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氏學,我們不敢隨便說,幸虧慈氏學有藏文翻譯,翻譯得比較確實,我覺得這個非常可喜。所以是又有原由,又有現行,實際上就這麼回事,既有熏習,也有現行,又有種子,又……,實際上就這麼回事,這兩個離不開的,決不能獨立的。我看我這麼理解合適不合適,大家考慮。就是既有原由,又有能見,是兩個還是一個?……(換錄音帶面時似乎在說:無著好象也說有兩方面,也有多方面?)……就來了,你說分別咱們分別一起……,說收場咱們也可以沒有,就這麼講。
所以這個不管怎麼講,這唯識無義,這“義”是指的什麼?不能隨便說。有人就說它是外境,境還加個外,什麼什麼東西,可以變似的東西。所以主要的是只有能,沒有所,只有識,沒有義,這個非要弄清楚。的確,遍計所執性跟圓成實性都是在依他起性上……(便?)有所表示。
底下我們就提到第四點,就是有無平等。後邊跟這我們實踐、修習都特別特別有關系,跟我們對人生宇宙怎麼看法,特別特別有關系,這兩個兩句頌,我希望大家很好地考慮,爲什麼這麼說?什麼意思?不麻麻虎虎就放過去就算完了。因爲咱們真正把《總攝大乘綱領論》從頭到尾都真能夠深入地理解的話,那整個慈氏學、整個大乘佛教那也差不多了。所以這地方無著寫的東西,我們一定要仔細地看,爲什麼這麼說?底下第四點咱們要補充:
“雲何當解釋此等之能相耶?
謂若于依他起之能相中無有遍計所執之能相”,這地方,特別是“于依他起之能相中”,因爲什麼?遍計所執性根本一點兒也沒有,它不依靠依他起不成,你要講它的時候一定要講依他起,在依他起上,講它。這個也就是前頭咱們所有的了別識跟所有的叁自性的能相都有連帶關系,那都是依他起性,你講修習的時候,也是講依他起能相。
“謂若于依他起之能相中無有遍計所執之能相,而圓成實之能相于此上爲有者,則由不觀見和觀見真實故、于同一時間此二者有與無、或不可得與可得、于依他起自性中由遍計所執無有圓成實爲有故生起”,實際這個“生起”就是“出現”,有時候藏文的“炯哇”(byungpa),我有時候翻成“生起”,有時候翻成“出現”,這時候圓成實性出現,這地方用“生起”好象不大好,這時候遍計所執性退下去,圓成實性出現了,顯現出來了。
“由此可得時彼不可得故。由彼不可得時此可得故。作如是頌雲:
依他起、無遍計執。于此中有圓成實。
是故此二者亦不可得、可得、爲平等。”
就是這個有了,那個沒有,這個可得,那個不可得,這倆是同時的、平等,有無是平等的。上次咱們只是忽略地講了一下。這裏頭這問題很不簡單,這我也希望大家跟咱們講的這個十種對治散亂的問題,聯合起來,因爲遍計所執性的東西,在當時也可以說它是增益、損減,或者是自性或者差別,或者說它是一,或者說它異,或者說它名或者義,或者說義和名,這實際都圍繞著遍計所執性。
所以真正講起來,我們時時刻刻都是要劃清界線,就是什麼是真實,什麼是根本沒有的東西,這個劃分這個界線是不大容易的,當然這有許多就拿一異、斷常、生滅,或者增益、損減,或者是自性、差別,名跟義,義跟名,等等這些東西來表示顛倒,表示遍計所執性根本沒有。可是真正講起來,就是咱們前頭說的,說是常一不變、那個獨立存在,不依靠旁的,不是互相依存的,這些東西,我們世間都是堅持爲有,也就是世俗谛,世俗的真實。可是,在真正的真實裏頭,在不顛倒、而且是根本真實裏頭,那這個東西根本不存在,必須跟它劃清界限,才能夠見到真實。要有這個遍計所執性,就沒有圓成實性,要有遍計所執性可得,就沒有圓成實性可得。這個同時的。
所以這二邊的問題,一個是增益邊,一個損減邊,那損減邊是同時的,你增益了自性,增益了常一不變的東西,那就損減了圓成實性,損減了真正的真如,真如就是常時不變易,常時就跟遍計所執性沒關系,長期跟錯誤、顛倒沒有關系,那就是真實。所以說那個真實跟我們所認識的常一不變的那個真實是不一樣的,而且正相反。有你認爲有個常一不變、能有獨立自性的東西,正是否定了圓成實性。
現在有人,就拿這個我的問題、常的問題,就擱在圓成實性(上),沒有那個常、沒有那個我,(而)另外來一個大我,那大我是《涅磐經》裏也講了,《顯揚聖教論》裏也講了,在好多地方都講了,大我,可這大我也可以說它大體性,那圓成實性也可以說是大體性,它這個大體性跟你遍計所執性的那個常一不變,跟那個獨立存在有沒有關系呢?有關系,必須沒有那個,才有這個,你不能拿那個遍計所執性的我、常來安在圓成實性上,安在大我上,那是錯誤的,那不是真實,那還是顛倒,所以真實是什麼?是我們一般人沒曾理解的,那是常是如此,什麼叫常是如此?常,根本就沒有那個遍計所執性,常此,常是如此,這叫常,這叫不變,真正沒有所取能取,這個叫常,這個叫不變,這個常跟不變,跟咱們所謂的常,一樣嗎?要是完全一樣,那就甭成佛了,沒有成佛可言了,沒有覺悟,覺悟跟無明一樣。
所以這個地方跟前頭那十修要聯系起來看,一方面我們對這問題要特別注意,就是一方面理解,一方面要實踐,時時刻刻要做到唯識無義,時時刻刻做到沒有遍計所執,這個希望咱們下次再講一次,大家好好學,今天咱們補充了四點,這第四點就是怎麼認識這個理論,怎麼修習,咱們下次再講。
《攝大乘論 第95講》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