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讲:第三品(修持:怎么看待周围事物)
(1996年11月24日)
上次讲了名言的第四种作用,就是佛教对名言的看法和怎么运用。这都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今天我还想多费点儿时间,谈谈能诠所诠的问题。
能诠就是名言、符号、信息。所诠呢,实际上它里头包括所谓蕴、东西,也包括意义,所诠的意义。本来里头是两回事情,就是上次说的在遍计所执里头的依他起性,那依他起性就是我们一般所谓具体的东西。所以名言指的有具体的东西,有抽象的东西,是抽象跟具体合起来的东西。
本来名言是具体的,也是参差不齐的,所诠里头的东西也是参差不齐的东西,也是具体的,所诠的具体里头又生出一个抽象的东西,本来我们把所诠方面认为抽象跟具体是不能分开的,实际上依他起性里并没有遍计所执这东西,于是乎你把具体的东西跟抽象的东西合在一起,这就成了问题。是不是一个东西?还是两个东西?这个问题,一般哲学、一般科学,世间的学问都在这个问题上跟佛教有分歧。
世间的学问也讲具体、抽象,但是它认为那个具体里头离不开抽象的东西,那就是这具体的东西,它一定有自性,有定向、定量、定差别。所谓我们调查,或者是归纳,就是把种种具体里头的含的道理给发掘出来。所谓我们去调查研究,收集资料,为了什么呢?就是为了把具体东西里头包含的抽象的东西揭发出来。
所以世间认为依他起性的参差不齐的东西,里头一定包含了使之一致的东西,用庄子的话就是使之齐的东西,以齐来齐不齐。本来不齐是物之性,具体的东西都是不齐的,都不是一律的,都不是整齐划一的。这个不整齐划一里头、这些个参差不齐的物识里头,或者用佛教的话讲就是蕴,就是我们普通说的东西,这里头是不是有一个整齐划一的东西?离不开?
前头我们也讲过,这参差不齐的依他起性,这具体的东西里头,在佛教看来,跟那个整齐划一的义,那个理论,那个规律,那个真理,是两回事。
说名言这个所诠跟能诠,在佛教讲,这就是两回事,不是一回事。那么所诠里头具体的东西,那个不整齐的、参差不齐的、各说各的,并没有完全一样的东西,跟认为一样的东西、完全抽象的东西,这完全是两回事。
这个是两回事,这就是个很大的问题。我们把它当成一回事,这里头就生出了颠倒不颠倒、错乱不错乱,由这个开始,就造成我们生死轮回的根源。
而且这个义,熏习久了,所谓这个道理,这个归纳出来的东西,要演绎,它熏习久了以后,它就成为观念,以至成为意识形态,成了固定的东西,好象是色法一样。就象我们受戒以后,它里头好象有一个提防作用,哪个我不做,哪个做,有个遮止、有碍的作用,跟色法有相同的地方。所谓无表色,实际上我们受戒以后,又有个承诺的作用。这样的熏习,就成了一道防线,要不做什么事情。
今天要费点儿话讲什么呢?就是今天看报纸,那印度正在选美,这个联合国正在选秘书长,很奇怪,选美,有个小伙子才24岁,就自个引火焚身,这是多严重的问题,这个摩擦是很大的吧。就讲这个观念摩擦问题,这个摩擦简直太厉害了。他认为选美是污辱女性,而普通认为这是提高女性的地位,这两种观念这么互相抵触,就形成挑战,但是那小伙子一点儿不妥协,我的生命都抵上去了,这是什么问题?
所以我们学习慈氏学的,对这些问题能够不管不问吗?而且你听到,你怎么分析?那种比较对?那种不对?那种跟慈氏学相合一点儿,有的相背?这都是我们修持上的问题,我现在不用修行两个字。
这意思就是要把我们每个人,讲慈氏学理论的,象这个能诠所诠的问题,我们了解透了以后,我们要对世间所有的事情,要给它安一个位置,为什么?这就是我们修持的一个方便。
我们一天,不但自个生活里头有这个名言问题,在广大的世俗社会里头,更有名言问题。我们怎么对待这些问题?怎么分析这些问题?怎么给它安一个位置?这是一个大问题。也就是我们慈氏学开发里头,这些问题也在我们审定之列。联合国选加利作秘书长的问题。14国投票,就美国一国投了否决权的票,这个摩擦也够大的,这关涉到观念摩擦,刚才那选美反选美也是。美国不怕孤立,我就是独断独行。它当然有它的道理,也就是它长期在政治、经济上形成它一个观念。而其他的国家呢,也形成一个观念,现在两种观念摩擦的很厉害,到现在还没结束,美国希望非洲再提出一个人来,现在还在那儿拖延。这个观念摩擦很厉害。
那我们听到这个消息以后,怎么看法?给它一个什么位置?这跟我们现在吃弥猴桃的味道,吃香蕉的味道,吃蜜桔的味道,各人养成的习惯不同,不同的爱好,里头也有点儿观念摩擦问题。
总之,这个观念摩擦,跟我现在提出另外一个就是感受调整,那么习惯、爱吃什么东西,这也是形成一个习惯吧,然后在买果子的时候,就有一个选择,我买那种果子?我常吃什么,形成爱好、跟不爱好。好象观念的形成,就使得你生活里头愿意多买什么、愿意多吃什么东西,感受上就有调整。我提人的生活内容,人的行动、趋向问题,跟这个观念摩擦、感受调整这密切关系。
现在亚太地区经合组织正开会,这个我们也要分析。当前是注意经济、贸易问题,贸易要自由,经济要合作,这是全世界一个共同的趋向。经济问题是21世纪最主要的问题,用我们的话来说也就是感受上的调整是中心问题。不管哪国的政治家怎么主张,他都得注意国际贸易交流、投资问题、货物推销问题,这非得注意不可,这是现在观念上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每次亚太地区的经合组织开会,都有观念摩擦服从于感受调整,你不管美国多霸道,你自个单独地想搞好经济也不成,得依靠大家。所以现在开这个会,对中国,记者们都说江泽民同志在会上要有所表现了。这每年开一次会,实际有调整大家观念上摩擦的问题。
日本的桥本,他也要想法,对中国,我又恨它,我又维持它,我又得防范它,又得跟它接近,又得看美国跟中国的关系如何。他是双重目的,双重的标准,可是他怎么样对付得好,他也得想法改变外交的词令、做法。
我为什么要说这个?这可见全世界的问题,我们所谓观念的形成,都要服从怎么把这感受调整得更好。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
最近,我看到一篇文章,就是《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上头一篇文章就谈到中国儒学近代史的问题,据我们看,中国文化是有它的特点,而且是有一定的善,有一定的好处,有一定的发明,但是,后来对儒家怎么看?怎么执行它的道理、理论确是很大的问题。
主要是这篇文章里头提到“通经致用”,清朝顾炎武以后,都是通经致用的问题,尤其康梁,就是通经致用,这四个字是很概括的,但是这里头又生出问题来了。
为什么我们现在对儒家、道家要多讲?那就因为我们是中国人。中国文化我们是离不开的,而且儒家、道家的确有些优秀的东西,有些精粹的东西。儒家提出的这个标准太高了,说“内圣外王”,一个理想人格,从格物、致知……一直到治国、平天下,你说这个理想人格,要想真正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在儒家看来,很重要,但是很难做到。你要铸造这么一个理想的灵魂,那多难哪!这是要每个人成圣人,那得多少年、多少代。
中国知道这儒家重要,而且大伙好象要奉行,可是中间也形成很大的变化。比如有这么一句话,读的书里头啊,四书里头啊,不但有颜如玉,还有黄金屋,你说把这个圣贤的东西,本来要成圣贤的想法,给利用这东西自个发财,做官。
“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这金榜题名成了一切知识分子的一个目标,那它真正是不是就是写文章写的,好象有点东西?那他这个行动的指南,跟他的目标是不是正相反的?颜回那儿“一箪(dān)食(sì),一瓢饮”,连饮食的器具都很低劣,吃喝儿更甭提了,所以孔老夫子赞成他“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你象这样的,宋儒还是,我们要寻“孔颜乐处”,他乐在哪儿?你象“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跟这个想寻“孔颜乐处”差到哪儿去了?
这个观念摩擦厉害不厉害?都是学孔子道理。这可以拿这个比喻现在学佛的人,不多谈了,大伙可以想一想。这佛教本来是出世间法,要解脱自己,也同时解脱他人,要不安心在轮回里再折腾了,可是有些人就把这东西作为方便,作为资本,来捞到名利。你说一个出世间的要解脱的学问,他楞要拉成他入世间的一种资本,发展个人的资本,你说这南辕北辙不?
所以两种目的根本不同,寻“孔颜乐处”跟“自有颜如玉,自有黄金屋”这两种根本不同,这观念摩擦多厉害!能够并列、合二为一吗?
所以后代统治阶级,他也知道,人民跟水一样,政权如同船一样,一弄不好就翻了船了,他利用儒家的道理,来麻醉一般老百姓,如同说拿宗教来麻醉群众一样。他到孔府那儿拜大圣先师的时候,他为了什么?他为了他的统治长期化,巩固他的政权。
所以真正的东西,要想让人成圣贤的,能成理想人格的,这样一个儒家的道理,不但他一车两马、周游列国到处碰壁,最后他说,我要“乘桴浮于海”,乘船到海里去了,这也是“下海”,他没办法了!陆地上没道儿可走了!他提到子路说,“从我者,其由欤”,送我去下海呀,我的徒弟子路还是不错的。子路闻之大喜,好象,嘿!这个,还重用我!他听到子路的情况,很反感,这逼的孔子,一车两马、周游列国,没道儿可走,要下海,他还高兴,说我跟着你一块儿下海去!他就批评子路了,不知道孔老夫子的用意,他说我这真是没办法了才说这话,最后一条路了,你还高兴个什么呢?就是跟着孔老夫子去下海呀?其实下海是孔子真正走投无路的…
《摄大乘论 第78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