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摄大乘论 第77讲

  第77讲:第三品(名言的第四种作用)

  (1996年11月10日)  

  继续谈关于名言的作用。本来名前、名后是一个理论问题,我想从宇宙根源和因果方面谈谈名言问题。上次提到名言的作用,它有一种交流作用,还有一种储藏作用,另外还有一种提醒作用。这三种作用,大家考虑一下,是不是还有包括不全的地方,是不是还有什么作用。

  不过底下我还要特别讲一下佛陀学里头、慈氏学里头,对这个名怎么个看法。这个是名言的一种特殊的作用,只有佛教里利用名言,解决它真正要表达的道理,跟世间利用名言完全不同。

  世间对名言的利用,它有三种功能,这三种功能上次我们想把它细分析一下,上次我们提到了,不但是在政治上,新闻导向问题,长征精神问题,这些都是在政治上起很重要的作用,这都是名言有一种唤醒作用,号召大家往一方面来努力。孔子也说:“必也,正名乎。”古今中外一贯的,大家都是利用名言的唤醒作用。

  西方是一个个人民主,一个自由消费,认为这种办法是最先进的,起了号召作用。这是在政治上利用名言。桥本龙太郎总是注意他的安全问题,他提到安全问题,总觉得好象中国对他是个威胁,实际他是利用这个作他侵略思想的一个前提。这些都是政治方面放出的一种说法,以至有一种宗旨,有一种趋向。这都是利用名言做好事,或是做坏事。

  咱们还可以细分析一下经济方面。在经济方面有钱币问题,古老的民族都有用贝壳、金属的东西来表示价值,在马克思来讲就是表示劳动时间,利用钱币来互相交换,都与名言的储藏、交换、流通作用有关系。现在钱币已经纸币化了,所以所谓钱币就是名言、一种符号的问题,它里头代表多少小时的劳动,大家可以凭着这里头代表的多少小时的劳动进行交换。

  现在人们把金钱当成至上的东西,好象就是我有钱了就什么都可以做,什么理想都可以实现,好象钱币有特别的威力,有钱就什么都可以买到,利用钱币的号召作用。也有人利用钱币做好事,也有人利用钱币做坏事。

  所以名言问题,大家要很好的进行分析,无论是政治、经济、金融,还是社会方面,都可以进行分析。如果说钱币是代表劳动时间的话,马克思主义的看法是劳动至上,不是存储劳动的钱币至上,因为是劳动创造一切。现在拜金主义就是金钱至上,拿这储存劳动时间的这东西,当作是了不起。其实这是个固定的东西,不能发展的东西,想发展还得利用钱币的储存作用,还得买劳动力,利用工人创造价值。所以应该是尊重劳动比尊重劳动时间的储存更重要。这些都跟对名言的看法离不开。

  我现在重复而又重复讲这个名言、所诠的问题,希望大家特别注意分析这问题,这跟现实特别有关系。

  名以前、名以后的问题要想弄清楚,里头还是有很大的问题。我们一般是对在名言运用以后的问题注意得多。但是没名以前怎么样?这是好象是哲学家的问题。名以前到底有什么东西?没什么东西?

  象老子,象中国古代的《中庸》、《大学》这些书里头都有关于名前、名后问题的很重要的看法,现在讨论的价值观问题,道德问题,东西方文化问题,都跟儒家、道家的看法有关系。除了我们真正要把慈氏学弄清楚以外,还应该注意中国儒家、道家对一些问题的看法。

  老子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儒家也提到喜怒未发以前的问题,这都有点是先天的?还是后天的?还是世界怎么源起、怎么起始的问题,这都跟名言有特别的关系。

  所以有、无名的问题关涉的问题很多。现在讲符号,讲刺激、反应,讲信息,现在特别注意信息、符号问题,看来名的作用的问题,名的以前以后的问题,也是一种很普遍、很基本的问题,关系到哲学的本体论跟逻辑等等的问题。

  我不厌其烦地讲名言跟所诠的问题,也希望大家不厌其烦地深入分析,因为每个人都要用名言,怎么使用法是个大问题。所谓树立目标、冲向、方向性、方针的问题,所以这个问题非解决不可。怎么解决?必须要有深入分析,把名言的性质弄清楚,这是摆在每个人面前的问题,不管他研究不研究佛学,都应当考虑的问题。

  象喜怒未发,无论禅宗等都很注意这问题。有无相生这也是大问题。怎么叫“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我们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话,都应该把儒家、道家的东西弄清楚,但是儒家、道家的东西要真正弄清楚,非要用佛学、唯识学解决不可,否则无法讲彻底。当然也有人没把中国文化弄得很清楚,又碰到佛陀学,于是乎就弄颠倒了。

  首先的问题,是空有的问题,也就是有无的问题。咱们先分析:什么是有?什么是无?这问题我觉得可以分作两方面来讲。一种是在性质、存在方面讲有无,就是在存在上它到底是有,还是无。另一种有无,就是在事物发展、因果关系上,在缘起方面讲有无。必须要把这两种有无分开讲。

  第一种是讲,这事情是存在还是不存在?根本有还是根本没有?第二种是讲事物的起灭,事情发生了,又截止了,然后又发生、又截止,这发展有个段落问题,有个起伏问题,这也是一种有无。第一种常常就是空有的问题,第二种因果上的有无、缘起方面的有无,是事物发展阶段的问题。

  这两种一定要分开,我们普通在佛学里对有无弄不清楚,就常常是因为在这方面弄不清楚。一般人对世俗的有无来说也分不清,到底那个东西存在?那个不存在?实在是人类的大问题。有无还不知道?!这不是最普通的问题吗?可是人就是在这上头弄不清。

  还有就是对事物发展、因果方面的有无也弄不清。咱们生下来就是一下子就生出来了,死了,就是一下子就断灭了,你说这种有无是不是合乎因果规律?有没有因的果?有没有果的因?这是休克的办法,顿然生起,顿然没有,这对不对?合不合乎因果规律?

  大爆炸,这是宇宙的最初的开始,现在还模拟大爆炸。这种有无也是弄不清楚。我就是从这儿开始的,以前没有,你不能相信灵魂呀。死了也是一下就完了,你也不能相信灵魂。

  既在第一种有无的问题,存在不存在的问题上看不清楚,又在因果、变化中也看不清楚,两个看不清楚,这也是两个无明,我们人类并不承认这是无明,“这是你佛陀学里头的事情,我们就认为是这样”。这么武断,你这样子处理事情是不是有问题?你处理得好吗?

  就讲第一种有无问题,就是存在不存在的问题,你说这独立存在的东西、常一不变的东西有没有?能有不变的东西没有?世上有没有不变的东西能生变化的东西?我们就相信,不变才能生起变化,变化必须依靠这不变,于是我们非要找出那个不变的东西不可。你既然是不变,怎么能生起变化呢?它要能生起变化,它已经变化了。

  所以第一种空有的问题,就是人类的一个大问题,也是我们每个人的脑子里的大问题。我们一定要把常一不变的东西,搁在变化的东西上,非得由我来生你不可,你这变化的东西就必须有一个不变的东西作依据不可,你离不开我不变,非要这么讲。本来都是依他而起的,他非要找一个依自而起的来作依他起的基础,找本质,就要找这个元,一元、多元,这元非有不可,哪儿有没元的东西啊!

  就象宗教,你就得讲个上帝嘛,真主呀,大梵天跟帝释不可,要不你这人从哪儿来的?你变化的东西从哪儿来的?你必须要找个依据吧。

  你说咱们以前没有灵魂就生下来,咱们死了以后也没有灵魂,这个说法对不对呢?我觉得对。那是它没有常一不变的东西是对的,但是你认为有一个不变的东西作你的依据,你怎么生下来?这前头有一个不变的东西,你死后也有不变的东西继续,这种这就是迷信,这种根本就是没有的。

  但是这因果里头,这事物的发展变化里头,必须有一个相似相续的问题。你抛弃了这个不变的东西是对的,灵魂之常那是错误的,但是,要没有相似相续、恒常相续,当然它的起始呢,也是由变化的东西引起的,象造业呀,起惑呀,但是它本身还是恒久相续的。

  所以你不承认常一不变,就必须承认相似相续,那才有因果。所谓一般迷信的那个有个灵魂,那是错误的,因为那有不变的东西。但是你把不变的东西扔掉以后,你必须承认相似相续,这才有因果。这个相似相续里头,就没有独立存在的东西,也没有常一不变的东西,这是彻底的,必须把错误的东西提出去。

  彻底的变化里头没有不变的东西,但是彻底的变化里头一定有一个相似相续的东西,你必须相似相续的问题解决得好的话,才能够彻底地排除常一不变的思想。你讲常一不变,就不能讲相似相续,讲相似相续,就没有常一不变。这事很奇怪,它常一不变,你怎么能使它生起变化来呢?你既然承认它不变,它怎么能生起变化呢?就是它本来不变,你还认为它能够变化,这不奇怪吗?

  如果你不承认常一不变,总得自个存在吧,你必须有一个无始以来相似相续的问题,这两个是不能共存。所以第二种有无问题,你必须讲到阿赖耶识、熏习,现行熏种子,种子变现行,必须承认这个。你不承认这个,那因果关系根本没法讲。

  所以这个依他起性它真是变化的,但是这个变化里头根本不能容纳一个遍计所执性。为什么把依他起性一定提出来一个遍计所执性?那就是把这变化的东西跟不变的东西一定要分开来讲。你不能混在一起。又是不变,又变,这是不成的,说不通的。你说这不是自个打自个?(用左右手交替打自己的左右脸)变!不变!不变!又变!又变又不变,不变又变,这怎么回事呀?这疯子似的。人是不是有点疯啊?讲逻辑,这是逻辑呀?我承认不变,又承认变,又承认变,又承认不变,两面都占住。所以我们一定要弄清楚,象这种名言所指的东西究竟有没有?

  所以要对我们中国的哲学有一个很好的看法,就是儒家哲学和道家哲学。你象…

《摄大乘论 第77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 继续阅读 ▪ 摄大乘论 第78讲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