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攝大乘論 第90講▪P3

  ..續本文上一頁分爲常。  

  “由遍計所執自性分故、爲無常。”這個我們認爲的常,根本沒有這麼回事。這無常就是根本“常”沒有,常根本不存在,這樣的講遍計所執性。所以是講這一分是無常。底下還有許多分別,爲無常。  

  “由俱分故、既非是常,又非是無常。”依他起性就不是象咱們說的常一不變,也不是象根本沒有遍計所執性的那個常的常,所以是俱分,兩種你都可以說,(又)都不是。  

  “如是通過依此意趣而說。”就是通過這種用意而說的這個常、無常、跟俱分,既非是常,又非是無常。  

  “如其常、無常、及無二”,這叁方面,  

  “如是樂與苦等亦無有二”,苦樂我們也要分別一下,我們世間所謂的樂,都實際上是苦。比如咱們什麼需要,就覺得不吃這東西就不成,就要死,就要餓,有所需,實際上都是苦。人生有需要,不滿足,實際上都是苦。你活一天,就要有支持你一天的生計,實際上每天都是苦。所以什麼是真的苦樂?真正的證真如,真正的所取能取沒有,不分苦樂,那時候所需要的沒有,能需要的也不存在,那時候才真正是樂。所以我們做一個大乘的菩薩,一方面一定想法解決人生的種種缺陷、痛苦,而一方面我們還要叫他理解佛教的道理,能夠證到真如,能打破……,這才真正解決了。沒有能需要跟所需要的分別,所以這苦樂跟前頭說的那常、無常,都跟我們一般認爲的不一樣。

  苦樂無二,就是苦樂不分。這不分苦樂跟一般的不分苦樂也不一樣。那就是依他起。(而我們一般)對依他起都認識不到,都認爲依他起裏有一種常的東西,有一種不變的東西,有一種獨立存在的東西,這種根本是錯誤的,根本沒有。(我們一般認爲)……沒有這東西,這人還有意義嗎?生活沒意義了。……從我們誕生起,對我們所需要的東西,得到了還認爲是一種快樂。

  苦樂無二是什麼意思?這也是依他起。還有  

  “善、不善、亦無有二”,好事,還是不是好事?咱們是世間所謂的好事,裏頭夾雜了、總有一種僞善的性質,我們做好事,爲了我們自己,不是爲旁人,爲我們得到好報,你象這種善是真正的善?它就是不善。有漏善當然是跟無漏善擦著點兒邊,但實際上這有漏它也是一種漏,有煩惱的問題在裏頭。所以善不善也跟我們認爲的無二也不同,講起真正圓成實的善,那就是一種無漏善,無漏法界裏頭的。

  所以善不善也有無二的問題,但這無二我們想不到是有一個依他起性,有一個緣起性,要真正講起來也就是有一個熏習跟現行,我們在熏習裏頭,在阿賴耶識裏來說,這整個的熏習都是有漏的,但是我們也有時候象對于佛陀所說的法,就拿現在咱們所接觸的無著所說的理論,這個理論可以說是真正的善,跟我們一般說的有漏善、雜有煩惱的不一樣,它也叫無障礙善。我們真正想對人有好處,作爲一個真正的菩薩,就是要饒益安樂有情,用世間法饒益安樂有情,同時也用出世間法、無漏法安樂有情。這個善也有無二,無二就是依他起性。底下是  

  “空、不空,亦無有二”,這空、不空又是這樣子,尤其我們佛陀學裏頭,一講空,有好些人就把遍計所執跟依他起性都空了。咱們前頭也屢次談過,“于此而空”,跟“由此而空”,由此而空是遍計所執性,于此而空是依他起。這地方也空,也不空,那只能在依他起上講,而真正的空性,那就是空的根本沒有的東西,空的我,二我,所取能取,跟常一不變,這東西根本不存在,空的是這個。你要連阿賴耶識跟種子生現行、現行生種子也空,那還有沒有染、淨的問題?前頭最主要的講到過,你空了半天,把什麼雜染、清淨都空了,那可能嗎?你能說沒有雜染、清淨嗎?所以空是看空什麼?尤其在佛陀教裏應當把這空跟不空弄清楚,可是根本有些個人弄不清楚,什麼是空,什麼是不空,尤其這依他起性怎麼不空?圓成實性怎麼是不空?弄不清楚。

  這話說來好象是有點絕對似的,實際上我們無始時來熏習的結果,很難拔除,真正空的東西,我們不認識,真正不空的東西,我們也不認識,既空又不空的那個依他起,我們也不認識。所以這空不空的問題,是佛教界一個主要的問題。所以大家一定要弄清楚,由此而空是遍計所執性,于此而空就是依他起,依他起性才有空不空,才有俱分問題。  

  “我、無我、亦無有二”,什麼是我?什麼是無我?現在人們根本不講什麼是我,弄不清什麼是我。我跟無我也一樣,要說這個大我,……也要回到這個小我上來。真正講的那個沒有自性的那個無自性,那個空性,那個有的時候叫大我,大的體性,所有的東西都離不開空性,那你可以說是大我,大的體性吧。可是這個體性跟我們所謂的那個“我”,能夠獨立存在,不受其它的東西支持,我能存在,有這麼回事嗎?世間上沒有。都是互相依存的,互爲增上的。這個我,根據就是自性的問題,有沒有自性,所有的世間萬事萬物都沒有自性,說無自性、空性是它的根本,是它存在的真實面貌。

  所以應該只是說遍計所執性是空的,那才是真空,那才是空性,那才是真如,那才是無所相,那才是真正的邊際。所以你翻譯真正無二,無所相,真正的邊際,過去翻的實際,這些詞咱們以後都可以把它變化一下,不必用兩個字,無相就是“無所相”,一切事物都無所相,不是無相,你要成了無相,那空空洞洞,成了一個頑空了。所以這些詞都應當改變一下。

  我、無我,空、空性,跟大我,有時候佛教利用所謂體性的問題,大的體性是可以說的,可是這大的體性跟我們這個常一不變、不依靠其它東西單獨存在的這種我那完全兩回事。現在弄不清《涅磐經》講大我,《顯揚聖教論》裏也講,其它經論裏頭也有,大我就是大的體性,就是空性,空性的體性最大了。  

  “寂靜、非寂靜、亦無有二”,非寂靜常常指的生死,寂靜指的涅磐,也就是無住涅磐。在依他起性也是無有二的,就是前頭說的,生死不可得,涅磐亦不可得,兩不可得就是指的依他起,要是講遍計所執性跟圓成實性的話,那就是有的是可得,有的是不可得。  

  下次咱們還兩個禮拜一次,如果我身體要有精力的話,而且大家聽得特別高興的話,那我可以慢慢地變成一個禮拜一次,因爲現在身體還是比較麻煩,一累的話眼睛就差一點兒,現在呂新國同志把字兒放這麼大,我本來不戴眼鏡也能看見,現在一累……

  

《攝大乘論 第90講》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攝大乘論 第91講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