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讲:第三品(第13页15行-14页第5行)
(1998年1月11日)
我们现在讲的这段书非常非常重要,所以上次重复地解释了一下。尤其对了别识的问题,这段书里头讲得很多,可惜玄奘法师翻的是跟原来的作者的看法是不同的。
现在两个两句颂,都讲到具有原由和能见这问题,真正唯识是什么意思?现在看起来就是讲唯了别识。唯了别识是什么意思?在《总摄大乘纲领论》里头屡次谈到,就是具有原由、能见,这是了别识。具有原由和能见,在现在这段书里头讲得更清楚,它就是阿赖耶识跟前七识互为因果,更互相依,主要是这个意思。可玄奘法师呢,他都翻成“有相有见”,他注重这个相、这个见,也就是在《成唯识论》里头讲的,总是讲这相分、见分,而这段书里头说得很清楚,说前七转识是以了别识为自性。
了别识的意思,藏文的原文是“具有”的意思,具有原由、具有能见,实际上就是指的有阿赖耶识,也有前七识,前七识就是能见,就是能分别、能遍计,阿赖耶识主要是种子,这地方看起来很清楚。
尤其《瑜伽师地论》跟《解深密经》都讲到一个颂子:“阿陀那识甚深细,一切种子如暴流。我于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这个颂子很重要,尤其是说“恐彼分别执为我”,看起来的确有好多人都执为我。
另外呢,这个种子的问题,在佛教里是很重要的问题,一切法的生起、缘起离不开种子,离不开熏习、习气,没有习气就没有一切法的生起,所以我们一般人认为有一个实实在在的东西,都觉得必须是有一个所依靠的东西,这个所依靠的东西,在佛教里头就只是指的我,法我。一般人都认为有一个法我,认为有一个实实在在的我,没有这个我的话,一切东西都失掉依据了。
其实,真正讲起来,所以事物能够生起,主要就是互相依存,就是前七识跟阿赖耶识、阿陀那识互相依存,要没有这个“一切种子如暴流”,事物就不能生起。所以事物能够有生起,主要就是有能熏习的问题,有种子问题,有阿赖耶识问题。所以真正讲起来,这阿赖耶识非有不可,非有种子熏习不可,要没有种子熏习,现行的前七识就没法生起,一切分别、一切遍计都没法生起。
所以这个一隐一显,一隐就是熏习,一显就是现行,这一隐一显的问题大了,这隐跟显是不是能互相离开呢?一个能熏、一个所熏,好象两回事,可是呢,这两个东西密不可分,尤其我们要知道,所谓阿赖耶识的种子,时时刻刻生起现行,现行又时时刻刻熏习成种子,这样更互缘起,更互为因。
要真正讲起因果来、讲起因缘来、讲起缘起来,就离不开阿赖耶识跟前七识,那也就是离不开具有原由,又具有能见,能见的方面就是能分别、能遍计,原由或有点根据的方面,实际上就是种子,就是阿赖耶识能受熏,这很简单的关系,就是到底事物是怎么运行的、怎么生起的原因,这个问题是个没法子躲避的问题,你没法子不想到阿陀那识,没法你不想到种子问题。也就是我们一般人,就是世间学里头它需要有一种存在决定意识,一种特别的存在,有一种特别的物质不灭,必须有这个东西,可是真正讲起来,真正的缘起法,真正的因果,那必须是阿赖耶识,必须是无常的东西,没有自性的东西才能作因。
在这地方就看到,所谓了别识是什么?就是真正的缘起法,就是阿赖耶识跟前七识互相依存,每时每刻谁也离不开谁。拿我们现在这个整个地球、天体,以至我们每一个人的根身、器界,实际每时每刻离不开阿赖耶识。因为什么?这阿赖耶识是相似相续,恒常相续,这个相似相续才能够有因果,并且它自己本身必须能受熏,能够为业力所感,这些条件都具备,才是阿陀那识,才是阿赖耶识。
所以这“一切种子如暴流”,那就是所有的我们根身、器界,每时每刻离不开种子问题,离不开种子如暴流的这个……,我们当然听不见暴流的声音,但是圣者那就很明白。所以这一隐一显的问题,就造成了别识的问题,所以净靠前七识不能彻底解决问题,前七识它还有根身、器界,还有根境的问题,根境也是由阿赖耶识受熏才生起的。真正讲起所有色法,所有的我、常一不变的东西,大家都认为有一个最可靠的东西,离不开的东西,实际上就是熏习,离开相似相续的现行熏习种子,那你就没有原由的问题。所以说是具有原由、具有能见,也就是具有能分别、能遍计,这个两方面并不是象玄奘法师所看的“有相有见”,有见分、有相分。
而他那个相分呢,实际上就是原由,从原由这方面还好象有个“所”的问题,“所生”的问题,“所显现”的问题,实际上,缘起法来说,它是没有一点儿的延展的时间,它不能保存一会儿的功夫,就是不能暂住,暂且存在都不成,因为它是种子所生,也就是要没有种子它就灭了。而它本身呢,现行必须要熏习成种子,这才有第二刹那的现行,所以这个地方都是相似相续,根本没有常一不变的东西、有自性的东西。
佛教里最主要就是讲怎么样地唯识无义,唯识无我,没有法我,一切都是依靠前七识的现行跟第八识的、就是阿赖耶识的种子,咱们现在这段书里说得很清楚,并且什么是缘起也说得很清楚,你看起来它还有根境的问题,其实根境的本身并不是有一个不变的色法,还是刹那刹那生灭的一个由种子生的色法的现行。
所以我们看起来,世界任何东西没有它能够自己存在、能够不变的,根本不可能。那个不变的东西、自己存在的东西,根本是不可能有的。所以这地方,讲这了别识什么意思?就是没有自性,没有义,没有我,讲阿赖耶识,讲阿陀那识,讲种子,就是想拆散、想取消“我”的问题。我们错误地认为有我,有一个常一不变、有一个独立存在的东西,这完全是无明,也是受语言的影响,我们同时也受原种子的影响。
现在真正讲起唯识是什么?是唯了别识,是唯能无所。就是并不是象有一个相分,有一个见分,而是它既具有原由,又具有能分别,具有能分别跟原由,它两方面密不可分的,你不能分两个东西,它互相依存。也就是说有前七识,有第八识,互相依存,两方面没法分开。讲了别识,就是真正讲缘起法,就是讲必须互相依存,没有单独存在的。
(中间休息之后)
大家有什么问题提出来,提出来答一下。因为最近这两次讲都很重要,大家有什么问题?唯识的问题,唯了别识的问题,就是唯识无义的问题,唯能无所的问题,尤其现在提到了别识,了别识跟辨别识,大家有什么感觉到不同的地方?
(问:是不是辨别识就是了别识里头的一部分?能这样说吗?)可以说了别识是辨别识的自性,实际上是了别识是辨别识的一个中心问题,就是它的自性问题,真正辨别识,它的实际上情况是离不开了别识。(问:它跟法跟法性的关系相似吗?)不一样。法跟法性的问题是,好象自性跟作用的问题。了别识对辨别识来说,它是辨别识的一个真正的缘起法,辨别识主要它是有根境的问题,而根境呢,它都是色法,色法实际上还是表面上的东西,色法真正的依据还是能分别跟能遍计。色法好象是前后它有很相似的东西,所以一般认为色法前后是一样的,前后是同一不变的,这实际上呢,因缘所生法,都是没有同一不变的,都是依因仗缘而生的,所谓依他起法,就是依因仗缘,所谓依因仗缘也就是有种子跟现行的问题,现行熏种子,种子生现行。
现行的法,跟种子的法,互相不能分开的,就是缘起。所以依因仗缘,就是依靠种子,就是依靠熏习。熏习就是阿赖耶识,熏习里头最主要的问题就是能熏习跟所熏习,能熏跟所熏,就是依他起法,没有自性,没有常一不变的东西。所以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唯识无义,唯有能分别、能遍计,了别识,唯有这个,没有常一不变和自己能独立存在的东西。
阿赖耶识种子跟现行的关系,这个最主要的一个关系。也就是阿赖耶识跟前七识的关系,在前头《所知依分》来讲,主要是讲前七识跟阿赖耶识的关系,到了第三分,就是《三能相分》,这时候就讲到最主要是依他起。咱们现在已经讲到,说是大乘的佛法就是缘起法,大乘的佛法就是讲唯识无义,唯识无义的识,咱们正讲到了别识的问题,并不是辨别识的问题。因为什么不是辨别识的问题?因为辨别识还有根、境的问题,还有刹那的色法,而色法看起来好象是,好象有点独立存在的样子,前后一致,实际上所有的色法也都是因缘所生,也不是有一个自性,也不是常一不变的问题,所以实际上都是又有原由,又有现行,这是真正互相依存的,没有单独能够自个独立存在的。
(问:安慧和无性,他们观点一致吗?无性的那些论述可以认为是正确的吗?)无性、安慧都注解过慈氏的五个颂子,尤其对《庄严经藏颂》,有无性解释的,也有安慧的解释。真正讲起来,慈氏学主要是就是无著、世亲,大约是在印度四五世纪的时候,无著,据西藏的传说,无著是上睹史多天听慈氏讲《瑜伽师地论》,西藏也传说,五个论、五个颂子也是无著听慈氏讲的,这个《瑜伽师地论》就是无著菩萨记下来的,五个颂子也是他传下来的,并且他自己注解过《无上相续颂》。那么真正把慈氏学的概论的话,写出来,那就是《总摄大乘纲领论》,里头引了三个颂子,就是慈氏三个颂子他引了,他还表达了慈氏的很多意见,就是十种最殊胜的义,可以说是他替慈氏传达下来。所以真正讲起来慈氏学的概论,那就是咱们现在讲的这个《总摄大乘纲领论》。
当然最初的十二因缘,十二因缘实际上,真正把十二因缘讲得透、彻底的话,就是大乘里头的唯识,唯了别识。这地方唯了别识的问题,跟咱们第三分里头,就比较注意了,什么叫了别识?这个问题,我们还以后还要多分析。因为在慈氏五个颂子里头,《辨别中边颂》也是讲能相,头一品就是《能相品》,还有第三品是《真实品》…
《摄大乘论 第96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