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攝大乘論 第76講▪P2

  ..續本文上一頁事物都不能拿它當所相來看待,能相不能拿所相來界定,能相都是能分別,能遍計,都是識體,講唯識就是唯能相,所有的慈氏學、包括《瑜伽師地論》都是講能相,不是講所相。因爲人我法我都沒有所相的問題,只有能相。

  可是中國哲學要沒有佛陀學的解釋,它解釋不通。因而很容易象《起信論》那樣子,把阿賴耶識當成真如。它並不知道所謂真如是什麼意思。真如正是跟世間認爲的義、叁定的東西正相反,在依他起性上根本沒有叁定的東西。你不是認爲有一個獨立存在、常一不變、有自性的東西嗎?在真實上根本沒有,沒有叁定才是真實。你一定要在依他起性上增益出叁定,那就是顛倒、錯亂,從此就開始了生死輪回。

  你必須認清二無我,根本沒有叁定的問題,沒有叁定所顯現的真實,就正是沒有世間所認爲的義,以沒有世間所認爲的義爲義,這個轉向很厲害的。我們每時每刻的對治就是對治種種的我見,種種的義的分別,用真正義的分別對治根本沒有的義的分別。

  前邊講過,就是對治十種散動的時候,就是菩薩有沒有自性?佛有沒有自性?凡夫有沒有自性?都提到,是有自性。但是這個自性與普通所說的自性正相反,正是沒有那種遍計所執性,才是圓成實性,圓成實性的有,離不開遍計所執性的無。

  可是怎麼出了個顛倒、錯亂?根本沒有的義、叁定的東西都出來了?就因爲名與事、東西實際是兩回事兒,名、符號、信息與所指的東西是兩回事,不是一回事,聲音與所指的東西、種種參差不齊的五蘊,是兩回事,不是一回事,互相沒有關系,互爲客,互不認識,是生人,是陌生的,就因爲你起了個名,這是依他起,對依他起的事物起了個名,就認爲是一個東西,就是出了義了,就有自性了,就有叁定了,要沒名的話還不至于如此。 “依他起自性于遍計所執自性中如其所顯現”,就是如依他起性的顯現,“何以得知非是彼之體性耶?”這句話很重要,所以我們反複地講它,大家一定要把它弄清楚。

  一個就是慈氏學爲什麼單獨提出遍計所執性來講是與依他起性不同的?第二就是依他起性上沒有的東西,遍計所執性上能生出來?生出什麼來了?這都是大的問題。

  所有的人類的觀念,人類的信仰,所有人類的沖向,都跟這個義有關系,都跟遍計所執性的義有關。而佛教正是與此相反,依他起性是有的,圓成實性是有的,但是,遍計所執性是絕對絕對沒有的,你找不出來。

  人類的生死輪回是沒有止境的,現在所有世間的學問還要找根本沒有的東西,就是遍計所執性的義,就是指的常一不變、獨立存在。世界上有能獨立存在的嗎?不依靠旁的它自個兒能生起嗎?大爆炸是不是就是獨立生起的?最後的誇克是不是就是獨立生起的?是不是就是常一不變的?最初的細胞是不是就不變呢?所以佛教說是“無始”無明,講因果必須是講無始,有頭兒的話,那頭兒就沒有因的,它只是因而不是果了,哪兒有這回事情!

  爲什麼說人類是無明?大小事情都有無明,根本沒有的沖向,它非找那個沖向不可,不找著,好象不安得很。要不就設想有一個耶稣、有一個真主、有一個大梵天、帝釋,總之,不找一個人形的造物主,也找一個物形的造物主,比如最後的誇克,現在還沒找著最後的誇克,還不死心。宇宙最初是大爆炸,大爆炸有頭兒沒頭兒?它就是頭兒嗎?它要是頭兒就沒原因了,它能無因而生嗎?象天産石猴的樣子?

  所以說人類無明,一點兒也不錯。所以要轉向這個無明現在很難啊,你無始以來就習慣了,比抽大煙還厲害,比吸白面兒還厲害,不吸不成啊,不過瘾啊。

  你說我們這生活裏每天要不找點兒真正的東西,這無依無靠的,有什麼意思?必須有個歸向吧,要不咱們拜拜佛,燒燒香,總有個沖向啊。念念佛,念念佛號這是唯名的意思,真正說起來,假如你這個名沒有指那個常一不變的東西,那還可以。但如果把佛當成獨立存在的東西、常一不變的東西,那是佛嗎?那就跟世間的耶稣有什麼分別啊?跟世間那個帝釋、梵天有什麼分別?

  根本真實的東西,不是象遍計所執性認爲的有一個常一不變,有一個獨立存在,有一個佛獨立存在?常一不變?這都是世間認爲的佛。真正的佛不是這樣子,真正的佛就是真如,就是二無我所顯的,那才是真實,跟世間的所謂的真實正相反。

  所以那個真如拿到中國來,就是不理解,阿賴耶識也不理解。阿賴耶識是沒有常一不變、沒有自性的東西,但是它有一個相似相續的問題,阿賴耶識就是解決相續問題,由于熏習生種子、種子生現行這樣的一個關系才能真正講因果,也就是只有相續的問題,沒有不變的問題。要是講相續的話,只有按唯識學來講,講阿賴耶識,第七識、第六識,除此之外沒有因果可言。

  常的東西怎麼能生出變的東西?人這糊塗的,本身你就糊塗了,本身你就顛倒了。你設想的是不變的東西,非要拿那個不變的東西生出變的來,你說這是不是無明?現在還直找,非找出不變的東西來,找出那個才是真實的東西。找去吧,你說找得著找不著?

  在歐洲,挖一個大深溝,地下實驗室,沖撞機,中子沖撞,非找著最後的誇克不可。幾億分之一秒的誇克,還不解決問題,還要找什麼?。你說那幾億分之一秒的存在,那能是常的嗎?能究竟的嗎??那能有自性嗎?能叁定它嗎?真正奇怪,人類做的事情它自己不明白。

  所以佛說無明緣行,行緣識……,這個規律還是打不破的。我們現在這個世界怎麼造成的?就是因爲我們無明,根本沒有人我,也沒有法我,非要認爲有,非要增益出來的人我、有法我,這樣起惑造業,于是乎弄成現在這樣,熏習到阿賴耶識裏頭,阿賴耶識又顯現出來,就是這樣一個自然的結果。

  儒家哲學也講“喜怒未發之謂中,發而皆中節之爲和”,這個中,也就是道家所說的“有無相生”的無,有生于無。這個喜怒未發的那個中是起點,也就如同有的東西要生于無,無就是起點。但這個中、無到底是什麼?那就是相續的東西到底是什麼?怎麼相續的?沒有貫穿一切不變的東西,但是有相似相續。

  這個相似相續是怎麼形成的?是怎麼個結構?那你必須講到熏習的問題,現有的顯現熏習成種子,種子再生成顯現,就是這麼一個過程。在阿賴耶識裏包含有種子,這些種子都是由熏習構成的。道家說有無相生,那個無不是完全沒有,是一種潛在的、無形無相的,但是它是生起現行的一個根據。

  由現行熏成種子,再由種子生起現行,這樣一個過程在阿賴耶識裏才能完成,不在這樣一個相續的阿賴耶識體性裏,就根本沒有因果。因爲你常的東西生不出變的來,必須變的東西才能生出變的東西,而變的東西還不能就此一下就變,還得相似相續,這樣子才能夠有因果。

  因果是怎麼回事?就是現行生種子,種子生現行。有無相生,在道家講,在老子來講,還講不清楚,必須按照熏習、按照阿賴耶識來解釋。

  所以底下我們要講,那個義是沒有的,常一不變、獨立存在的東西你找不到的。但是還有相續的問題。

  爲什麼佛教、慈氏學是真理?那就是因爲排除了這些顛倒、錯亂、無明,根本沒有的東西不能當成有,不能增益爲有,根本有的東西不能抹殺它,損減爲無。這個問題很微細。

  底下提出怎麼這個義是沒有的?

  

  “由立名以前無義覺故。”你立名以前,這個義覺,不感覺有一個常一不變的、有自性的東西,不立名,叁定的東西也出不來。這就表現名言的作用,信息的作用,符號的作用,這作用很大。

  剛才說本來沒有義,爲什麼出來這個義?剛才講過名跟東西當一體可以産生義,但是你要不起名的話,那義也顯不出來,你所沖向的那個東西還得拿名兒打先鋒,沒名兒,就沒信息。現在咱們信息社會更是這樣,這信息很重要,信息能使人胡說八道,信息能使人顛顛倒倒,信息也能使人往好了走。

  這個名有幾種作用。

  首先是名言有個交流作用,咱們互相交流必須要有名言,有社會關系,人跟人的關系,象現在我們能夠互相談話,互相理解,就靠名言。要沒名言咱們沒法兒打交道,這是名言的一個大作用。

  第二,名言有個儲藏作用。本來阿賴耶識就有儲藏作用,就象計算機能儲藏一樣。我們古代的記載,尚書、左傳、二十四史,論語等等記載的東西,都可以儲藏,要沒這個傳遞不下來,給我們一個參考。所以名言有一個儲藏作用。

  盡管孟子說“盡信書不如無書”,因爲裏頭有很多水分,完全信它不成,但還是有個儲藏的作用。中國五千年文化,從拴個繩兒記事,後來造紙,可以刻板印出來,而且古代的東西流傳下來都靠名言,你看字典裏頭有多少字兒。所以名言就有儲藏作用。不但現在我們能交流,就是古人跟我們現在也能有交流,那就是名言的儲藏作用。

  我們熏習到阿賴耶識中的種子,常常都名言種子,所謂因果的親因親緣就是名言種子。阿賴耶識的這個儲藏作用,還是我們根據無始以來那種戲論,人類喜歡戲論,喜歡講故事,講童話,講神話,講許多矛盾重重的故事。這都是人類喜歡戲論。我們弄宗教的,搞一套戲論,搞哲學的,也搞一套戲論,搞科學的,都有一套戲論,就象小孩搞童話似的,都是無根無據。

  所以阿賴耶識就是我們無始以來喜歡戲論,熏習到阿賴耶識裏頭,顯現出來,所以現在有這光怪陸離的五濁世界,這五濁世界還有五趣,天趣、人趣。趣,也有個趨向的問題。都有個向的問題,你往哪兒走?名言熏習的義也有靠近真善美的,善就是靠近無我無常的佛教的道理。

  第叁,名言還有個導向作用,喚醒作用。比如中國革命的長征精神,慢慢忘了,現在提倡這個精神,于是就有喚醒作用。寓褒貶,別善惡,這是叁字經裏講的,名言就是寓褒貶,想有所褒、有所貶,就可以利用名言,也有導向作用、喚醒作用。你應該朝哪方面走,指一個大家共同努力的方向。

  奪取泸定橋的時候,戰士們沖鋒向前,不怕死,整個的紅軍唯一的道路就是這座橋,不奪過不去,這是一個坎兒,大夥兒一定要齊心,要一致,當時要喚醒大夥這個意識。所以這是喚醒作用。

  儒家講必須正名,名不正則言不順,必須立名來想辦法。貪汙腐化不成啊,現在講就得講精神文明,貪汙腐化是亡黨亡國的道路。必須講犧牲自己爲人民,這是喚醒作用。以史爲鑒,過去的東西都留在二十四史等種種的書上,現在出的長征的記錄,都有喚醒作用,應該往哪裏走。

  個人主義,自由消費,這是西方的兩大法寶,這法寶是使不得的。所以必須喚醒。現在又抓輿論導向,輿論是什麼?就是信息,就是喚醒,大家不要再做夢了,再紙醉金迷的搞那一套了,個人主義。如果每人只爲自己設想,那就團結不起來。

  西方按法律行事都是互防問題,要不個人之間互相妨害,妨害與防備,互相矛盾,在這個矛盾之中就有了法律問題。要按儒家的說法,一個人不能算人,必須兩個以上才算人,生殖問題就是兩個人的問題,也就是叁個人的問題,因爲有生子女問題,就是叁個人的問題。所謂男女居室,人之大倫也,這是關鍵問題,不是取樂的問題,是人生傳遞的問題,是互相尊重的問題,不是互相玩戲的問題。

  所以儒家就是自然地以家庭爲一個細胞,是自然的生殖的集體主義,其次就是生産上的集體主義,就是馬克思主義,這兩個主義,自然的生殖主義和生産的集體主義一定要相合起來,才是比較是人世上的一種導向。

  

《攝大乘論 第76講》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攝大乘論 第77講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