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岸”,妙正两个字,过去翻“胜义”的时候,我们将来也可能要改成“妙正义”,底下咱们也可以讲到六到彼岸,或者十到彼岸。可是到彼岸呢,不但是我们因位有到彼岸,在果位也有到彼岸。所以底下咱们讲的时候,这个到彼岸实际上是这个果位跟因位都相通的,为什么相通呢?都是饶益有情的原因。所以到彼岸本身就是饶益有情。饶益有情在因位是要饶益有情,在果位一样,也是时刻在饶益有情。所以咱们知道,果位也是继续饶益有情,没有例外。
“佛陀住无二妙正到彼岸”,因为有的不同就是,住无二妙正到彼岸,我们这还有二,因为什么,还有一个从此到彼,这还是二,跟前边咱们讲义的问题,它都有二,都有能取所取,都有能所问题,到彼岸也有一个能所问题。他这无二就是表示这果位的跟因位的到彼岸不同,是妙正,也是(表示——整理者加)跟因位的不同。
“如来能无间杂解脱之智慧达究竟”,这都是描写最清净慧的,他这个没有间杂,我们那个一般的智慧都是有漏的,有间杂的,这最清净的是一点儿间杂没有。我们这个有漏的都是没真正解脱,不彻底,也是不能最清净。
“洞悉无有边与中之佛陀地平等性”,所以在佛的果位的时候,那他没有我做一件什么事情,要达到什么目的,象那第八地的时候,就已经没有有一个加行的东西,来达到某种目的,没有这个目的跟方便……跟所谓边的分别,那时候就没有了。在佛陀那个地里头,更是这样子,没有说是我为什么要做这个事情,达到什么目的,采取什么手段,没这问题。
“由法界无际、由虚空界边际抵达、到最后边沿”,这都是表示佛位的时候,他们已经是最圆满的,没有边际的问题,已经到究竟了,没有……到了最后的时候,也就没有边了,也没有……边际也就是表示到最后时候,边际就不存在了。
“如是等显示诸佛陀功德。即此所谓据有“最清净慧”语句之差别者、当知为诸其余语句。”这就是前头最清净的语句跟其它的语句是什么关系。所以在佛法里头讲的这些个都是互相依存,没有把一个事情是独立存在的,它最圆满,而且最究竟,最清净,那么这个把这个,前头说的所有的二,所有的能所的问题,就是把能取所取这些问题都已经化为乌有了。
所以这里头你看的是最清净智慧,最究竟的智慧,它是最圆满,又是没有边际的,你分不清什么叫边,什么叫中了,你分成中边的问题,还是有二,还是有能跟所,还是有能取所取。所以这地方整个的大乘佛教跟佛法,就是整个的解脱了这能取所取的束缚、障碍,这都不存在了。这不存在,在我们是了不起的,实际上这个不存在,是根本没有的,不是因为它有,佛来抹杀它,不是这样的。
在咱们也是这样子,就是不再增益,佛更是成了非常圆满,非常究竟,非常清净,到那个地步的时候,正是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根本没有二可言。
(“前边的语句”是不是就是指的佛说的法,“其余的语句”就是解说佛说的法的?)对,现在咱们所有的解说佛的最清净慧,都是后,其余语句。
“若如是者,即是极善解说法性。”这地方大家都要注意,他这个能诠跟所诠,跟我们的所谓的凡愚的能诠所诠完全不一样,他都是最清净的,而且是没有二的,没有掺杂的,没有有漏掺杂的,没有二在里头作祟的那种所谓的佛法,这种佛法也是他这个最清净的智慧是个前头的话,后边跟着有种种的说法,解说最清净智慧。
“此言“据有最清净慧”者:谓此诸佛陀薄伽梵之最极清净慧者、当知十九功德所摄:(魏译同、陈译、隋译、及唐译作二十一。)”这后头都是十九功德了。计算语句,有的说是二十一,有的说是十九,这个恐怕是十九跟二十一,稍微有的差别,基本上恐怕都是一样的。计算得不是那么很确定。(韩老让我查了一下,四种本子对起来,内容完全一样,都是这十九句和最后一句,就是稍微有些句子有点不同,估计前边写了二十一,最后就由“及诸无尽功德”包括了,有的就翻等等,实际上句子完全一样,就是有好几个前头就写二十一。)
“谓由于所知极善无碍转功德,能知有与无无二之能相最胜清净真如之功德,佛陀之能作任运相续无断安住之功德,安住于法身、意趣与事业无有差异之功德,已修习一切障能对治之功德,无敌于一切外道之功德,虽于世间生起而不为世间法所引夺之功德,能安立法之功德,能授记之功德,于一切世界中示现享用及变化身之功德,解决疑惑之功德,能由种种行运转之功德,善巧当来诸法出现之功德,如其胜解能如是显示之功德,由无能量身方便调伏有情之功德,于平等法身中、能成就诸到彼岸之功德,如其胜解能如是示现不共佛陀刹土之功德,佛陀三身之境界普遍不分辨之功德,尽生死边际能安立饶益及安乐有情之功德,及诸无尽性功德所摄。”
前头是讲最清净智慧它的意义,可以有种种解说,底下又说佛的功德问题,佛的十九功德。
“于所知极善无碍转功德”,于一切所知无碍转,这跟佛的功德。前头也解释义的时候,也跟这十九功德有相同的地方。底下对一切所知无碍转,那也就是他最清净的智慧,没有他不能知道的东西。
(这是第三品的最后几段了,我看这部分咱们稍微快一点儿,很快转到第四品,悟入所知能相品?)对,因为这个都是佛的境界,咱们只能够推测。(我慢慢地念一遍,您稍微的点一下就行了。)
“能知有与无无二之能相最胜清净真如之功德,佛陀之能作任运相续无断安住之功德,安住于法身、意趣与事业无有差异之功德”,意趣,咱们前头讲过,有点(换带补记:……佛为什么这么说,但意趣、法身都是一致的。)
“已修习一切障能对治之功德,无敌于一切外道之功德,虽于世间生起而不为世间法所引夺之功德”,虽然佛也生于世间,但是不为这世间所染污、所引夺。(休息)(休息时彭贤问红卡事。韩老说,……就是它本身不是真正的能取,不是人我,明白这意思吗?你特别注意,咱们认为什么事情都离不开遍计所执性,现在是想法把这个思想打破,一定理解什么叫依他起性的有,跟遍计所执性的有完全不一样,你明白?这一点特别重要。问:依他起性的有实质上没有实有,是吗?依他起性的有不是实有吧?答:不要加实有不实有,你一加这实有,实际上是遍计所执性的有,这种自性的有,没有自性的有叫依他起,明白?明白。我们认为任何东西都有个自性,你就拿前七识跟第八识来说吧,都认为有个自性,可是它一个现行、一个种子互相依靠的时候,谁都没有自性,是不是?是不是?谁也离不开谁,谁有的你说它自己能独立吗?不能。
问:那这个第三句,只有能分别识,这个能分别识指的是(遍计所执性)?
答:指的非真正的能分别,非真正的能分别是什么?就是离开能取的分别。明白吧?这种非真正的能分别,就离开了所取能取,
问:它一离开所取能取,它还是真如啊?
答:是,离开这些它就离不开空性了,离不开真如了,离不开圆成实性了。)
象这样功德,也就是跟我们因位的人过失很多,要比较起来功德很多,都是跟我们比来说,那就功德太多了。
“能安立法之功德”,佛法它是能安立法,这跟我们这个用这个安立名言那个能诠表的方式不相同,所以他这个安立佛法,是有很巧妙的意思,他就是还是利用前头所谓互相依存的说法,不是有一个能独立的自性存在。
“能授记之功德”,他这佛,有时候,把他见到的问题提醒大家,授记,以后怎么怎么着,这个在世间的时候没有人能够有预言的问题。佛特别是要提醒大家注意,授记。
“于一切世界中示现受用及变化身之功德”,这个“受用”应该改为“享用”,在一切世界里头,佛都可以示现享用身跟这变化身,享用身就是前头咱们说就是享用法乐的身,变化身就是为要响应有情的感应,有情所做的一些事情需要佛帮助的时候,佛的变化身可以响应,可以(支?接?)应。
“解决疑惑之功德”,佛所说的法,都是要解决我们的怀疑。
“能由种种行运转之功德”,这就是,实际上佛跟自然界的变化,实际上佛也可以跟自然的变化一样,任运来行使,不是他心里想怎么做,是任运而行。
“善巧当来诸法出现之功德”,这是对于将来的法,善巧显现未来的……。
“如其胜解能如是显示之功德”,这就跟变化身有关系,如我们的胜解来显示变化身。
“由无能量身方便调伏有情之功德”,我们都是有能量的,而且有所量,能够计量的身体,佛呢,是无能量的身,你普通的能量都量不过来的那样一个身,无能量的身。
“于平等法身中、能成就诸到彼岸之功德”,这个跟前头佛本身也有到彼岸,他那个平等法身就能成就到彼岸的功德,就是能够饶益有情。由平等身就可以饶益有情,使这有情得到饶益。如同受到彼岸的作用一样。 “如其胜解能如是示现不共佛陀刹土之功德”,如其胜解,这还是指的众生的胜解,能显示不共佛陀刹土,就是不是一般的刹土,特殊的一种佛陀刹土,能显现。
“佛陀三身之境界普遍不分辨之功德”,三身的本身,它好象每一个身都有各自的作用,可是在佛来说,三身本身都是一致的。
“尽生死边际能安立饶益及安乐有情之功德”,佛是尽生死边际,很远很远的,这种生死边际,尽这生死边际能够安乐有情。
“及诸无尽性功德所摄”。这就是那十九、二十一的区别在这儿。
“依义增上说者:谓若菩萨具有三十二法者,则菩萨说名为菩萨。”这句是按义理、按道理来解释菩萨的利乐有情的功德,饶益有情的功德。所有的菩萨都是主要是饶益有情。
“何谓三十二耶?谓由利益与安乐一切有情之增上意乐、使悟入一切智智、及如何我随应估量一切智,摧毁我慢,平稳增上意乐,不虚伪慈爱,于亲非亲心平等,乃至涅磐最后边毕竟亲爱,措词适当,微笑诚言,大悲无限,于诸承担无有退弱,意无厌倦,不以闻及义为满足”,那就是还要修的问题。
“于己诸错误见为过失,于他错误不恶言教斥”,对自己的过失跟对他人的过失不一样,我们是对他人的过失是要特别的遣责,对自己的过失都想法解释。
“于一切威仪能磨莹菩提心”,一切威仪就是行住坐卧,一切威仪都是磨莹菩提心,更加净化。
“不希望异熟行施”,不依靠异熟来行施,就是为要得到果报才行施。
“不依一切复有趣生受戒律”,受戒律不是求报,生人天。
“于一切有情以无恼怨为忍”,这是忍波罗蜜。
“以真正总摄一切善根为精勤,以舍离无色界为静虑”,这是看不起无色界的静虑,不以它为究竟。
“以具有方便为般若,以四能摄事所摄持为方便”,四摄事就是布施、爱语、利行、同事。
“于诸具有戒律者与诸违犯戒律者无二慈爱”,不因为他犯戒不犯戒来不平等待遇。
“殷重闻法,殷重住阿兰若,不喜世间繁杂,不希欲下劣乘,重视大乘之胜利,能遍断离恶友,亲近善知识,遍净治四梵住,以五神通游戏,依托智慧,不舍弃诸住正行与邪行有情,一语句决定,能珍重谛实”,一切的所说都依靠真实。
“以菩提心为前行。如是所说,即由此诸句当知亦善差别初句。”这初句跟其它的句子都互相增上。
“于言“当利益及安乐一切有情之增上意乐”中、此“利益及安乐之增上意乐”句者:当知由十六业差别。此中十六业者:谓一、展转相续加行业。二、无颠倒业。三、不需他促主动加行业。四不错乱业。五、不杂染求业。由三句更加解说:于饶益与妨害无有随染著与嗔恚,于他生中亦随转起。六、由二句故、由随顺此之语业及身业。七、安乐与痛苦无二平等性业。八、无怯缩业。九、无反转业。十、遍摄受方便业。十一、由二句故、与乐欲所对治分相反之业。十二、相续不断作意业。十三、由真正六波罗蜜多加行及能摄事体加行七句故,为胜进行业。十四、由亲近妙正士夫、听闻正法、住阿兰若、遍断离不良分别、由二故作意功德、由二故友伴功德、由六句故,为成就加行业。十五、由无能量遍清净:获得威力、及证知功德三句故,为能成就业。十六、由遍摄集资粮、摄御会众功德、无疑教授并教诫、由法与财统摄为一、心非具杂染、由此四句故,为建立业。
由此诸句当知能善差别初句。如作是颂云:
“第一句者能总持、差别功德句随行。
第一句者能总持、由义差异句差异。””
这段主要的意思就是菩萨怎么饶益有情,由(有?)种种的业,由种种的义,由种种的道理,来表示利益安乐有情,所谓的菩萨,主要的就是一切都利益安乐众生,怎么利益安乐的问题。大家回去看一下,有些什么问题咱们再讨论。
《摄大乘论 第104讲》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