他们讲性教育,好象咱们中年、老年的人对这个问题不大讲。青少年是对这个还没接触,还没实践,给他一个预先的指导。可我觉得,中年跟老年人对这个问题也是需要分析跟总结的。因此,我今天打算讲一下非梵行的教诫问题,跟梵行的教授问题。

  非梵行的教诫,在我自个来说,也就是自己对于所谓非梵行的一种实践总结,在座的有些个在家的居士,也是对这个有一定的实践,有一定的总结。出家人对这个也是要有一个正确的看法,象释迦牟尼受欲以后逾城出家,有的出家人没受欲就出家了,但是对于这个非梵行的问题,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有一个自个对自个的教育,自个对于自个的一个教诫。

  所以我今天就想讲这个非梵行的教诫,跟梵行的教授。这个课题比较新颖,我个人的看法,就在以下要表示一下,表示希望能跟大家交流,也就是在咱们欲界众生来说,每个人都应该自己作一个自个的教育,自个的非梵行的教诫。这非梵行对我们是非常之重要的,因为咱们传宗接代都是靠了非梵行,尤其我们华夏的这个民族,就是汉族,特别注意了,我们都是炎黄子孙。所以非梵行的问题,是最古老、最原始,而且最普遍,还好象有点神秘的事情。

  对于这个问题,尤其在现在来讲,有人把它当成一个个人的私事来看,当成个人的隐私,这样好象是完全注意它这个欲的问题,性欲问题,而不注意两性的恋爱,爱的问题,现在有这个趋势。这跟中国的,咱们的华夏民族,跟儒家哲学不同,儒家讲“男女居室,人之大伦也”,人伦的最主要的一伦,可以说是人生之始。所以儒家非常注意,并且说是,有许多仁义啊,忠恕啊,都是以夫妇为端绪,然后再发展,于是乎甚至普通的夫妇也可能成为圣贤也很难达到的一种成就。

  所以儒家是把传宗接代的问题当作一个整个孝的德,是道德,是伦常,儒家特别注意,而且我们整个的历史也是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可是现在有些人受西洋非梵行的看法的影响,已经走到好象把这个事情当作个人的一个私欲,不是两个人的问题,好象都互相拿它作为私欲的一件事情,个人的事情,个体的事情,不是集体的事情。

  所以由我近两个星期的想法,我觉得很重要,我们应该再把我们儒家哲学里头,以家庭作为一个细胞,发展到有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温习一下。拿儒家来说吧,格物、至知、正心、诚意,然后底下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它这些个层次、伦序,修身、齐家占着一个很中坚的地位,很重要的地位,所以可以说修身跟齐家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尤其在集体主义来看,拿家庭作为一个细胞,来发展成为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也就是儒家它推广“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它都是从家庭作一个中心,然后扩张出去,成为治国、平天下的一个枢纽。

  家庭也是一个培养人才的处所,非梵行也是培养人才一个必修课程,这么说好象有点怎么……,实际上是这样子的。所以今天我想把这个问题,由自己的分析,作为个人的一种教诫,非梵行的教诫,提出来跟大家商榷。每个人跟这个问题发生很深切的关系,可是每个人都对这个问题,很少把它彻底分析一下的。太古老了,所谓有人类以来,就有这件事,熏习非常久,成了习惯了。所以由现在一般的人一种看法,跟咱们原来儒家的看法,慢慢有些疏远了。尤其我们大乘佛教、大乘佛法,也是把人跟人的关系,人的自益利跟他益利,由共同的自觉、觉他,成为共同能够成佛,共同能够觉悟、解脱,这件事在我们大乘佛法里头是最主要的。自益利跟他益利在成佛的过程里头,是密不可分的,就是自他并不是要严格分开的,为要自己成佛,必须引的大家也一块儿成佛,这才是真正的菩萨,真正的一种学佛的人应该具有的胸怀。

  所以非梵行,两个人能共同成为爱情,成为欲情,成为互相满足的、互相的喜乐的一件事情,好象是一种在人来说,这个人性应该保持、应该发扬,不应该拿对方当作一种器具来看。尤其现在这种情况,好象随便结婚、随便离婚,这种情况实际是有悖于非梵行的意义的。男女两性相亲相爱,共同成立一种好象大伙都高兴的事情,这并没有坏处,这也可以说是有漏的善,当然不是无漏的。

  所以今天我想把这个问题,我个人对所谓非梵行跟梵行,也就是非梵住跟梵住这种看法,也可以说是自个杜撰儿,没有太大的根据,当然也有些根据,把这个想法今天介绍给大家。

  非梵行的教诫,也就是咱们自己对自己的性教育,我分几方面来讲吧。第一,非梵行的基础。非梵行以什么作基础呢?主要是以身根,身根的有两性的分别,这身根的两性的分别,都是过去起惑造业的关系,使得我们这个身体有两性的不同。并且两个性不同,又造成了互需、互缺,互缺又互需,生起一种快感,在佛教里就说细滑欲,在儒家说就是肉欲。结果呢,性行为完了以后,还有赤白的问题,精虫跟卵子的问题,精虫、卵子两个结合,就成为胎了,在佛教里讲有八个阶段。人的在赤白和合的时候,那就是第三者的阿赖耶识就进行执受了,这赤白和合就变成胎了,成为第三者的执受,第三者的生命的开始。

  所以非梵行由业异熟成为男女两身,然后再赤白和合来生起第三者的身体,那就是在儒家讲,它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所以中国把非梵行的生殖传递的问题,看得非常重要。而且不是看得它只是个欲的问题,看它是一个仁爱的问题。不是讲的欲爱,不注重它的欲爱,欲爱可以说是陪衬,主要是仁爱,或者相亲相爱,然后再把这相亲相爱扩大,扩大成为治国、平天下。

  所以从这一点来看,儒家是把男女居室,称为伦常的开始,这个意义非常重大。所以男女两性的关系,并不是两个人私自的关系,可以说从历史上,从社会上,都是一种共同的行为,两个人共同的行为。不但是两个人的共同行为,还牵涉到祖祖父父、子子孙孙的行为。不能看作它是个人的一时的爱好,一时的自由。

  这种看法,我觉得是咱们在家的人都应该考虑考虑。尤其在现在有许多不同的看法,那种堕落成为狭小、狭隘、很丑恶的那种一杯水主义,以至于象儒家发展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拿咱们中国的集体主义的家庭,来扩大成为全世界都能够和平共处,这个理想是一个,依我看是个自然的发展进程,是个自然的伦常,自然的规律应该是这样。否则,倒退成互相利用的看法,那比禽兽还不如。动物还有鸳鸯啊等等的说法,它这个儒家特别注意男女有别,互相守贞,贞玉于一,这种在西洋真正恋爱的过程里头,也是能忘却自己的利益,完成对方利益。这种的还是一个是人性的,否则呢,倒退的那种,就是比兽性还不如。

  我为什么今天讲这个问题,也就是要对这种错误的、堕落的看法,应该大家想法子能够把它拨乱反正,至少我们不提倡,并且要反对。男女两性的经过身体的共同的行为,增加互亲互爱,这件事是非常有意思的。所谓这爱,不是就是欲的爱,它也是仁爱,儒家说二人才能是人,一个人不能算人,这种看法,实际是真正合乎人性的爱。

  释迦牟尼也是要入胎,将来慈氏菩萨他也得八相成道,也要有入胎这一个步骤。所以这个问题希望大家很好地注意,尤其我们要学佛的人。学佛的人还不但是把夫妻之爱扩大,还要进一步由集体为体来走到无体为体。那咱们怎么能成佛呢?主要是要以无体为体,就是没有自体,没有遍计所执性,那就是把自益利跟他益利完全合起来了,合二为一,共同一个目标。这个共同目标是什么?一起成佛,成为无上菩提,成为最好的解脱。这是我们大乘佛教一个中心问题,要把有漏善改变成无漏善。

  第二,我就想讲非梵行一般的表现。现在讲什么呢?就是讲第六意识。刚才那个基础是讲身识,现在讲意识。因为非梵行来说,它是最全面的,不但是身识,身识经过很长时期的阿赖耶识传递,我们这个非梵行最古老、最原始,有人类就有,那要按阿赖耶识里头来说,它熏习的最久。而且非梵行它不但是身识的问题,还是意识,身识最主要就是一种安乐受,意识它就是喜乐受,那么意识它更全面。它把两个人的过去的交往,恋爱过程都包括在内了。

  所以第六意识的一般的表现,我总的指出四个行相,就是恩、爱、喜、足。恩,多半是互相能够在有困难的时候一同来解决;爱就是能够使它共同地能够制造性;喜呢,就是指的喜受,两个人一种最幸福的一种快感;再来,足就是非常满足。当然非梵行,它是以不满足为本性的,但是它每一次它都有一个满足感。所以分成四行相,恩、爱、喜、足。

  要按真正人的本性来讲,现在说应当互相恋爱有个过程,现在自由恋爱,有个过程,互相了解,志同道合,然后再结婚,有种喜乐感,有一种满足,性欲的满足。这可以总结成一般的爱情的生活。所谓非梵行不但是身体的……,也有意识的……,是个全面的,这种举动出现的时候,身心整个都是一个全面的。你象历来男女两性的这种相亲相爱,也…

《摄大乘论 第105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