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岸”,妙正兩個字,過去翻“勝義”的時候,我們將來也可能要改成“妙正義”,底下咱們也可以講到六到彼岸,或者十到彼岸。可是到彼岸呢,不但是我們因位有到彼岸,在果位也有到彼岸。所以底下咱們講的時候,這個到彼岸實際上是這個果位跟因位都相通的,爲什麼相通呢?都是饒益有情的原因。所以到彼岸本身就是饒益有情。饒益有情在因位是要饒益有情,在果位一樣,也是時刻在饒益有情。所以咱們知道,果位也是繼續饒益有情,沒有例外。
“佛陀住無二妙正到彼岸”,因爲有的不同就是,住無二妙正到彼岸,我們這還有二,因爲什麼,還有一個從此到彼,這還是二,跟前邊咱們講義的問題,它都有二,都有能取所取,都有能所問題,到彼岸也有一個能所問題。他這無二就是表示這果位的跟因位的到彼岸不同,是妙正,也是(表示——整理者加)跟因位的不同。
“如來能無間雜解脫之智慧達究竟”,這都是描寫最清淨慧的,他這個沒有間雜,我們那個一般的智慧都是有漏的,有間雜的,這最清淨的是一點兒間雜沒有。我們這個有漏的都是沒真正解脫,不徹底,也是不能最清淨。
“洞悉無有邊與中之佛陀地平等性”,所以在佛的果位的時候,那他沒有我做一件什麼事情,要達到什麼目的,象那第八地的時候,就已經沒有有一個加行的東西,來達到某種目的,沒有這個目的跟方便……跟所謂邊的分別,那時候就沒有了。在佛陀那個地裏頭,更是這樣子,沒有說是我爲什麼要做這個事情,達到什麼目的,采取什麼手段,沒這問題。
“由法界無際、由虛空界邊際抵達、到最後邊沿”,這都是表示佛位的時候,他們已經是最圓滿的,沒有邊際的問題,已經到究竟了,沒有……到了最後的時候,也就沒有邊了,也沒有……邊際也就是表示到最後時候,邊際就不存在了。
“如是等顯示諸佛陀功德。即此所謂據有“最清淨慧”語句之差別者、當知爲諸其余語句。”這就是前頭最清淨的語句跟其它的語句是什麼關系。所以在佛法裏頭講的這些個都是互相依存,沒有把一個事情是獨立存在的,它最圓滿,而且最究竟,最清淨,那麼這個把這個,前頭說的所有的二,所有的能所的問題,就是把能取所取這些問題都已經化爲烏有了。
所以這裏頭你看的是最清淨智慧,最究竟的智慧,它是最圓滿,又是沒有邊際的,你分不清什麼叫邊,什麼叫中了,你分成中邊的問題,還是有二,還是有能跟所,還是有能取所取。所以這地方整個的大乘佛教跟佛法,就是整個的解脫了這能取所取的束縛、障礙,這都不存在了。這不存在,在我們是了不起的,實際上這個不存在,是根本沒有的,不是因爲它有,佛來抹殺它,不是這樣的。
在咱們也是這樣子,就是不再增益,佛更是成了非常圓滿,非常究竟,非常清淨,到那個地步的時候,正是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根本沒有二可言。
(“前邊的語句”是不是就是指的佛說的法,“其余的語句”就是解說佛說的法的?)對,現在咱們所有的解說佛的最清淨慧,都是後,其余語句。
“若如是者,即是極善解說法性。”這地方大家都要注意,他這個能诠跟所诠,跟我們的所謂的凡愚的能诠所诠完全不一樣,他都是最清淨的,而且是沒有二的,沒有摻雜的,沒有有漏摻雜的,沒有二在裏頭作祟的那種所謂的佛法,這種佛法也是他這個最清淨的智慧是個前頭的話,後邊跟著有種種的說法,解說最清淨智慧。
“此言“據有最清淨慧”者:謂此諸佛陀薄伽梵之最極清淨慧者、當知十九功德所攝:(魏譯同、陳譯、隋譯、及唐譯作二十一。)”這後頭都是十九功德了。計算語句,有的說是二十一,有的說是十九,這個恐怕是十九跟二十一,稍微有的差別,基本上恐怕都是一樣的。計算得不是那麼很確定。(韓老讓我查了一下,四種本子對起來,內容完全一樣,都是這十九句和最後一句,就是稍微有些句子有點不同,估計前邊寫了二十一,最後就由“及諸無盡功德”包括了,有的就翻等等,實際上句子完全一樣,就是有好幾個前頭就寫二十一。)
“謂由于所知極善無礙轉功德,能知有與無無二之能相最勝清淨真如之功德,佛陀之能作任運相續無斷安住之功德,安住于法身、意趣與事業無有差異之功德,已修習一切障能對治之功德,無敵于一切外道之功德,雖于世間生起而不爲世間法所引奪之功德,能安立法之功德,能授記之功德,于一切世界中示現享用及變化身之功德,解決疑惑之功德,能由種種行運轉之功德,善巧當來諸法出現之功德,如其勝解能如是顯示之功德,由無能量身方便調伏有情之功德,于平等法身中、能成就諸到彼岸之功德,如其勝解能如是示現不共佛陀刹土之功德,佛陀叁身之境界普遍不分辨之功德,盡生死邊際能安立饒益及安樂有情之功德,及諸無盡性功德所攝。”
前頭是講最清淨智慧它的意義,可以有種種解說,底下又說佛的功德問題,佛的十九功德。
“于所知極善無礙轉功德”,于一切所知無礙轉,這跟佛的功德。前頭也解釋義的時候,也跟這十九功德有相同的地方。底下對一切所知無礙轉,那也就是他最清淨的智慧,沒有他不能知道的東西。
(這是第叁品的最後幾段了,我看這部分咱們稍微快一點兒,很快轉到第四品,悟入所知能相品?)對,因爲這個都是佛的境界,咱們只能夠推測。(我慢慢地念一遍,您稍微的點一下就行了。)
“能知有與無無二之能相最勝清淨真如之功德,佛陀之能作任運相續無斷安住之功德,安住于法身、意趣與事業無有差異之功德”,意趣,咱們前頭講過,有點(換帶補記:……佛爲什麼這麼說,但意趣、法身都是一致的。)
“已修習一切障能對治之功德,無敵于一切外道之功德,雖于世間生起而不爲世間法所引奪之功德”,雖然佛也生于世間,但是不爲這世間所染汙、所引奪。(休息)(休息時彭賢問紅卡事。韓老說,……就是它本身不是真正的能取,不是人我,明白這意思嗎?你特別注意,咱們認爲什麼事情都離不開遍計所執性,現在是想法把這個思想打破,一定理解什麼叫依他起性的有,跟遍計所執性的有完全不一樣,你明白?這一點特別重要。問:依他起性的有實質上沒有實有,是嗎?依他起性的有不是實有吧?答:不要加實有不實有,你一加這實有,實際上是遍計所執性的有,這種自性的有,沒有自性的有叫依他起,明白?明白。我們認爲任何東西都有個自性,你就拿前七識跟第八識來說吧,都認爲有個自性,可是它一個現行、一個種子互相依靠的時候,誰都沒有自性,是不是?是不是?誰也離不開誰,誰有的你說它自己能獨立嗎?不能。
問:那這個第叁句,只有能分別識,這個能分別識指的是(遍計所執性)?
答:指的非真正的能分別,非真正的能分別是什麼?就是離開能取的分別。明白吧?這種非真正的能分別,就離開了所取能取,
問:它一離開所取能取,它還是真如啊?
答:是,離開這些它就離不開空性了,離不開真如了,離不開圓成實性了。)
象這樣功德,也就是跟我們因位的人過失很多,要比較起來功德很多,都是跟我們比來說,那就功德太多了。
“能安立法之功德”,佛法它是能安立法,這跟我們這個用這個安立名言那個能诠表的方式不相同,所以他這個安立佛法,是有很巧妙的意思,他就是還是利用前頭所謂互相依存的說法,不是有一個能獨立的自性存在。
“能授記之功德”,他這佛,有時候,把他見到的問題提醒大家,授記,以後怎麼怎麼著,這個在世間的時候沒有人能夠有預言的問題。佛特別是要提醒大家注意,授記。
“于一切世界中示現受用及變化身之功德”,這個“受用”應該改爲“享用”,在一切世界裏頭,佛都可以示現享用身跟這變化身,享用身就是前頭咱們說就是享用法樂的身,變化身就是爲要響應有情的感應,有情所做的一些事情需要佛幫助的時候,佛的變化身可以響應,可以(支?接?)應。
“解決疑惑之功德”,佛所說的法,都是要解決我們的懷疑。
“能由種種行運轉之功德”,這就是,實際上佛跟自然界的變化,實際上佛也可以跟自然的變化一樣,任運來行使,不是他心裏想怎麼做,是任運而行。
“善巧當來諸法出現之功德”,這是對于將來的法,善巧顯現未來的……。
“如其勝解能如是顯示之功德”,這就跟變化身有關系,如我們的勝解來顯示變化身。
“由無能量身方便調伏有情之功德”,我們都是有能量的,而且有所量,能夠計量的身體,佛呢,是無能量的身,你普通的能量都量不過來的那樣一個身,無能量的身。
“于平等法身中、能成就諸到彼岸之功德”,這個跟前頭佛本身也有到彼岸,他那個平等法身就能成就到彼岸的功德,就是能夠饒益有情。由平等身就可以饒益有情,使這有情得到饒益。如同受到彼岸的作用一樣。 “如其勝解能如是示現不共佛陀刹土之功德”,如其勝解,這還是指的衆生的勝解,能顯示不共佛陀刹土,就是不是一般的刹土,特殊的一種佛陀刹土,能顯現。
“佛陀叁身之境界普遍不分辨之功德”,叁身的本身,它好象每一個身都有各自的作用,可是在佛來說,叁身本身都是一致的。
“盡生死邊際能安立饒益及安樂有情之功德”,佛是盡生死邊際,很遠很遠的,這種生死邊際,盡這生死邊際能夠安樂有情。
“及諸無盡性功德所攝”。這就是那十九、二十一的區別在這兒。
“依義增上說者:謂若菩薩具有叁十二法者,則菩薩說名爲菩薩。”這句是按義理、按道理來解釋菩薩的利樂有情的功德,饒益有情的功德。所有的菩薩都是主要是饒益有情。
“何謂叁十二耶?謂由利益與安樂一切有情之增上意樂、使悟入一切智智、及如何我隨應估量一切智,摧毀我慢,平穩增上意樂,不虛僞慈愛,于親非親心平等,乃至涅磐最後邊畢竟親愛,措詞適當,微笑誠言,大悲無限,于諸承擔無有退弱,意無厭倦,不以聞及義爲滿足”,那就是還要修的問題。
“于己諸錯誤見爲過失,于他錯誤不惡言教斥”,對自己的過失跟對他人的過失不一樣,我們是對他人的過失是要特別的遣責,對自己的過失都想法解釋。
“于一切威儀能磨瑩菩提心”,一切威儀就是行住坐臥,一切威儀都是磨瑩菩提心,更加淨化。
“不希望異熟行施”,不依靠異熟來行施,就是爲要得到果報才行施。
“不依一切複有趣生受戒律”,受戒律不是求報,生人天。
“于一切有情以無惱怨爲忍”,這是忍波羅蜜。
“以真正總攝一切善根爲精勤,以舍離無色界爲靜慮”,這是看不起無色界的靜慮,不以它爲究竟。
“以具有方便爲般若,以四能攝事所攝持爲方便”,四攝事就是布施、愛語、利行、同事。
“于諸具有戒律者與諸違犯戒律者無二慈愛”,不因爲他犯戒不犯戒來不平等待遇。
“殷重聞法,殷重住阿蘭若,不喜世間繁雜,不希欲下劣乘,重視大乘之勝利,能遍斷離惡友,親近善知識,遍淨治四梵住,以五神通遊戲,依托智慧,不舍棄諸住正行與邪行有情,一語句決定,能珍重谛實”,一切的所說都依靠真實。
“以菩提心爲前行。如是所說,即由此諸句當知亦善差別初句。”這初句跟其它的句子都互相增上。
“于言“當利益及安樂一切有情之增上意樂”中、此“利益及安樂之增上意樂”句者:當知由十六業差別。此中十六業者:謂一、展轉相續加行業。二、無顛倒業。叁、不需他促主動加行業。四不錯亂業。五、不雜染求業。由叁句更加解說:于饒益與妨害無有隨染著與嗔恚,于他生中亦隨轉起。六、由二句故、由隨順此之語業及身業。七、安樂與痛苦無二平等性業。八、無怯縮業。九、無反轉業。十、遍攝受方便業。十一、由二句故、與樂欲所對治分相反之業。十二、相續不斷作意業。十叁、由真正六波羅蜜多加行及能攝事體加行七句故,爲勝進行業。十四、由親近妙正士夫、聽聞正法、住阿蘭若、遍斷離不良分別、由二故作意功德、由二故友伴功德、由六句故,爲成就加行業。十五、由無能量遍清淨:獲得威力、及證知功德叁句故,爲能成就業。十六、由遍攝集資糧、攝禦會衆功德、無疑教授並教誡、由法與財統攝爲一、心非具雜染、由此四句故,爲建立業。
由此諸句當知能善差別初句。如作是頌雲:
“第一句者能總持、差別功德句隨行。
第一句者能總持、由義差異句差異。””
這段主要的意思就是菩薩怎麼饒益有情,由(有?)種種的業,由種種的義,由種種的道理,來表示利益安樂有情,所謂的菩薩,主要的就是一切都利益安樂衆生,怎麼利益安樂的問題。大家回去看一下,有些什麼問題咱們再討論。
《攝大乘論 第104講》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