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講:第叁品(名言的第四種作用)
(1996年11月10日)
繼續談關于名言的作用。本來名前、名後是一個理論問題,我想從宇宙根源和因果方面談談名言問題。上次提到名言的作用,它有一種交流作用,還有一種儲藏作用,另外還有一種提醒作用。這叁種作用,大家考慮一下,是不是還有包括不全的地方,是不是還有什麼作用。
不過底下我還要特別講一下佛陀學裏頭、慈氏學裏頭,對這個名怎麼個看法。這個是名言的一種特殊的作用,只有佛教裏利用名言,解決它真正要表達的道理,跟世間利用名言完全不同。
世間對名言的利用,它有叁種功能,這叁種功能上次我們想把它細分析一下,上次我們提到了,不但是在政治上,新聞導向問題,長征精神問題,這些都是在政治上起很重要的作用,這都是名言有一種喚醒作用,號召大家往一方面來努力。孔子也說:“必也,正名乎。”古今中外一貫的,大家都是利用名言的喚醒作用。
西方是一個個人民主,一個自由消費,認爲這種辦法是最先進的,起了號召作用。這是在政治上利用名言。橋本龍太郎總是注意他的安全問題,他提到安全問題,總覺得好象中國對他是個威脅,實際他是利用這個作他侵略思想的一個前提。這些都是政治方面放出的一種說法,以至有一種宗旨,有一種趨向。這都是利用名言做好事,或是做壞事。
咱們還可以細分析一下經濟方面。在經濟方面有錢幣問題,古老的民族都有用貝殼、金屬的東西來表示價值,在馬克思來講就是表示勞動時間,利用錢幣來互相交換,都與名言的儲藏、交換、流通作用有關系。現在錢幣已經紙幣化了,所以所謂錢幣就是名言、一種符號的問題,它裏頭代表多少小時的勞動,大家可以憑著這裏頭代表的多少小時的勞動進行交換。
現在人們把金錢當成至上的東西,好象就是我有錢了就什麼都可以做,什麼理想都可以實現,好象錢幣有特別的威力,有錢就什麼都可以買到,利用錢幣的號召作用。也有人利用錢幣做好事,也有人利用錢幣做壞事。
所以名言問題,大家要很好的進行分析,無論是政治、經濟、金融,還是社會方面,都可以進行分析。如果說錢幣是代表勞動時間的話,馬克思主義的看法是勞動至上,不是存儲勞動的錢幣至上,因爲是勞動創造一切。現在拜金主義就是金錢至上,拿這儲存勞動時間的這東西,當作是了不起。其實這是個固定的東西,不能發展的東西,想發展還得利用錢幣的儲存作用,還得買勞動力,利用工人創造價值。所以應該是尊重勞動比尊重勞動時間的儲存更重要。這些都跟對名言的看法離不開。
我現在重複而又重複講這個名言、所诠的問題,希望大家特別注意分析這問題,這跟現實特別有關系。
名以前、名以後的問題要想弄清楚,裏頭還是有很大的問題。我們一般是對在名言運用以後的問題注意得多。但是沒名以前怎麼樣?這是好象是哲學家的問題。名以前到底有什麼東西?沒什麼東西?
象老子,象中國古代的《中庸》、《大學》這些書裏頭都有關于名前、名後問題的很重要的看法,現在討論的價值觀問題,道德問題,東西方文化問題,都跟儒家、道家的看法有關系。除了我們真正要把慈氏學弄清楚以外,還應該注意中國儒家、道家對一些問題的看法。
老子說:“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儒家也提到喜怒未發以前的問題,這都有點是先天的?還是後天的?還是世界怎麼源起、怎麼起始的問題,這都跟名言有特別的關系。
所以有、無名的問題關涉的問題很多。現在講符號,講刺激、反應,講信息,現在特別注意信息、符號問題,看來名的作用的問題,名的以前以後的問題,也是一種很普遍、很基本的問題,關系到哲學的本體論跟邏輯等等的問題。
我不厭其煩地講名言跟所诠的問題,也希望大家不厭其煩地深入分析,因爲每個人都要用名言,怎麼使用法是個大問題。所謂樹立目標、沖向、方向性、方針的問題,所以這個問題非解決不可。怎麼解決?必須要有深入分析,把名言的性質弄清楚,這是擺在每個人面前的問題,不管他研究不研究佛學,都應當考慮的問題。
象喜怒未發,無論禅宗等都很注意這問題。有無相生這也是大問題。怎麼叫“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我們作爲一個中國人的話,都應該把儒家、道家的東西弄清楚,但是儒家、道家的東西要真正弄清楚,非要用佛學、唯識學解決不可,否則無法講徹底。當然也有人沒把中國文化弄得很清楚,又碰到佛陀學,于是乎就弄顛倒了。
首先的問題,是空有的問題,也就是有無的問題。咱們先分析:什麼是有?什麼是無?這問題我覺得可以分作兩方面來講。一種是在性質、存在方面講有無,就是在存在上它到底是有,還是無。另一種有無,就是在事物發展、因果關系上,在緣起方面講有無。必須要把這兩種有無分開講。
第一種是講,這事情是存在還是不存在?根本有還是根本沒有?第二種是講事物的起滅,事情發生了,又截止了,然後又發生、又截止,這發展有個段落問題,有個起伏問題,這也是一種有無。第一種常常就是空有的問題,第二種因果上的有無、緣起方面的有無,是事物發展階段的問題。
這兩種一定要分開,我們普通在佛學裏對有無弄不清楚,就常常是因爲在這方面弄不清楚。一般人對世俗的有無來說也分不清,到底那個東西存在?那個不存在?實在是人類的大問題。有無還不知道?!這不是最普通的問題嗎?可是人就是在這上頭弄不清。
還有就是對事物發展、因果方面的有無也弄不清。咱們生下來就是一下子就生出來了,死了,就是一下子就斷滅了,你說這種有無是不是合乎因果規律?有沒有因的果?有沒有果的因?這是休克的辦法,頓然生起,頓然沒有,這對不對?合不合乎因果規律?
大爆炸,這是宇宙的最初的開始,現在還模擬大爆炸。這種有無也是弄不清楚。我就是從這兒開始的,以前沒有,你不能相信靈魂呀。死了也是一下就完了,你也不能相信靈魂。
既在第一種有無的問題,存在不存在的問題上看不清楚,又在因果、變化中也看不清楚,兩個看不清楚,這也是兩個無明,我們人類並不承認這是無明,“這是你佛陀學裏頭的事情,我們就認爲是這樣”。這麼武斷,你這樣子處理事情是不是有問題?你處理得好嗎?
就講第一種有無問題,就是存在不存在的問題,你說這獨立存在的東西、常一不變的東西有沒有?能有不變的東西沒有?世上有沒有不變的東西能生變化的東西?我們就相信,不變才能生起變化,變化必須依靠這不變,于是我們非要找出那個不變的東西不可。你既然是不變,怎麼能生起變化呢?它要能生起變化,它已經變化了。
所以第一種空有的問題,就是人類的一個大問題,也是我們每個人的腦子裏的大問題。我們一定要把常一不變的東西,擱在變化的東西上,非得由我來生你不可,你這變化的東西就必須有一個不變的東西作依據不可,你離不開我不變,非要這麼講。本來都是依他而起的,他非要找一個依自而起的來作依他起的基礎,找本質,就要找這個元,一元、多元,這元非有不可,哪兒有沒元的東西啊!
就象宗教,你就得講個上帝嘛,真主呀,大梵天跟帝釋不可,要不你這人從哪兒來的?你變化的東西從哪兒來的?你必須要找個依據吧。
你說咱們以前沒有靈魂就生下來,咱們死了以後也沒有靈魂,這個說法對不對呢?我覺得對。那是它沒有常一不變的東西是對的,但是你認爲有一個不變的東西作你的依據,你怎麼生下來?這前頭有一個不變的東西,你死後也有不變的東西繼續,這種這就是迷信,這種根本就是沒有的。
但是這因果裏頭,這事物的發展變化裏頭,必須有一個相似相續的問題。你抛棄了這個不變的東西是對的,靈魂之常那是錯誤的,但是,要沒有相似相續、恒常相續,當然它的起始呢,也是由變化的東西引起的,象造業呀,起惑呀,但是它本身還是恒久相續的。
所以你不承認常一不變,就必須承認相似相續,那才有因果。所謂一般迷信的那個有個靈魂,那是錯誤的,因爲那有不變的東西。但是你把不變的東西扔掉以後,你必須承認相似相續,這才有因果。這個相似相續裏頭,就沒有獨立存在的東西,也沒有常一不變的東西,這是徹底的,必須把錯誤的東西提出去。
徹底的變化裏頭沒有不變的東西,但是徹底的變化裏頭一定有一個相似相續的東西,你必須相似相續的問題解決得好的話,才能夠徹底地排除常一不變的思想。你講常一不變,就不能講相似相續,講相似相續,就沒有常一不變。這事很奇怪,它常一不變,你怎麼能使它生起變化來呢?你既然承認它不變,它怎麼能生起變化呢?就是它本來不變,你還認爲它能夠變化,這不奇怪嗎?
如果你不承認常一不變,總得自個存在吧,你必須有一個無始以來相似相續的問題,這兩個是不能共存。所以第二種有無問題,你必須講到阿賴耶識、熏習,現行熏種子,種子變現行,必須承認這個。你不承認這個,那因果關系根本沒法講。
所以這個依他起性它真是變化的,但是這個變化裏頭根本不能容納一個遍計所執性。爲什麼把依他起性一定提出來一個遍計所執性?那就是把這變化的東西跟不變的東西一定要分開來講。你不能混在一起。又是不變,又變,這是不成的,說不通的。你說這不是自個打自個?(用左右手交替打自己的左右臉)變!不變!不變!又變!又變又不變,不變又變,這怎麼回事呀?這瘋子似的。人是不是有點瘋啊?講邏輯,這是邏輯呀?我承認不變,又承認變,又承認變,又承認不變,兩面都占住。所以我們一定要弄清楚,象這種名言所指的東西究竟有沒有?
所以要對我們中國的哲學有一個很好的看法,就是儒家哲學和道家哲學。你象…
《攝大乘論 第77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