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摄大乘论 第79讲

  第79讲:第三品(第9页第2行-3行)

  (1996年12月8日)  

  今天还讲名言的结构问题。这个已经讲了很多次了,名言结构,就是能诠所诠问题。我们每天、每时每刻、无始以来都跟这个问题打交道,都从这个问题上走向颠倒,将来也都从这个问题上走向解脱。所以我希望大家很好地把这个问题弄清楚,要讨论、要研究、要分析,要找种种资料作参考,把这问题彻底的弄清楚。

  咱们也提到现在的国际时事问题,那就是所有的观念上的摩擦,在欲界众生里头,只是为了感受的调整。所以开了很多的国际会议,经济上的会议,当然这里头有很多的观念的摩擦,但是这个摩擦的结果呢,还是冲向感受上的调整。亚太经合组织这回会开得是比较好的,使亚洲各国的经济发展,一方面是自由发展,一方面是合作,在各自发展方面的实际情况不一致,参差不齐,这参差不齐里头呢,可以相互合作,而不是想法互相排斥。这样子想法把观念上的摩擦解决好了,就为了大家经济方面都可以顺利地发展,那就是还是把这感受的问题搁在第一位。这样可能避免了一些冲突。各国一方面是发展自己,一方面是维护自己,都是在自己感受上的调整。

  所以欲界整个的、跟色界整个的,都是以受为中心。我们知道五种遍行心所,欲界跟色界为什么都以感受调整为中心?三界的问题,也就是受跟想的问题。整个的三界不出两方面,一是对受的方面的调整,感受的调整,一是在观念上,想的方面的调整。无色界完全是想的问题。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一直到非想非非想处,就到了三界之顶了。整个的宇宙,跟现在自然科学看的自然界,跟佛陀学里头看的三界不完全一样,但是有一个也是一样的,就是我们欲界里头完全是以苦受、乐受、喜受、忧受跟舍受,以这个为中心,来进行调整,而进行观念上的摩擦,也是为这个服务。

  我们这个身体,就是内六处,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是感受方面的,主要是一个顺势不顺势、可意不可意造成我们这个生活的内容。我们主要的一天呢,主要就是感受上的调整,集中精力解决这问题。读很多书,考察、分析、研究,这一大套呢,好象是观念上的问题,实际上都是为了感受的调整。

  色界、无色界都是定心的世界,欲界天还是不定心的,到色界、无色界是三摩地,但是是世间的三摩地,它们跟欲界的分别呢,就是一个是散心的境界,一个是定心的境界。我们就不管这个太阳系等这些种种的星球,而主要还是一个跟我们身体有关系的、造成种种的受,苦受、乐受、喜受、忧受,不苦不乐受那是舍受。整个来讲分析我们欲界有情的生活里头,主要是解决受的问题。

  不管怎么说,宇宙观哪、世界观哪,人生观哪,它都有一个中心问题。从我们一降生,呱呱落地那个时间起,一直到火化,这个阶段主要是要学习、要研究,做观念上的种种摩擦,但是主要的问题就是一个生活问题,所谓生活问题,就是感受问题。一落地起,就被所有的感受包围着,一直到火化为止。到了最高的所谓世界之顶,非想非非想处,那时候还有观念问题,还有想的问题。

  最后我们说这个想受灭定,也叫灭尽定,那是真是把三界九地受的问题、想的问题整个给解决了。所谓灭尽定,就是受也灭了,想也灭了。这个想受灭定、灭尽定是很难达到的。一般中国华化佛教常常叫人念也灭了,无念,那想,无想,这个粗暴的想法,它是不是真正能够实现?根本是不能的。顶多外道有一个无想天,你用种种的功夫想法子把这个想灭了,到了无想天,那个无想天是不是彻底无想了?还是有很多的问题。那是外道的一个天。问题不在于有无想,中心的问题是你想什么?念什么?这是个核心问题。

  我们现在分析这个名言的结构,也就是能诠所诠的结构要弄清,我们要把三界所有的问题都弄清楚的话,也跟这个整个能诠所诠这个结构有很大的关系。刚才咱们说,不在乎有想、无想,有念、无念,主要的是你想的什么?念的什么?也就是你对名言这个结构、对这个能诠所诠这个结构,你怎么分析?你怎么认识?这个问题是个中心问题,核心问题。

  我们前头已经说得很多了,这个所诠的方面,有两个,一个就是参差不齐的蕴的方面,一个是整齐划一的义的方面,我们是把这两种东西,参差不齐,跟抽象的整齐的这个概念或者理念把它们当成一回事。为什么把这个参差不齐的东西、跟这个整齐划一的抽象的东西合成一体呢?原因呢,就是起了个名,有了能诠,有个名加在上头,这一加,就出了问题了。

  本来这名言、符号,这东西也是参差不齐的、生灭无常的,但是,这个名词一产生,我们就认为它确确所指的有个义,所指的抽象的东西。本来在蕴上没有一个抽象的东西,没有一个义,没有一个理念的东西,可一给它起名的话,给它加个符号的话,那么这就来了。

  现在我们最主要是要研究,所谓蕴,那个参差不齐,所谓那个东西,这些个就是依他起,用我们现在的行话是依他起,依他众缘而生起的,里头并没有一个独立存在的东西。可是一起名的话,宛然地好象其中有个独立存在的东西,有个自性了。就是前头我们说的,定性,定量,定差别。这三定的关系,就是要不起名儿的话,没这回事。

  我们这个分析大家要想法子弄清楚。不管唯物论、唯心论,多元论,一元论,它都跟这个起名有关系,要不起名,它也没有所谓元,也没有所谓理念、范畴、概念等等这些个东西,更没有独立存在的东西,有自性的东西。这有自性的东西,也可以叫它法我,就是我。当然在动物身上这个我,好象跟事物里头的我不一样似的,动物身上这我好象有一个所谓命者、受者、作者,又能作,又能受,有寿命的问题,其他的死的东西里头好象没有这个问题。但是,无论怎么说,生物的、动物的以至于无机物的,它都有一个所谓自性问题。这个自性问题怎么来的?佛陀学的分析呢,不起名它来不了。我们费了很多话来讲起名以后的情况。

  现在咱们讲,佛在证了真如以后,证到最清净法界、无漏法界,他还要用话、用名言来表示他所证的真实的东西。刚才说,世间人都是用名言表达些、指着一些什么东西呢?指着一些没有的东西,在佛教里说象自性,根本一点儿没有的东西。独立存在、常一不变的东西,你怎么想法找也找不着。倒是现在人还不死心,还去找,不管怎么他是找不出来。

  佛陀证真如以后,向众生说法,这法,是不是也都是名言?也是有许多名身、句身、文身,一大套,你这法,是不是也是引向颠倒的?佛教的运用名词、术语,用得更多,世界都没用过的术语它都用,这些个是不是也是叫人到这个颠倒的世界里去呀?这就是问题。法宝、佛法,49年都向有情说法。法的问题,我们应当怎么看?前边我们讲了名言的三种作用。佛也利用名言,而且整个的法宝都是名言,那么这个名言跟普通的名言有什么差别呢?这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我们觉着世间的学问里头有一个颠倒的东西,那么法宝里头,千经万论里头,也用名言,名言就是佛法,这个名言跟一般的名言是不是一样呢?这问题就来了。现在我们姑且这样子跟大家说,这个问题大家还留待以后慢慢解决。

  那么首先我提醒大家,就是佛陀学、佛教里头虽然利用名言,但是它把名言的结构弄得一清二楚了,把名言的结构已经解剖了,解剖以后,知道名言是怎么回事,是怎么构成的,那么利用它这个怎么组成的结构,是一种叫假施设、假安立,假有所指。

  因为名言是啊,你就是一个声音吧,一个符号,你对待那些也参差不齐的蕴、那东西,这两种都是参差不齐,他们并不是一回事啊。再说名言指的那义,那不只是名言的问题,你要没名言,它那义也生不出来。所以这种名言结构,在佛家看得很清楚了。我们虽然利用名言,名言的内幕我们都清楚,大家都知道。这是一种,千经万论也是名言结构,名言结构就有一种内容是怎么样的,我们知道它的结构,就不被它影响,不说你起名你就有莫须有的东西,所以你明白这个就不一样了。

  前头我们说过,这个能对治里头,就有所谓所有你认为有自性的东西,其实没有自性,只是个名儿的问题,没有名儿,也就没有自性,所以名就是自性。这就把名言的结构弄得一清二楚。所以再给你用名言讲,那你就知道了。我们用名言不过是假安立、假施设,另有所指,不是真正指的那个义。我们虽然利用名言,但不受它名言结构的影响,这是一点。世间所有的利用名言都是指的有一个自性。我们觉得所谓那个自性,就是名言,除了名言没有东西。

  再一种,就是讲二边问题。《瑜伽师地论》第64卷,也就是藏文的丹珠尔里头,唯识部“Xí”185页的地方,大家可以记下来自己参考去。它这里头就很明显地提出来断离二边的问题,解决二边的问题,二种边见。什么叫二边呢?这就是我们前头也讲过,一个增益边,一个损减边,一个是本来没有你楞加上去的,叫增益边。什么叫损减边呢?就是本来就有,你把它抹杀了,说我看不见,这就是损减边。

  要断离这二边的话,那也就是怎么能够认识真实,破除颠倒,破除错误的东西。佛陀学里最重要的问题,就是怎么能够认识真实?怎么反对颠倒、错乱?所以佛教里对真实跟错误颠倒的看法,跟世间就形成了针锋相对的状态。就是你用名言,认为名言确确有所指的那个义,那么就颠倒了,错乱了,就掩盖了真实。

  在这个能诠所诠的结构上头,就造成我们轮回跟解脱、真实跟错误的分界,这个分界点在哪儿?就在于你增益那个没有的东西,你反驳、损减那个真实的东西。就在这个语言结构、能诠所诠结构里头,就形成了很大的分歧,就产生了什么是真实?什么是错误?你认为有一个人我、法我,它名言一定有确确所指的东西,而这名言确切所…

《摄大乘论 第79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摄大乘论 第80讲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