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这都跟咱们现在讲的这个所知依、所知能相都有关系。
所以说慈氏五个颂子跟《瑜伽师地论》,都是慈氏学里头很重要的著作,我们现在所讲的这个《总摄大乘纲领论》,更是慈氏学里头最中心的问题,总摄一切慈氏学重要的论点。
无著菩萨就提出来唯了别识问题,在第三品里头,《所知能相品》里头,特别讲了别识,特别讲能遍计,这了别识跟辨别识的分别在《总摄大乘纲领论》里头,也讲得是非常多的,就是我们现在正讲的,既讲到了别识什么意思,又讲到三性跟了别识的关系,整个大乘跟三性、唯识是密不可分的,唯识无义最主要就是唯能无所,而了别识本身就是唯有能,没有所。
现在为什么特别注意现在两个两句颂,讲辨别识的自性是什么?就是前七识的真正的实体是什么?也就是它真正的缘起法是什么?那就是既有原由,又具有现行,这现行跟原由分不开,你讲到现行的话,就离不开种子,讲到种子的话,就离不开现行的熏习。
阿赖耶识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第二品,讲所知依,整个是讲的阿赖耶识跟前七识的关系,这一品无著讲得也非常细,怎么样的阿赖耶识跟前七识不可分的关系,怎么熏习的问题,就是构成种子的问题。
现在的第三分,就是所知能相分更重要,而且大家也应该在寒假里好好把它温习一下。这里头都离不开唯识无义,什么是义?就是我,本来讲阿赖耶识就是破除我,人我、法我,整个佛教的问题,就是要破除二我,证真如。二我是什么?就是所取能取。大乘佛教,大乘的阿毗达磨,可以说是咱们现在讲的这个论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一个大乘论,它是特别提出三性问题,而三性就是特别地讲遍计所执性根本没有,根本没有能相,不但所相没有,能相,你说它到底是什么样子?用什么来表示它的存在?就是遍计所执性怎么能表示自个存在?是没法子表示的。它根本是我们的无明,我们这无始无明就因为根本对自己的无明不认识,根本没有的东西认为有,坚持有自性,坚持有常一不变,坚持有我,这就构成了我们整个的颠倒,我们生活整个是颠倒,是不如实的,是错乱的。
所以说咱们现在讲的地方,正是最重要的,是怎么样地理解缘起法的问题,怎么理解缘起法呢?那就是它要是没有自性,没有我,没有义,唯识无义,唯有了别识,没有所。前七识的自性、自体是什么?就是离不开这了别识。前七识它还有根和境的问题,内六处跟外六处的问题,就是它还有不如实的地方,还有遍计所执的地方,还有对色法不能真正理解的地方,怎么能够真正理解根境问题?那就是一定要知道它是由种子生起,由现行熏习来生起种子,这样子才显现出来有色法,真正讲起来,所谓真正觉得是有一个色法的话,跟前头我们这个第七识里头的我见、我取、四种我见有关系,还跟这第六意识里头的俱生萨迦耶见、常见有关系。所以这些都是无明支持的不如实的地方,根本没有的东西,无明在那儿起作用,也就是你俱生的萨迦耶见、俱生的边执见,在那儿起作用,实际上并没有一个东西真正常一不变,而且有独立存在的自性。支持这个东西的是什么东西?烦恼,或者是我见,十大烦恼,跟随烦恼、随起烦恼,都是支持这个我见、常见。
真正要讲真实的话,那就一定要证真如,要证没有所取能取、没有二种我见,这些个才是真实。所以现在讲唯识无义,也就是唯识无我,那就是我们要证实根本没有我,根本没有法我,根本没有这东西存在,那就是同时遍计所执性不存在,而圆成实性真正存在,无明的问题才能解决,障碍的问题才能解决。尤其烦恼的问题,都跟遍计所执性有关系,跟我有关系。佛教最主要就是要破我,外道主要就是维持我。我们怎么证菩提?怎么觉悟?那就是要破我,破除所知障、烦恼障,破除二障。破除二障,破了二取,这我们才能够真正证到真实。我们之所以有烦恼障,也就是因为你对真实不认识,本来没有的东西,你认为有。
我们为什么要注意了别识的问题,唯了别识,唯了别识的这个识?就是要解决唯识无义的问题,也就是唯识无我,根本我这个东西根本不存在,并不是后来,拨没有我,根本我是不存在的,就是根本那个义,你所对的那个“真实”的东西,根本没有那么回事。所以现在我们特别提出了别识问题,不提出了别识,只是讲辨别识,还给我留下了余地,为什么?一个是根,一个是境,根跟境都是离不开所取能取的,都离不开义,离不开我,实际上讲,佛教最主要是解决我,解决自性,根本没那么回事儿,而是我们过去无始时来的无明增益的,我们受种种的痛苦,都是源于起惑造业,真正讲起来,还是真正由于执有我,执有二我,执有能取所取。
所以说了半天,最主要的问题,就是怎么样破除我见的问题,破除人我见、法我见,破除人我见、法我见都是很困难,因为我们一方面用这语言用惯了,都觉得语言有一个确切所指的一个东西,而且我们贪嗔痴也惯了,我见、常见也惯了,所以当初都是执着根本没有的东西,认为有,这样子,不但起惑造业生起了种种的颠倒、错乱,跟造了许多业,起惑造业,为什么我们起惑造业?最主要的问题还是对这我的看法问题。
提出三性来,第一个遍计所执性,根本它是不存在的,只有执着,只有增益,只有损减真实,它才存在。所以执着有我,执着遍计所执性,本身就是苦。最痛苦的就是根本没有的东西,你认为有,这个造成的颠倒、痛苦。所以现在是要真正认识什么是了别识?要真正认识什么是三性?也就是真正认识遍计所执性根本不存在。
讲三性,讲了别识,都要求无义,无我,要真正讲无义、无我,你就要真正讲唯了别识,真正讲三性。上次咱们也谈了,根本没有遍计所执性,根本只有圆成实性,这个有,那个没有,这个没有,那个有,同时存在,这就叫平等,就是有无平等。这个地方上次咱们讲得比较多,今天还是想要重复一下,这个地方一定不要忽略,就是我们怎么能够认识真实,破除虚妄,破除颠倒,这问题是当前一个最主要的问题,不但是理论问题,也是我们修习的问题,也就是解脱的问题,否则的话,我们就是没法子解脱。
所以无著菩萨就提到,有这个,没那个,这个可得,那个不可得,这个不可得,那个可得;这个无,那个有,这个有,那个无,平等,有无平等。你要是真实的话,一定要无虚妄,有虚妄就没有真实。
我们怎么抓住这有无平等问题?根本没有的东西我们不能当作有,根本有的东西我们不能当作无。这个跟对治散动有关系,也跟对治错乱、颠倒有关系,当然不只是所知障,还有烦恼障,所知障还是烦恼障的一个根本,因为烦恼障所缘的东西都是常一不变的东西,都是本来没有,而执着的有。
我们今天要讲的也就是,一个就是了别识到底什么意思?第二就是有遍计所执、没有圆成实,有圆成实就没有遍计所执,这个问题也是上次我们也谈了,今天我们觉得还应该唤起大家注意,那就是现在我们要放假,度春节的时候,我希望大家把什么是了别识?什么是有无平等?好好地复习一下,这个跟我们对大乘的整体的理论、整体的修习有特别关系,这是个很好的机会,我们怎么修?怎么对治这个错误?对治烦恼?对治所知二障?在这一个月的时间大家也不要虚过,把咱们过去、尤其现在讲的这段,好好地用心地想一想,分析分析,跟我们生活有什么关系?跟我们理论、思想有什么关系?这点我们大家共同努力,尤其我讲这个有无平等的问题,我们怎么在生活中实现?根本、彻底地抵制遍计所执性,而保存圆成实性。
这不是个简单问题,跟咱们谈的这个了别识也有关系,有什么关系呢?就是唯识无义、无我的问题。咱们要是想跟真实相应的话,要真正有止有观的话,必须铲除了我见,人我见、法我见,这是一点儿不能留余地的。我希望我们共同越来越深入地理解慈氏学,那就是我们怎么样理解了别识?怎么真正理解有无平等?这个是最关键的。
咱们现在讲的这个地方,希望大家在寒假里头,多多地考虑一下,把它真正意思要抓住,要在我们生活上实现,看咱们谁能够更多地如理思惟,更多地正闻熏习,我们来一个竞赛,因为我们碰到慈氏学不容易,太重要了,也不容易理解,古往今来,看这个《总摄大乘纲领论》的人并不少,翻译的次数也不少,但是有几个人能懂?我觉得很有问题。
而且我们现在所学了别识的问题,更是我们怎么才能对于真正的唯识有真正的理解?因为我们不但是自己理解,还要纠正过去错误的看法。所以希望大家多花点时间,咱们再见的时候,大家更对于这个《总摄大乘纲领论》有一个进一步的了解,这个是我一点儿希望,因为我们碰到慈氏学,我觉得太不容易了,太不容易了,我自个也理解得很不够,希望大家共同努力,咱们把慈氏学真正地开发出来,贡献世间人。
《摄大乘论 第96讲》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