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摄大乘论 第104讲

  第104讲:第三品(第14页10行-17页3行)

  (1998年5月31日)  

  先谈一件事儿,就是慈氏学开发中心从前天晚上起,就是29号晚上,分发一种“红卡”,这红卡是叫“四有四无无障碍观”,实际上就是无自性观,也就是无遍计所执性观。那么分发的情况是这样,有的是我们主动地分发,有的是,象我们班上就想有点要求,提出申请,我们分发,都是编号的。为什么希望大家申请一下呢?就是表示我们个人愿意常常作无自性观,无遍计所执性观,常常作这个观,也就是把我们过去的看法、想法跟做法,慢慢改变。首先是看法改变,然后想法改变、做法也改变,那么使我们的生活里头常常是不增益遍计所执性,也就是不损减圆成实性。

  这个意义非常大,我们这个说明上头好象指的,可以将来构成无颠倒作意的思量,构成这个就可以开始走上修习之路,也就是走上四加行。所以这个意义非常重大。希望大伙申请一下,就是大家自己表示一下愿意常常做这个观想。如果不愿意常常做这个观想,就不必申请了。

  我们还一种想法,我们班上能够分发这一种红卡,大家都来,连我本人也是要想法子多做这种观想,大家都做这种观想,都一齐做的话,将来我们可以大家的进步可以更使我们这个开发慈氏学这个基础更稳固。那就是更多的人,要全心全意投身到开发慈氏学里头来,我们有这种希望。现在还是少数人整个投身在这里头。我们目的是想我们全班将来都整个投身在开发慈氏学这个工作上。这个工作是非常有意义的。

  今天来的,有的昨天已经分发了,现在就看大家愿意申请的话呢,就可以申请。那么就可以拿到这红卡。这件事很重大,我们分发的一些个老年人,也就是想希望老年人在垂暮之年有一个新的看法,新的想法,新的做法。

  今天咱们先再谈一谈慈氏学里头常常提的这个“义”,就是藏文里的这个“don”,常常提这个字、“义”的这个词儿,说唯了别识无义,特别注意这个无义的问题,这个“义”什么意思?今天我们,过去已经谈过一些,今天我们总起来,可以有四个义,四种意义,再重新总的讲一下。

  第一个意义呢,就是两种目标,这两种目标是相应不离、默运不减的两大目标,这两大目标就是“义”。这两大目标是什么?实际上就是“所取”和“能取”。也就是人我、跟法我。那么再进一步这里头包含的些个什么问题呢?我也想了一下,就是真正的能缘、所缘,“真正的”这个形容词,也可以说是状语,形容动词的,真正的能缘、所缘,真正能依、所依,真正的能诠、所诠,真正的能需、所需,以至于真正的能遍计、真正的所遍计,真正的能分别、真正的所分别……等等的,都是,能障碍、所障碍,能对治跟所对治,也可以……也属于这个能取所取这个范围,也属于人我跟法我这个范围的。

  所以第一个意义就把这问题都廓清了。并且大家还可以看,为什么现在还提到“真正的”能诠、所诠,能缘、所缘,能遍计、所遍计,为什么加上“真正的”?这个大家得要注意。因为什么?慈氏学里头常常用“非真正的”显现,“非真正的”能遍计,常常有个“非真正的”这个词儿来限制这个能遍计、显现这个动词。这个“非真正的”什么意思?玄奘法师就翻成“虚妄”,由现在看翻成“虚妄”是很不合适的。这个“非真正的”可以这样,它这个非真正的能遍计,它本身就是没有所遍计,离开能所了,叫非真正的。

  它这个能遍计不是属于能取的范围之内的,叫“非真正的能遍计有”,这个非真正能遍计才是有的,才是离开的能取所取,才是包含了空性,空性也包含了非真正能遍计。可以说是,“非真正的”的意思,跟“虚妄”的意思不一样,非真正的可以说是对于遍计所执性的一种简别,不同于遍计所执性的所取能取,所遍计、能遍计,不同于这个非真正的,这个可以整个地,把这整个慈氏学,把整个大乘理论都廓清了。

  所以能遍计,非真正能遍计,非真正的能分别,这里头就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已经离开了遍计所执性。那就咱们今天分的红卡,也就是注意这问题,我们的一切的看法、想法跟做法,都要离开遍计所执性,都要不要再增益遍计所执性,不增益遍计所执性就是不损减圆成实性。所以咱们今天这个红卡也是时时刻刻我们要有无平等,就是时时刻刻不增益遍计所执性,而不损减圆成实性,跟真如相应。这个意义非常之重要,今天咱们也把这个什么叫真正、非真正,并不能说是非真正就是虚妄,这意思咱们就把它廓清。第一个意义我们弄清楚了,这廓清很多的问题。

  第二个意义,我们就指的世间有漏的这些个各色……各种不同的包装,内容是人我法我跟所取能取,它的包装呢却是各种各样的,形形色色,不同的……种种不同的表示。形形色色的包装,这个包装有的就是指的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就是指的宗教啊、哲学啊、科学啊这等等,学说啊、主义啊,这些,这是意识形态,那么也包含信息、符号,跟波段,现在都是利用电磁波这波段来传布消息。

  所以在世间有漏的表现方面,有各种各样,它也是有能障碍、所障碍,能对治、所对治,所以它们这个也离不开人我法我,包装的内容就是人我法我,包装的内容实际上也就是所取能取,再说它包装内容实际上就是遍计所执性,简单说一个自性,那就是……。这世间所有的学说、所有的意识形态不同的东西,实际上都是内容包着是什么呢?包装是各种各样的,所包的是什么呢?就是遍计所执性,人我法我。

  大家可以看到,世间种种包装那是千差万别,种类非常多,大伙也可以随时把它增加(海外?)不同的色彩,可以表示它的包装各种各样。这是第二种。大家还可以在里头丰富、增加它的包含的内容。

  第三呢,的意义,就是指的能够确定内外两个世界的分界、分野,真正的支持、真正的支柱,是什么呢?就是色根、色境。所以在前六识里头色根、色境的问题非常重要。我们所以认识一定有一个内外的东西,一定分的两层、两个世界,根本的就在于色根、色境,因为色根色境的对立,就造成我们所认识论里头,认识的必须有一个能认识的见方,有一个被认识的相方,也就是玄奘法师根据护法的意见,一个心心所有法,必定包含四分,四分它最重要的就是一个见分、相分,而能了别识正是把这“二”给冲破了。把能认识跟所认识一定要分两端,分作两方、两分,必须打破。

  为什么要打破呢?跟前头有关系。前头第一个意义,它就……真正的所取、真正的所缘并不存在,也就是遍计所执性。所以认识论这一定要分作一个能见、一个所见,那是不如实的。因为三界所缘,都是唯识所(现——很小声音,似有犹豫)……唯了别识所显,这所显还不是象前六识显现(那个——声音很小)所缘,那个所缘根本就是了别识本身,除了了别识本身并没有一个真正所缘的东西。

  第三个意义,特别是注意到前六识根境问题。所以了别识跟辨别识不同也在这个根境的问题上,这是第三个意义。

  第四个意义,我们就说它是深层的习惯积集的基础,那就是指什么?指的末那识把阿赖耶识作为我,来作为我的所缘,作为它的四种我见的所缘。(换带)这也是我们凡愚无明……限制了……,一定是执有我,一定执有所有的一切都有我,那么还有第六意识也有俱生我见。象这个都是无始以来熏习积累的结果。那么这个呢都是有一个原因的。所以第四个意义就是有人我法我都有一个深厚的习惯基础。

  从这四个意义来看什么是义,那就咱们一清二楚。为什么非要讲了别识无义?那么也就一清二楚。所谓这无义就是没有人我法我,就是没有所取能取,要证真如。再说更近一步的说法,就是没有增益遍计所执性,没有遍计所执性就是没有损减圆成实性。所以这个问题弄得很清楚。

  我们分发这个红卡意思也就是,就是不再增益遍计所执性,那就是开始跟圆成实性相应,所以在看法、想法跟做法上头,这个四个、四种,四有四无,这种看法是符合无著跟慈氏的所指示的(一切的?)。所以今天我们分发红卡的意义,就在于这个有无平等的问题,就在于我们怎么样地理解“非真正能遍计有”这个《辨别中边颂》的第一个颂,第一句话,意思到底是怎么回事?由我们今天讲这什么是义,四种意义,大家可以深入地分析,我们过去所的问题,那也就是大家特别要注意,慈氏学里头为什么常说唯识无义?今天咱们又把过去讲这个“义”的意思,把它确定一下。底下咱们还继续讲这个论文。 “具有于一切法无疑惑智慧”,这都是讲最清净智慧,它对一切法都没有疑惑,都是决定的,就是都是胜解决定的,没有一点儿二意心(三之口误?)思的,不理解的,他的智慧是透明的。

  

  “据有与一切行相应慧”,这个最清净慧具有所有一切行的相应,这一切行就是可以说是一切功德行,决不是过失行,这种最清净慧实际上跟一切功德行都是相应的。

  

  “于法善巧无有犹豫”,这个跟那“没有疑惑”更进一步,一点儿犹豫都没有,就是二意心思的地方没有了。于法善巧?最善巧,这智慧来说,它是把所有的法都是一清二楚,没有什么不……一点儿犹豫的地方。

  

  “智慧由一切菩萨真正领受”,前头都指的法身,自性身,比较多,这句话就是指的最圆满享用身,佛的三身有最圆满享用身,最圆满享用身呢,就是他……真正的最清净智慧它是把所有的法的一种法性都一清二楚,得到一种法乐,得到法乐呢,实际上跟所有的菩萨所得的法乐都是贯通的。所以最清净智慧的身,也就是最圆满的享用身,最圆满的享用身也就是跟一切菩萨大菩萨的法乐相通,相贯通。(就是平常翻的“报身”?)不是,不是报身,报身就是受用身,咱们翻的享用身,最圆满的享用身。

  

  “佛陀住无二妙正到彼…

《摄大乘论 第104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