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摄大乘论 第95讲▪P3

  ..续本文上一页氏学,我们不敢随便说,幸亏慈氏学有藏文翻译,翻译得比较确实,我觉得这个非常可喜。所以是又有原由,又有现行,实际上就这么回事,既有熏习,也有现行,又有种子,又……,实际上就这么回事,这两个离不开的,决不能独立的。我看我这么理解合适不合适,大家考虑。就是既有原由,又有能见,是两个还是一个?……(换录音带面时似乎在说:无著好象也说有两方面,也有多方面?)……就来了,你说分别咱们分别一起……,说收场咱们也可以没有,就这么讲。

  所以这个不管怎么讲,这唯识无义,这“义”是指的什么?不能随便说。有人就说它是外境,境还加个外,什么什么东西,可以变似的东西。所以主要的是只有能,没有所,只有识,没有义,这个非要弄清楚。的确,遍计所执性跟圆成实性都是在依他起性上……(便?)有所表示。

  底下我们就提到第四点,就是有无平等。后边跟这我们实践、修习都特别特别有关系,跟我们对人生宇宙怎么看法,特别特别有关系,这两个两句颂,我希望大家很好地考虑,为什么这么说?什么意思?不麻麻虎虎就放过去就算完了。因为咱们真正把《总摄大乘纲领论》从头到尾都真能够深入地理解的话,那整个慈氏学、整个大乘佛教那也差不多了。所以这地方无著写的东西,我们一定要仔细地看,为什么这么说?底下第四点咱们要补充:

  

  “云何当解释此等之能相耶?

  谓若于依他起之能相中无有遍计所执之能相”,这地方,特别是“于依他起之能相中”,因为什么?遍计所执性根本一点儿也没有,它不依靠依他起不成,你要讲它的时候一定要讲依他起,在依他起上,讲它。这个也就是前头咱们所有的了别识跟所有的三自性的能相都有连带关系,那都是依他起性,你讲修习的时候,也是讲依他起能相。

  

  “谓若于依他起之能相中无有遍计所执之能相,而圆成实之能相于此上为有者,则由不观见和观见真实故、于同一时间此二者有与无、或不可得与可得、于依他起自性中由遍计所执无有圆成实为有故生起”,实际这个“生起”就是“出现”,有时候藏文的“炯哇”(byungpa),我有时候翻成“生起”,有时候翻成“出现”,这时候圆成实性出现,这地方用“生起”好象不大好,这时候遍计所执性退下去,圆成实性出现了,显现出来了。

  

  “由此可得时彼不可得故。由彼不可得时此可得故。作如是颂云:

  依他起、无遍计执。于此中有圆成实。

  是故此二者亦不可得、可得、为平等。”

  就是这个有了,那个没有,这个可得,那个不可得,这俩是同时的、平等,有无是平等的。上次咱们只是忽略地讲了一下。这里头这问题很不简单,这我也希望大家跟咱们讲的这个十种对治散乱的问题,联合起来,因为遍计所执性的东西,在当时也可以说它是增益、损减,或者是自性或者差别,或者说它是一,或者说它异,或者说它名或者义,或者说义和名,这实际都围绕着遍计所执性。

  所以真正讲起来,我们时时刻刻都是要划清界线,就是什么是真实,什么是根本没有的东西,这个划分这个界线是不大容易的,当然这有许多就拿一异、断常、生灭,或者增益、损减,或者是自性、差别,名跟义,义跟名,等等这些东西来表示颠倒,表示遍计所执性根本没有。可是真正讲起来,就是咱们前头说的,说是常一不变、那个独立存在,不依靠旁的,不是互相依存的,这些东西,我们世间都是坚持为有,也就是世俗谛,世俗的真实。可是,在真正的真实里头,在不颠倒、而且是根本真实里头,那这个东西根本不存在,必须跟它划清界限,才能够见到真实。要有这个遍计所执性,就没有圆成实性,要有遍计所执性可得,就没有圆成实性可得。这个同时的。

  所以这二边的问题,一个是增益边,一个损减边,那损减边是同时的,你增益了自性,增益了常一不变的东西,那就损减了圆成实性,损减了真正的真如,真如就是常时不变易,常时就跟遍计所执性没关系,长期跟错误、颠倒没有关系,那就是真实。所以说那个真实跟我们所认识的常一不变的那个真实是不一样的,而且正相反。有你认为有个常一不变、能有独立自性的东西,正是否定了圆成实性。

  现在有人,就拿这个我的问题、常的问题,就搁在圆成实性(上),没有那个常、没有那个我,(而)另外来一个大我,那大我是《涅磐经》里也讲了,《显扬圣教论》里也讲了,在好多地方都讲了,大我,可这大我也可以说它大体性,那圆成实性也可以说是大体性,它这个大体性跟你遍计所执性的那个常一不变,跟那个独立存在有没有关系呢?有关系,必须没有那个,才有这个,你不能拿那个遍计所执性的我、常来安在圆成实性上,安在大我上,那是错误的,那不是真实,那还是颠倒,所以真实是什么?是我们一般人没曾理解的,那是常是如此,什么叫常是如此?常,根本就没有那个遍计所执性,常此,常是如此,这叫常,这叫不变,真正没有所取能取,这个叫常,这个叫不变,这个常跟不变,跟咱们所谓的常,一样吗?要是完全一样,那就甭成佛了,没有成佛可言了,没有觉悟,觉悟跟无明一样。

  所以这个地方跟前头那十修要联系起来看,一方面我们对这问题要特别注意,就是一方面理解,一方面要实践,时时刻刻要做到唯识无义,时时刻刻做到没有遍计所执,这个希望咱们下次再讲一次,大家好好学,今天咱们补充了四点,这第四点就是怎么认识这个理论,怎么修习,咱们下次再讲。

  

《摄大乘论 第95讲》全文阅读结束。

✿ 继续阅读 ▪ 摄大乘论 第96讲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